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繁榮——唐代詩歌4(1 / 3)

成熟繁榮——唐代詩歌4

百舸爭流的中唐詩歌流派

中唐時期是指766年至827年,這一時期是唐詩流派紛競的時代,當時詩壇主要有大曆、貞元年間的一派詩人。

包括 “大曆十才子”和劉長卿、韋應物;韓孟詩派,包括孟郊、韓愈等;元白詩派,包括元結、顧況、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李紳等。其他還有劉禹錫、柳宗元、李賀等詩人。

劉長卿,進士出身,官至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劉長卿為官剛直,因此屢遭貶謫。他一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逆境中度過的。長期的抑鬱寡歡,使他的詩歌在冷落寂寞的情調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悵衰颯的心緒,顯得淒清悲涼。

劉長卿的五言詩寫得最好,曾經自許為“五言長城”,最著名的詩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詩中把雪夜投宿山中貧寒主人家的情景,刻畫得形象突出,猶如一幅風景畫。

詩作文字省淨優美,意境悠遠,然而詩中彌漫著一層難於言說的冷落寂寞的情思,透露出濃重的衰颯索寞之氣。

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等職,世稱“韋蘇州”。韋應物是大曆年間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多為山水田園之作,具有寧靜安詳、明朗溫潤的境界,現出欣欣向榮的生趣。

《滁州西澗》一詩,隻用淡淡幾筆就把春雨中的荒山野渡,寫得優美如畫,野趣天成,也寫出了詩人待渡的悵惘心情,形成高雅明淨的獨特風格。

關於“大曆十才子”,說法不一,最初見於中唐詩人姚合編的《極玄集》,即李端、盧綸、吉中浮、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夏侯審。這十人再加上包何、包佶、劉太真、郎士元等人,共同形成了大厲前期京師的台閣詩風。

台閣派的詩歌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沒有太多的創造。詩歌內容十分單調,主要描寫山水景物、日常瑣事、寂寞的情懷以及羈旅愁思,有時表現出一些隱逸情懷。

在藝術上,他們注重格律的工穩、辭藻的華麗和詩意的尖新。在技巧上趨於細膩,詩作往往精致工整,情調淒清蕭瑟。

中唐時期,元結、顧況、元稹、白居易、王建、李紳等詩人,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直麵生活,寫下大量歌詠新題材、運用新語言、標以新詩題的樂府詩,這就是新樂府,又叫“新題樂府”,從而形成新的詩歌流派和新的時代風格。

新樂府詩人的作品廣泛地揭露了社會弊病,充分反映了民眾的疾苦,加之取材典型,形式通俗,語言淺近,意脈自然流暢,因此廣為傳播,一時風行詩壇。

元結、顧況的詩歌活動比較早,從理論和實踐上為新樂府運動開辟了道路。

元結,強調詩文的美刺作用和救世勸俗的功能,崇尚古樸,反對華豔。他的文學主張見於《文編序》、《係樂府序》及《篋中集序》。

元結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農村的凋敝。詩歌風格質樸,但對新興的律體重視不夠,部分作品枯澀無力。

顧況,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

顧況的詩歌主張和元結比較接近,其樂府詩直接反映現實,語言不避俚俗。他的歌行體自有特色,有的學吳地民歌,以俗為奇。有的奇崛險峭,對韓孟詩派有一定的影響。

元稹,曾官監察禦史、宰相等職。元稹與白居易合稱“元白”,是新樂府運動的有力支持者。他的樂府詩有《樂府古題》19首、《新題樂府》12首等。代表作是敘事長詩《連昌宮詞》。

元稹的愛情詩和悼亡詩真摯感人,代表作有《會真詩三十韻》、《譴悲懷三首》、《離思五首》等。悼念妻子韋叢的《遣悲懷三首》所寫大都是日常生活的瑣事,但感情濃鬱真。

以樂府詩著名的詩人還有李紳、張籍、王建。李紳,字公垂,最早有意識地標榜“新題樂府”,使之區別於舊題樂府,還寫有《新題樂府》20首,直接影響到元稹、白居易的創作。他的《憫農》兩首廣為流傳,體現了新樂府的創作精神。

張籍、王建都擅長於短篇七古,善用比興和白描,語言通俗凝練,世稱“張王樂府”。韓愈與孟郊是韓孟詩派的主力,兩人的詩篇各顯特色。

韓愈,幼年失去父母,由嫂嫂撫養成人。自幼好學,24歲考中進士,以後開始做官。他為人忠正,敢於直言,曾經做過監察禦史、國子博士、京兆尹等官,為官清正廉明,在政治上很有聲望。

韓愈是古文大家,在詩歌領域也成就卓著。他對詩歌創作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他善於構造光怪陸離的境界,以醜為美,以滑稽諧謔的筆調寫詩,以文為詩,對唐詩作了新的開拓。

在詩歌表現方法上,韓愈把古文、駢賦的章法和句法引入詩中,使詩體散文化,並在詩中大發議論,形成了以議論為詩的特點。

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他終身窮苦,作詩苦吟。他寫自己的窮苦生活,寫老病愁怨,寫陰森恐怖的氣氛,甚至有意識地把醜怪的事物寫入詩中。

孟郊寫的詩歌意象與境界,對傳統詩歌而言是非常陌生的、異乎尋常的,但能夠激起人們的同情和哀憐。他的《遊子吟》擷取慈母縫衣這一細節,著意渲染,寫出了偉大的母愛,對後世影響較大。

除了這些流派外, 這一時期,還有許多卓然自成一家的詩人,如劉禹錫、柳宗元、李賀等,他們的詩各有特點,各具特色。

[旁注]

刺史 古代官名。漢武帝時期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秦代時每郡設禦史。漢文帝以禦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行各地視察。漢武帝元時廢諸郡監察禦史,設刺史一職。刺史製度對於加強朝廷對地方的監督和控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格律 指一係列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麵所應遵守的準則。古代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歐化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

美刺 我國古代關於詩歌社會功能的一種說法。“美”即歌頌,“刺”即諷刺。先秦時期,人們已開始認識到詩歌美刺的功能。它要求詩人密切注意社會政治,用詩歌進行頌揚和批評。

著作郎 古代一種官名。三國魏時設置,職責是編修國史。晉惠帝時起,屬秘書監,稱大著作郎。南朝末期為貴族子弟初任之官。至唐代,主管秘書省屬下之著作局。宋代沿置。明代廢除。

國子博士 掌管國子學的官員。國子學即國子監,為古代教育最高學府。唐代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負責監學事宜,並為皇太子講經。

駢賦 又稱“俳賦”。“駢”即對偶的意思,賦是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有韻文體。駢賦的特點是通篇基本對仗,兩句成聯,但句式靈活,多用虛詞,行文流暢,詞氣通順,音韻自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