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興手法的運用、幻想中神靈的再造和奇幻境界的展現,有力地揭示了詩人內心的悲憤和對理想的執著與追求。
《離騷》具備嚴整細密的藝術結構,長詩既有對奇幻境界的描繪,又有對現實遭遇的敘述,既有陳述誌向的議論,又有自身情懷的抒發,內容豐富,頭緒繁多,但詩人寫得有條不紊,緊湊嚴密。
《離騷》的藝術成就還表現在它對詩歌形式和語言的革新上。《離騷》一般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參差,多六言、七言,以“兮”字做語助詞。
在語言上,雙聲、疊韻、重言的運用,都較《詩經》有新的發展,特別是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口語入詩,顯示了新的風采。
除了《離騷》外,《九章》、《九歌》、《天問》也都是《楚辭》中重要的詩篇。這些詩篇綜合表達了詩人熱愛楚國,懷念古都,以及至死不變的高尚節操。除了思想價值極高外,這些詩篇各具特色,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
屈原稍後的楚辭作家,還有宋玉、唐勒、景差等。這些作家中,宋玉最為著名。據說他是屈原的弟子,性格比較柔弱,與屈原並稱“屈宋”。
《九辯》一詩公認是宋玉的作品,《九辯》是一首政治抒情長詩,共55句,抒寫了詩人生不逢時的感慨,對政治腐敗、社會黑暗也給予了揭露。
《九辯》首段描寫悲秋中的哀愁,最為膾炙人口。這一段中,詩人著力描繪秋天的自然景象,渲染蕭瑟淒愴的氣氛,把詩人淒涼悲切的情懷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了高遠悲涼的意境,從而開啟了古代文人悲秋傷懷的傳統。
[旁注]
巫文化 上古時期人類在繁衍生息,推進社會發展中,創造了原始文化,是人類遠古的文化。巫文化融彙了天文地理、人文數理、醫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禮娛樂的總和,它構成了華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了華夏民族文學藝術寶庫。
中原文化 以中原為基礎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約6000年至公元前約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以河南地區為核心,以黃河中下遊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大夫 古代一種官名。西周時期以後先秦時期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秦漢時期以後,朝廷有禦史大夫、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唐宋時期有禦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清代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
《漢書》 又稱《前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公元前206年,下至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浪漫主義 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
重言 指兩個相同的漢字重疊在一起。重言通常是一個詞。從字上來說,也稱為“疊字”。古人稱一字為一言。重言的名稱見於明代方以智《通雅·釋詁》,後來一直沿用。在《詩經》裏,兩字重疊為一個詞的很多,或模仿物的聲音,或形容事物的形貌狀態。
[閱讀鏈接]
屈原是一位最受人們敬仰和崇拜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誌》記載,屈原於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魚蝦所食,人們把米包在粽葉裏麵做成粽子投放在江裏。
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包粽子,並在粽子上係上五彩絲線,然後將粽子投放在江裏。這種習俗後來形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另外,為了寄托哀思,在端午節這天人們蕩舟於江河之上,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