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章法與句法結構上,黃庭堅主張回旋轉折,曲盡其變,不循常規。如七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前七句感情幽細,而末一句“出門一笑大江橫”,格調明闊,使詩歌結構充滿張力,給人豐富的想象。
黃庭堅詩歌的題材以思親懷友、感時抒懷、描山摹水和題書詠畫為主。代表作《寄黃幾複》是為懷念他的朋友黃幾複而寫的。詩中表達了對相隔萬裏、音訊難通的朋友的深沉思念,其中也隱然寄寓著作者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這首詩立意曲深,富有思致;起接無端,出人意表;字精句酌,造句警奇;音律上兀敖奇峭,比較全麵地體現了黃庭堅詩歌的主要藝術特點。
在黃庭堅的詩歌中,也有寫得比較自然流暢的,如《登快閣》。這首詩寫登上快閣時的所見所感:所見是清秋晚晴的明淨廣遠景象,所感則是孤寂的心情和歸隱的意向。三四句“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寫秋山月夜景象,表現出一種開闊明淨的境界,十分精巧而又自然生動。
黃庭堅的詩雖然現實性不強,但他講究詩法,求新求奇,創造了一種奇巧瘦硬的藝術風格,使宋詩的發展產生了一種新的變化,改變了以前那種平易流暢的特點。
黃庭堅在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操作性很強的作詩方法,易於領會和學習,因此頗受當時後學們的擁戴,逐漸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流派,由於黃庭堅是江西人,追隨者也多半是江西人,因此這個流派被稱為“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是宋代最大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即以杜甫為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靈魂,他的詩歌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都代表了江西詩派的特色。
陳師道,一生為貧窮所困,以苦吟著名,曾自稱“此生精力盡於詩”。 陳師道常衣食無著。據說他有了創作衝動時,趕緊回家,關門上床,蒙上大被構思,有時達一整天,因而有“閉門覓句”之稱。
陳師道的才氣不及蘇軾,學力不及黃庭堅,在詩藝上卻有自己的追求,其詩質樸無華而又精煉簡潔,主張“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詩風。
江西詩派在北宋朝廷南渡後,又有所發展,陳與義是江西詩派後期的代表,陳與義,生活在兩宋之交。他的詩,總的說來寫得比較清新,且不時能創造出一些奇特的詩境。
陳與義的《傷春》一詩蘊含著深沉的家國之痛,對南宋時期愛國詩歌有著良好的影響。
[旁注]
奪胎換骨 原是道家的說法,即吃了金丹換去凡骨凡胎後成仙。後指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進行詩歌改革的主張,意思是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脫胎”主要指變化發展前人的詩意為己所用。“換骨”主要指襲用前人詩意而在語言上變化。
險韻 詩韻術語,指語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唐宋詩人中也有故意押險韻以炫奇的。唐代詩人韓愈喜用險韻。宋代詩人黃庭堅也喜歡用險韻。
章法 指文章的組織結構。書法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係的方法。整幅作品的布局關係,稱“大章法”。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布置的關係稱為“小章法”。
藝術風格 指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藝術風貌、特色、作風、格調和氣派。是鮮明獨特的創作個性的體現,統一於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藝術之中。也是藝術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是衡量藝術作品在藝術上的成敗、優劣的重要標準和尺度。
居士 既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稱。也指古代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同時,還指文人雅士的自稱,如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阿袁自稱藥愚居士等。
[閱讀鏈接]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是被蘇軾賞識和獎掖的人。他比蘇軾小8歲,關係在師友之間,極為親密。蘇軾在貶謫嶺南期間作了許多和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差不多的詩。蘇軾死後,黃庭堅作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詩》稱讚蘇軾: 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
蘇軾是被其政敵流放的,他們想置他於死地。然而蘇軾處之泰然。黃庭堅說蘇東坡和陶淵明兩人平生境遇並不一樣,但他們的高尚節操和人生態度卻十分相似,都將名傳千年百代而不朽。中國向來有“文人相輕”一說,其實並不盡然,黃庭堅和蘇東坡的關係就個典型的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