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歌除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色外,還具有語言明白自然,不見苦吟推敲痕跡。還有,李白喜歡用具有明麗色彩的詞語,如清、明、白、碧、金等。
李白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月光和月亮對於李白來說是一種皎潔透明的象征,體現了他對光輝明亮事物的憧憬和追求。
李白的詩歌,繼承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風格,反映了盛唐時代樂觀向上的創造精神以及不滿封建秩序的潛在力量。
李白的詩歌不僅擴大了浪漫主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浪漫主義的手法,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這些成就,使他的詩歌成為屈原以後浪漫主義詩歌的新的高峰。
[旁注]
神仙方術 我國傳統五術之一,屬民間信仰。古人相信通過一定的方法,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甚至變成神仙,人們把這種希望寄托在各種藥方上,為此人們尋找各種礦物植物等配置藥方,從事這一活動的人被稱為“方家”或“方士”,他們所從事的活動就叫“方術”。
翰林 古代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翰林院從唐代起開始設立,初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後來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朝廷機密詔製的重要機構,在翰林院裏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
遊仙體 即遊仙詩,古代借歌詠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抒發情懷誌向之詩。遊仙詩以想象力豐富、華麗的辭藻描寫,形成一股浪漫主義的詩風,曆史上許多大詩人如李白、陸遊、蘇軾等均受其影響,並創作了一批傳誦千古的傑作。
蜀道 即蜀地的道路。蜀地被群山環繞,古時交通不便,道路難以行走。蜀道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麵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峽溯江而上的水道,由雲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肅入蜀的陰平道和自漢中入蜀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
幻想 藝術幻想是一種創作手段,是作家不滿足於模仿現實的本來形態,而按自己的需要來虛構形象的一種創作方法。它植根於生活,往往又對生活作誇張的敘述和描繪而達到一種升華,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實情況下的更活躍,更富色彩。
[閱讀鏈接]
李白藐視權貴、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李白的這種思想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
隨著對統治階級高官實際情況的了解,李白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他在《古風》中寫道:“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鴦。”而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杜甫詩中一樣重要。
杜甫鑄就現實主義的高峰
杜甫,出生於一個具有悠久傳統的官僚世家。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對杜甫的成長影響很大。父親杜閑做過兗州司馬、奉天縣令。杜甫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正統的儒家教育。
杜甫7歲能詩,十四五歲出入文場,並小有聲名。20歲以後的10多年中,他基本過著漫遊的生活,曾到過吳、越一帶,又遊至齊、趙之間。期間,24歲時首次參加進士考試,卻名落孫山。
35歲時,杜甫來到唐都城長安,來長安的第二年又一次參加了進士考試,又一次名落孫山。起初,他對求取功名滿懷信心,以為成功指日可待,但滯留長安10年卻接連碰壁,生活陷入困頓。
萬般無奈之下,杜甫求權貴引薦,最後隻做得一個卑微的小官。後在唐肅宗時,任左拾遺。不久觸怒肅宗,被貶斥。迫於生活的壓力和對仕途的失望,他丟棄了所任的微職而進入蜀中求生存。
到達成都不久,依靠朋友嚴武的幫助,杜甫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在最初的兩年多時間裏,他的生活較為安逸。在朋友嚴武死後,杜甫徹底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他隻好帶著家人,登上一艘小船,過起流浪逃難的生活。
770年,59歲的杜甫,在湖南湘江的一艘小船上,淒涼地結束了艱難漂泊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始終以儒家忠君憂民思想為主,不論窮困,還是發達,都以天下為念,這是他詩歌創作的基調。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他的詩作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詩歌把動蕩的時代與個人遭遇合而為一,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曆史事實和社會生活畫麵,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杜甫詩歌內容豐富。青年時期的杜甫雄心勃勃,詩作多自述抱負、抒寫理想之作。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大部分寫於唐王朝急遽衰退的動亂期間,由戰爭造成的動亂景象、民生疾苦及其後社會凋敝的麵貌,猛烈地撞擊著詩人的心靈。
杜甫用血淚之筆,記錄下一段民族的苦難曆史,深刻地揭示了那個劇烈動蕩時代的社會矛盾,憂國憂民的情懷是這部分詩歌的核心內容。
此外,杜甫還常常描摹風光景物,抒發日常生活的情思,以及詠懷曆史遺跡,但也同樣飽浸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摯感情。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反映社會真實情況的長篇史詩。詩中記述的自身遭遇和旅途中的所見所聞,皆與時代息息相關,“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的最好概括。全詩集敘事、抒情、說理於一體,寫得波瀾浩瀚,極為壯觀。
《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是杜甫描寫社會現實的作品,被稱為《三吏》。同樣的題材作品還有《三別》,分別是《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石壕吏》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麵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詩風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鬱,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