全麵成熟——唐宋散文1
繼先秦兩漢之後,唐宋時期是散文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時期,在這一時期,散文名家輩出,佳作不斷湧現。廣博的內容、完備的體式,高深的藝術造詣是唐宋散文最出色的地方。
名家中,唐宋八大家首屈一指,人人交口稱讚,他們的作品被視為頂峰之作,是後人創作效仿追求的典範。
就體裁而言,唐宋散文多種多樣,有政論、十輪、文論、奏議、碑誌、遊記、雜說、筆記等,各種體裁獨具特色。
就數量而言,唐宋時期的散文名家和散文名作的數量要遠遠超過前朝各代。唐宋散文以無可爭議的輝煌成就登上古代散文的巔峰。
蓬勃興起的唐宋古文運動
駢文體現了語言的工整和華麗,但是過多地使用典故,過分地講究格律,片麵地追求辭藻的華麗,就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自由流暢表達的需要。一些公牘文、政論文、應用文,使用駢文,常常影響了內容的表述。
因此,越來越多的文人,開始反對使用駢文,主張恢複先秦兩漢時的散體文,這就是唐宋古文運動。
先秦和漢代的散文,特點是質樸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西魏時思想家蘇綽曾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體,但沒有取得效果。隋文帝也曾下令禁止使用駢文,隋代大臣李諤也曾試圖改變使用駢文的文風,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唐代初期,駢文在文壇上仍占主要地位。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至中唐前期,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梁肅、柳冕先後提出改革文風的主張,並用散體作文,成為古文運動的先驅。
在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等人之後,韓愈、柳宗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明確而完整的古文理論,他們將古文運動和儒學複古運動結合起來,並將儒學複興的思潮和文體文風的改革推向高潮。
韓愈是唐代古文理論和創作實踐最有權威性的代表人物,他的古文理論是非常全麵、係統、深刻而又富有創造性的。
韓愈經過認真思考,提出了“古文”這一概念。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 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
韓愈明確提出了注重實用的思想,強調人品與文品一致,強調創新,尤其主張在語言上推陳出新,提出了“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惟陳言之務去”、“文從字順各識職”等主張。
為了推廣古文運動,韓愈進行了大量的活動,他不顧他人的譏笑和打擊,廣收門徒,將自己的知識、經驗以及見解,教授給他們,努力擴大影響。韓愈的學生李翱、皇甫湜、李漢等人也千方百計推廣古文運動。
柳宗元大力支持韓愈的主張和行動,給予了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韓愈和柳宗元等人注意汲取口語中的新鮮詞彙,提煉為一種接近口語的新的書麵語言,寫下了許多優秀作品,擴大了書麵語言的表達功能,開創了新的散文傳統。
在韓愈和柳宗元等人不遺餘力推進下,唐代的古文改革終於取得了初步成功。用古文寫作的人越來越多,形成對駢文壓倒優勢。到了晚唐時期,古文運動衰落了下來,駢文重新又在文壇上占據了主要位置。
宋初,晚唐的駢文之風又起到了不良的作用,影響了宋初的文壇。宋真宗時,楊億、劉筠等一批西昆體文人模仿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四六體駢文,一味追求聲律的和諧、對偶的工整和華麗的辭藻,駢文之風恣意蔓延。
一些富有遠見卓識的人士繼承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傳統,大力主張寫作反映現實的文章,揭開了北宋古文運動的序幕。
宋代的古文運動在唐代古文理論的基礎上,對有關文道、文風、語言、文體等方麵作了進一步的理論探討,確立了通俗易懂講究實效的語言風格。
初期複古作品在表現手法上融敘事、描寫、議論於一爐,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現力,有效地遏製了駢體文風,散文最終占據了文壇的主導地位。
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代表,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從理論和創作兩方麵為詩文革新奠定了基礎,確立了方向。
他還注意培養選拔古文高手。曾鞏、王安石、蘇軾兄弟都是他的門生。他們的散文創作,繼承和發揚了韓愈和柳宗元的傳統,又開創了新的局麵,異彩紛呈。
在歐陽修之後,曾鞏、王安石和三蘇先後登上文壇,以傑出的成就創造了散文創作的繁榮局麵。其中蘇軾取得的成就最大。
蘇軾對宋初以來的古文理論有了進一步的深入闡發。他主張“文必與道俱”,提出文必立意,強調“辭達”,倡導自然平易。
蘇軾是個多才多藝之人,他極富才情,所有的題材到了他的筆下,經他隨意揮灑,就成了自然高妙的文章。他把古代散文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功能發揮到了極致。蘇軾的散文標誌著北宋古文運動的最終成功。
在蘇軾之後,活躍在文壇上的主要是蘇門後學黃庭堅、秦觀、張耒、晁無咎等人,他們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都受到蘇軾的影響。他們的文章多有慷慨之辭,並各有特色。
唐宋古文運動的成功客觀上促進了散文的進一步發展,為散文的全麵成熟和高度繁榮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