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勁濫觴——先秦詩歌2(1 / 2)

強勁濫觴——先秦詩歌2

楚辭的產生與輝煌成就

在春秋時期,楚國興盛於江漢流域,其後日益強大,雄踞南方。楚民族性格活潑,愛好音樂舞蹈,民間盛行巫風,在祭祀鬼神時一定要唱巫歌,於是產生了以巫文化融合中原文化為基礎的楚文化。

在楚國,上自楚王,下至百姓,都相信鬼神,喜歡祭祀,把人間的一切活動告知鬼神,祈求鬼神降福於他們,如此濃厚的巫風自然充斥著迷信的成分。但同時,其中大量神奇瑰麗的神話傳說,不僅給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且也啟發著詩人們的想象。

戰國後期,以屈原為音的楚國詩人創作了一種新的詩體,這就是楚辭。楚辭“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具有十分濃厚的地方色彩。

“楚辭“之稱,始見於西漢時期,漢成帝時,文學家劉向在前人纂輯的基礎上,集錄屈原、宋玉諸作及後人模擬之作為一書,統題為《楚辭》。《楚辭》主要以屈原作品為主。

楚辭是《詩經》之後古代詩歌的又一座高峰。風格獨特的楚聲、楚歌為楚辭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此外,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對楚辭的產生有著重要作用,還有,《詩經》的思想以及表現方法也對楚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屈原是楚辭體產生的最重要、最偉大的創造者。屈原,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的貴族之家,與楚王同姓。屈原是一個有大才的人,他才高學博,善於應對,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

屈原在從政初期,身居要職,受到楚懷王的高度信任,能左右國家的政策,可以施展他匡世濟民的雄才大略。然而,屈原在做官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波折。當他躊躇滿誌之時,他的政敵上官大夫等向他發難,在楚懷王麵前極力詆毀他。

楚懷王是一個偏聽偏信的國君,他聽信讒言,開始疏遠屈原,而屈原又不肯委屈自己,最後丟掉了官職。從那以後,屈原前後兩次遭到放逐。第二次放逐後,屈原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囚徒生活,可是他依然堅持理想,不肯放棄。

公元前278年,秦國的軍隊攻陷楚國的郢都。流放中的屈原得知亡國的消息,極其憤懣,理想破滅了,又走投無路,就自沉汨羅江,含憤離開了這個世界。

屈原的作品,《漢書·藝文誌》著錄為25篇,東漢時期王逸的《楚辭章句》也確定屈原作品為25篇,包括《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

以《離騷》為代表的這些作品,奠定了屈原在文學上的崇高地位。《離騷》是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全詩長達373句,有2477字。

在《離騷》這首長詩中,屈原以浪漫奇特的構思和深沉悲憤的激情,結合自己的身世遭際,塑造了一位血肉豐滿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現了豐富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精湛的藝術。

詩中的主人公實際上就是現實中的屈原自己,因此,《離騷》一詩可以看做是屈原的自敘。

根據《離騷》的基本內容,可以將其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內容主要是回顧過去的經曆,詩人從敘述家世、宗族、生辰、稟賦著手,對自己美好而崇高的人格進行了多方麵的展示。

後半部分的內容主要是詩人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來的道路。屈原假設了“女媭”對自己的好心規勸,可詩人沒有聽從勸說,繼續向楚懷王陳述他的治國之道,並希望以此挽回楚國衰敗的局勢。最終詩人在想象中開始了他驅使眾神、上下求索的漫漫征程。

《離騷》在藝術上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在形象塑造、創作方法、表現手法和形式,以及語言等方麵,都有所開拓和創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離騷》以現實主義為基調,以浪漫主義為特色,兩者完美結合。《離騷》的現實主義基調體現為詩人以極富個性化的筆觸,真實而深刻地揭示了戰國後期楚國政治的黑暗和社會的混濁,直率地地抒發了詩人的理想和感情。

《離騷》全詩閃爍著強烈的浪漫色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麵:用比興手法集中而誇張地描寫抒情主人公的高潔;塑造一係列神靈形象,陪襯主人公;描繪瑰麗奇幻、縹緲迷離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