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繁榮——唐代詩歌2
韋應物和柳宗元創新貌
山水田園詩派除了孟浩然和王維外,韋應物和柳宗元對山水田園詩也貢獻卓著,他們繼孟浩然和王維之後,又開山水田園詩新貌。
韋應物,陝西西安人。早年充當唐玄宗的侍衛,狂放不羈,後來應舉成進士,任過洛陽丞。曾一度辭官閑居。德宗時曆任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後人稱他“韋江州”或“韋蘇州”。又因曾任左司郎中,也有“韋左司”的稱呼。
韋應物擅長作詩,是山水田園詩派著名詩人,後人常以“王孟韋柳”並稱。
唐玄宗天寶十年,即公元751年,15歲的韋應物以“門蔭”的身份進入宮廷。在此期間,他年少荒唐,並未認真讀書、作人。
安史之亂的時候,韋應物流落民間。此後他痛改前非,從一個富貴浪子搖身一變成為忠厚仁愛的儒者,開始了詩歌創作生涯。
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做地方官吏。在地方官任上,韋應物勤於吏職,簡政愛民。但是,當韋應物蘇州刺史屆滿後,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貧如洗,貧困到居然沒有回京候選的路費,寄居於蘇州無定寺,不久就客死他鄉。
韋應物的山水詩受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等詩人的影響很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說:“應物五言古體源出於陶,而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明代史學家宋濂在《宋文憲公集》卷三十七說:“一寄穠鮮於簡淡之中,淵明以來,蓋一人而已”。這些評價很高,也符合實際。
韋應物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他的《西塞山》景象壯闊,顯示了他的詩雄豪的一麵。
韋應物在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上,自成一家,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這類作品通過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傳達作者恬淡自適和寂寞幽獨的意緒,風格澄淡、意境超逸、氣韻溫潤、語言洗練,為山水田園詩的創作開創出極富個性的新麵貌。
《滁州西澗》是韋應物最有代表性的山水詩。滁州城的西門外有一條西澗,俗名上馬河,環境幽美。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常去遊賞、賦詩,還在澗邊種了柳樹。這首詩就是他即景之作。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這兩句泛寫暮春景物。暮春時節,詩人漫遊來到澗邊。此時花已凋落,隻剩下一片碧綠清香的幽草,在樹叢深處傳來黃鶯的鳴叫聲。別有會心的詩人,獨憐幽草,無意聽黃鶯歌唱,流露出恬淡的心情。
後麵兩句寫傍晚景色。“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春潮上漲,傍晚又下了一場急雨,流水愈加湍急,古渡口看不到人跡,隻見一隻小船,悠然自在地橫在岸邊。這兩句描繪了一幅荒野古渡幽靜而有生趣的景象,反映出詩人閑適自得的心情。
末句“野渡無人舟自橫”意境幽深渺遠,一向為人們稱道。
再看詩人的另一篇山水詩《藍嶺精舍》:
石壁精舍高,排雲聊直上。
佳遊愜始願,忘險得前賞。
崖傾景方晦,穀轉川如掌。
綠林含蕭條,飛閣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深夜還獨往。
日落群山陰,天秋百泉響。
所嗟累已成,安得長偃仰。
本詩生動地描繪了藍嶺寺觀獨特的景物和環境,表達了詩人濃厚的遊覽快感,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閑靜生活的向往之情。
這首詩隨遊而紀實景,隨感而發真情。紀實景記得逼真自然,能使人讀之如臨其境;發真情而無半分造作,能使人讀之深信其真。所以,有人評說:“人謂左司學陶,而風格時近小謝。”就山水詩來說,詩人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融合了陶淵明和謝靈運詩中的一些優點。
在韋應物的山水詩中,山水田園不盡是恬靜而安謐,而是不時可見勞動人民的辛酸,這是與前輩孟浩然、王維等人的山水詩不同之處。從《登樓寄王卿》、《廣德中洛陽作》、《始至郡》等詩中均不難看出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看《登樓寄王卿》: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賦詩抒懷,後來南北一方,作者對他非常掛念。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詩人獨自攀山登樓,目睹四野一片荒涼景象,感慨萬千,不由想起以往與王卿一同登高望遠的情景,於是下了這首七絕。
首二句寫寄詩之情。“踏閣攀林恨不同”,“踏閣”,即登上樓閣;“攀林”,即攀林登山。樓閣在山上,應是先登山後登樓閣,由於聲調關係,這裏顛倒來用。
秋日出遊,本多感慨,現在又是獨自登臨,無好友在一起相與談論,心情更覺悵惘,故而有“恨不同”的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