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新變——明清散文1(3 / 3)

徐渭為文主張獨創,反對模擬。他曾說:鳥學人言,本性還是鳥。

他寫有多篇序跋、書牘、記類小品,文章文雅而不俗,奇恣縱肆,看似隨便,其實頗為講究,最能見其個性。他寫的記類小品《答張太史》最能體現他的個性。《答張太史》有一段話是:

仆領賜至矣,晨雪,酒與裘,對症藥也。酒無破肚髒,罄當歸甕;羔半臂,非褐夫所常服,寒退擬曬以歸。西興腳子雲:“風在戴老爺家過夏,我家過冬。”一笑。

徐渭與張太史是世交,但兩個人貧富以及性格有著天壤之別,文章暗含對張太史的諷刺,寫得幽默、含蓄而辛辣,詼諧瀟灑,行文爽朗流利。

在李贄、徐渭等人之後,活躍在明後期文壇的是公安派人物。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是號稱“三袁”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們是湖北公安人,故名。他們詩文兼長,以自己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使明後期的文風為之一變。

“三袁”的散文主要是以描寫士大夫閑適生活和自然景物為主,語言清新明快,不事雕琢。其中以袁宏道和袁中道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袁宗道是個很厲害的人,1589年禮部會試,他取得了第一名,殿試成二甲第一名進士,第二年,就擔任了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他為文崇尚本色,尤其推崇白居易和蘇軾,文風自然清新。

袁宗道的文章以文論、尺牘、遊記為代表,代表作有《論文》、《極樂寺紀遊》、《上方山四記》、《答長江洲綠蘿》等。《極樂寺紀遊》行文很有特色。

極樂寺的妙處不在寺廟建築本身,全在於自然環境的幽美,因此袁宏道在行文時將更多的筆墨傾注在對其自然環境的描畫上,文字有層次、有色彩、有動態、有氣氛,完美地將極樂寺之美表現出來。

袁宏道是袁宗道的弟弟。他的成就不如哥哥袁宗道。他的文章多為序、記、尺牘,以及遊記、日記。作品清新雋秀,獨具一格。

作品《西山十記》勾畫了完整的西山景色,將自然的色彩、景物的神韻和山水的意境熔於一體,景致描寫十分精彩,給人以詩畫之感。

公安派之後是竟陵派。竟陵派認為公安派作品俚俗、浮淺,倡導為文雅深,反對擬古之風。竟陵派主要以鍾惺和譚元春為代表,因為鍾惺和譚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因此稱這個流派叫竟陵派。

鍾惺的文章主要有序記碑傳、書簡題跋、史論奏疏、記遊等,其中記遊較為出色。這類作品善於刻畫,能描繪出幽深孤峭的境界,文章常有雋永妙詞,能得簡淡清遠之妙。較有名氣的作品有《浣花溪記》、《夏梅說》、《梅花墅記》和《岱記》等。

《浣花溪記》敘事寫景以浣花溪為主線,抒情議論以讚頌杜甫為中心,情景交融,意境深邃,顯示了竟陵派的特色。其中寫溪水富有特色,將浣花溪的飄逸風姿盡收筆底。

[旁注]

員外郎 古代官名,員外為定員外增置之意,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為皇帝的近侍官之一。晉代以後所稱之員外郎,指員外散騎侍郎。南北朝時,又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員外”。

理學 理學有兩種意思,可以指古代的理學,也可以指現代自然科學的理學。古代的理學是指宋代以後的新儒學,又稱道學。它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落。

鄉試 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農曆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金代以縣試為鄉試,由縣令為試官,取中者方能應府試。元代在行省舉行。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

殿試 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才能參加殿試。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級。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編修 古代官名。宋代凡修前朝國史、實錄、會要等,均隨時置編修官,樞密院也設有編修官,負責編纂記述。明、清時期屬於翰林院,職位次於修撰,與修撰、檢討同稱為史官。

[閱讀鏈接]

公安派在文學上主張“獨抒性靈”。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露。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強,率性所行,是謂真人”,進而強調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則不下筆。

因此他們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這就包含著對儒家傳統溫柔敦厚詩教的反抗。

公安派作家把創作過程解釋為“靈竅於心,寓於境。境有所觸,心能攝之;心欲所吐,腕能運之”,“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

隻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後人人有一段真麵目溢露於楮墨之間”,就能實現文學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