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詩歌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多樣,典型而全麵地展示了宋詩創作的實績。蘇軾的政治詩,表達了詩人對於政治和社會重大問題的態度和觀點,如《荔枝歎》一詩,充分表現出詩人鮮明的政治態度和不畏權奸的鬥爭精神。
蘇軾的抒情詩,著重反映了詩人壯誌難酬、屢遭迫害的不幸遭遇和不屈服的精神麵貌,如《遊金山寺》,在描寫波瀾壯闊的景象之後,抒發了自己的隱逸之情。
蘇軾還寫有大量的寫景詩,他以自然之子的激情去擁抱,以藝術家特有的敏銳和靈感去觀察描繪,他將他的情趣、心懷融入到寫景詩中。
《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把西湖景色之美寫得特為傳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已成為萬口流傳的絕唱。
蘇詩的藝術成就極高,他的詩想象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巧妙:描寫風光、物態、人情,都能做到體察入微,形神俱現,融景、情、事、理於一爐。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通篇寄理於景,做到哲理與形象的高度統一。
蘇軾駕馭語言得心應手,出神入化,使事用典,信手拈來,均用得貼切自如。蘇軾的詩古近體無不兼備,尤長於古體和七言歌行。
蘇軾的詩作典型體現了宋詩的成就和優點,他秉承歐陽修以古文章法為詩,以議論為詩和梅堯臣追求平淡以日常題為詩的經驗,又開創了以理趣構詩的新路。
《吳中田婦歎》的直陳時事,《遊金山寺》、《泛穎》的直敘遊曆,《百步洪》的鋪排景物,皆運用了散文直敘和鋪排的章法。而《和子由澠池懷舊》不但運用了散文化的句式,還展露了詩人以議論為詩和以理趣為詩的才能。
[旁注]
隱逸詩 指歸隱田園生活或向往田園自然風光的詩人以田園生活為題材所作的詩。隱逸詩主要描寫秀美的田園風光和清閑安逸生活,也有的隱逸詩蘊含對時代的不滿,或抑鬱不得誌的情懷。代表作品宋人陸遊的紀遊抒情之作《遊山西村》。
以文為詩 主張詩歌創作中引進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現手法的詩歌創作主張。“以文為詩”最早由唐代文學家韓愈倡導。
“王荊公體” 王安石創作的一種詩體,其特點是:重煉意,又重修辭。在用詞、造句、煉字等方麵煞費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其長處是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其短處在於作詩主意求工,主意之過流為議論,好求工而傷於巧。
理趣 表現哲理的詩歌,要寫出具有感發讀者的審美情趣。詩不排斥說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語入詩歌,而要用具體生動、自然和諧的美的形象去表現一定的道理。
[閱讀鏈接]
蘇軾是個非常有正義感和操守良心的好官,他所到之處都盡自己的力量為百姓做些好事。他也做了一些些詩描述了百姓的困苦,這首《雨中遊天竺靈感觀音院》就是其中的一首: 蠶欲老,麥半黃,山前山後雨浪浪。農夫輟耒女廢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詩的大意是:蠶要吐絲了,麥要收割了,可是遇上了連陰天,大雨連綿不止,農夫不能下田,農婦不能采桑,眼看平日的辛勞就要付諸東流,靠什麼度日?菩薩本是救苦救難的,可是她卻漠然地坐在廟堂裏無動於衷。
蘇東坡博學,深通佛理,但他不相信泥胎木塑的菩薩能有靈驗,故予以譏諷。也有人認為詩人是借“白衣仙人”諷刺那些不關心民眾的官老爺,這也是可能的。
黃庭堅和“江西詩派”
北宋後期以及兩宋之際,社會風氣不佳,經濟停滯不前,文學創作受此影響,在內容上不如北宋中期充實豐富,但是在藝術上刻意追求,致使創作帶有更多的雕琢性。這一時期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成為了詩壇的主角。
黃庭堅,他在朝廷和地方都做過官,但仕途並不如意。他的詩歌極負盛名,與蘇軾並稱“蘇黃”。他作詩學習杜甫,但不專注於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而較多地在形式技巧上力求創新。
黃庭堅主張讀書融古,模仿前人,在學問中求詩。他提倡所謂“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的方法,在前人詞句或詩意的基礎上點化發揮。他學詩注重法度規矩,又要求新求變。
黃庭堅的詩構思奇巧,又愛押險韻,作拗律,表現出一種生新奇峭的風貌,大大有別於唐代詩人,自成一家,當時就被稱為“山穀體”。為了樹立生新瘦硬的詩風,黃庭堅還愛用奇字僻典和拗體險韻。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宋詩的藝術特性集中體現在“山穀體”上。黃庭堅的詩在藝術上富有創造性,但由於在藝術形式上過分著力,影響了詩歌在表達上的通達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