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勁濫觴——先秦詩歌1(2 / 3)

葛天氏 上古傳說中一位賢能的首領,在位時人民安康,被後人尊為樂神。其部落駐地在今河南寧陵縣、長葛市一帶,後世將他的統治視為理想社會。

卜辭 殷朝人占卜的文字記錄。殷人占卜,常將占卜人姓名、占卜所問之事及占卜日期、結果等刻在所用龜甲或獸骨上,同時,也刻有少量與占卜有關的記事。

伊耆氏 上古帝王,相傳為神農氏。神農氏本為薑水流域伊耆氏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教民稼穡飼養、製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易經》 即周易,我國一部古哲學書籍。易的主要意思是變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雙邊關係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並附以卦爻辭作簡要說明。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我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閱讀鏈接]

雖然人類有發聲的需要,但為什麼要唱歌作詩呢?就詩歌產生的性質而言,有所謂心理起源的說法,即詩歌是人類情感抒發的需要。

人生來就有情感,不管是哀樂還是生活中其他的感受,都需要適當地發泄,而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歌詠,即詩歌。在現實生活中,詩歌實在是慰藉心靈、調劑精神、激昂情緒最佳的工具。這也是為什麼原始先民在長期枯燥的勞動中,必須借助詩歌來唱出他們心聲的原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創作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約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編訂成書。

《詩經》原來的名字叫《詩》或者《詩三百》。在周代的時候,朝廷有專門采集詩歌的人,他們到全國各地采集詩歌,再彙集至朝廷,從而讓朝廷知道那些地方的民情風俗。

那時采集到的詩歌超過3000首,傳說經過大聖人孔子的刪訂,隻保留了305首,因此稱為《詩三百》。到了漢代,儒家學者把它看做是經典,所以稱作《詩經》。

《詩經》與音樂的關係十分密切,《論語·子罕》記載:“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從衛國返回到魯國,把音樂整理得合乎禮法,於是《雅》樂和《頌》樂也就能夠得到正確的演奏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曾經說過:“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詩經》中的詩歌都是可以入樂歌唱的,它所收集的詩章就是根據音樂的不同而分作《風》、《雅》、《頌》三部分的。

“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即《國風》。《風》共有15個地方的《國風》, 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稱為“正聲雅樂”。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詞,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後期至西周東遷時;《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產生於春秋時期。

《風》是整部《詩經》中的精華,它對上古時期的現實生活作了生動的描繪。有些詩歌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的場景;有些詩歌反映了兵役和勞役給民眾帶來的痛苦;有些詩歌諷刺了一些官員腐敗無恥的生活;有些詩歌則描繪了當時的愛情婚姻生活。

《豳風·七月》是《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歌。在這首古老的農事詩裏,記錄了上古先民一年四季所從事的農業勞動,全麵反映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情況。

《國風》中反映愛情婚姻生活的詩篇最集中,藝術成就也最高。這類詩歌或歌唱男女之間相悅相思之情,或讚譽對方的風采容顏,或描述男女幽會時的情景,或感歎棄婦的不幸遭遇。

《關雎》在《國風》中排列第一。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愛情詩,描寫了一名男子在遇到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後油然而生思慕之情,不由得發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聲,並展開了對愛情的不懈追求,表達了一種爭取美滿婚姻的願望。

《漢廣》是一首男子求偶失望的詩。全詩皆用比喻和暗示。“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即是比喻。喬木不可休,遊女不可求,實際是比喻所求之女不可得。

《國風》中描寫當政者腐敗醜惡的詩篇,具有政治批評的意義。總體而言,這些詩歌反映了下層民眾對當政者的不滿,乃至憎恨情緒,其中《伐檀》、《碩鼠》兩詩最為著名。

《伐檀》是一群伐木工人在河邊砍伐木材時唱出的歌。他們辛勤幹活,終日勞累,卻無衣無食,而那些所謂的“君子”、“不稼不穡”、“不狩不獵”,家裏糧食、獵物卻應有盡有。詩中伐木工人對這種不勞而獲的現象進行了嚴正的責問和尖銳的諷刺。

《雅》中的《大雅》大多數是王室貴族和朝廷官員以及樂官等所寫的歌頌周王朝的詩篇,用於諸侯朝會。《小雅》大多數詩篇出於貴族文人之手,用於貴族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