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新風——散曲創新1(3 / 3)

馮惟敏還有不少關心農事、同情農民的作品,如[胡十八]《刈麥有感》、[折桂令]《刈穀有感》、[玉江引]《農家苦》,以及[玉芙蓉]《喜雨》、《苦雨》、《苦風》、《喜晴》等。

此外他還有一些曲作,如[端正好]《呂純陽三界一覽》三組套曲,借神鬼反映現實社會,抒發憤懣之情。這些作品都表現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馮惟敏散曲的藝術風格,以真率明朗、豪辣奔放見長,但也不乏清新婉麗之作。他的作品大量運用俚語俗諺,不事假借,極少雕飾,幽默詼諧,氣韻生動,保持了散曲通俗自然的本色美。有時他將經、史、子、集中的書麵語詞入曲,任意驅遣,渾然天成,毫無生硬枯澀之弊。

馮惟敏散曲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獨特的取材視野,豪辣宏闊的藝術風格等三個方麵。這些成就使馮惟敏成為明散曲豪放派集大成的人物,奠定了他在散曲史上的曆史地位。

薛論道,字談德,號蓮溪居士,河北定興人。薛論道自幼喜歡讀書寫作,據說8歲時就能做文章。後從軍30年,官至指揮僉事。後棄官歸隱,但是不久又被起用,授予神樞參將加副將,一直到老。

薛論道的散曲保存在散曲集《林石逸興》裏,《林石逸興》共10卷,每卷百首,曲目1000首,可見數量是很龐大的。

薛論道出身於下層,又親身體驗到社會的黑暗和上層統治階級的昏庸,因此,在散曲中多有諷世之作,作品的內容在對黑暗勢力的揭露上占著很大的比重,同時對未來充滿向往也構成了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薛論道在作品中對社會不公的揭露和嘲諷往往是不顧情麵的,如他在散曲中貶責封建統治階級和達官貴人是“軟膿色氣豪,惡少年活神道”,譏諷他們:“今日車,明日轎。村頭腦紫貂,瘦身軀綠袍,說起來教人笑。”

對這些官僚貴族在官場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傾軋是“芥羽一毛輕,倚豪雄起鬥爭,攖冠披發不恤命”。這些都反映了薛論道對統治階級不關心人民疾苦,隻知爭權奪利,吃喝玩樂的鄙視和憎惡。

由於薛論道較長時期地過軍營戎馬生活,屢次領兵和入侵者作戰,所以他的散曲中對戰場的描寫數量較多,而且寫得真實感人、有氣魄,如他有名的散曲《吊戰場》:

擁旌麾鱗鱗隊隊,度胡天昏昏昧昧。戰場一吊,多少征人淚?英魄歸未歸,黃泉誰是誰?森森白骨,塞月常常會;塚塚磧堆,朔風日日吹。雲迷,驚沙帶雪飛;風催,人隨戰角悲。

散曲寫出了敵我大戰的雄壯場麵,人如蟻,旗如林,同時又寫出了古戰場上的淒涼,有多少將士喪失了生命,一堆堆的白骨,一座座的墳丘,戰爭給多少人家帶來了災難啊!既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和對死亡將士的懷念,也隱含著作者決心禦敵報國的雄心壯誌。

將軍旅生活入曲,在散曲史上,薛論道的《林石逸興》是首創。這並不僅僅是簡單地把自己的生活經曆在創作中的表現,也是對散曲題材的突破。

薛論道對塞外景物意象的個人感受和組合方式,承繼著唐代邊塞詩的藝術表現題材和宋代邊塞詞的藝術風格的傳統,擴大了散曲的創作領域的同時,還強化了散曲的誌情抒懷。

麵對黑暗的現實,薛論道並沒有頹廢和畏懼。在一些散曲中,表達了他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思想感情,如在散曲《古山坡羊·冰山》中寫道:“狂飆,三冬任爾飄;爾驕!一春看爾消。”

作者通過“冰山”,寫出了他對生活的理解:在那種“淩淩草木凋,茫茫星鬥搖”的動蕩昏暗的時代,他要不畏嚴寒,不隨世俗,勇敢地站出來。

他把自己比作貓頭鷹,自豪地聲稱,“萬物中君獨怪,百鳥叢爾最凶”;他把自己比作大鵬,“等閑一舉衝霄翼”,“翻江攪海驚天地”,顯示出作者敢於蔑視封建勢力,置身汙泥而不染的情操。

薛論道的一些詠物作品,也往往有明顯的寓意,象[古山坡羊·冰山]諷刺權勢者逞凶一時,終歸消亡;[水仙子·鴟鴝]、[桂枝香·蚊]諷刺專在暗處害人者等,也都憤慨很深。

他還有一些抒寫個人抱負的作品,既寫出了大鵬衝天的壯懷,也夾雜著深沉的未遇之歎。其缺點是不少作品帶有宿命論和消極悲觀的思想。

在藝術上,薛論道的散曲多富有浪漫主義的手法,在用詞造句上形象生動,讀來既樸實,又流暢通達。此外,薛論道還經常運用象征、比喻、擬人等手法來對語言進行修飾。

薛論道對明散曲乃至整個散曲的構築意境和反映現實的藝術功能有著開拓性的探索。他的“歎世曲”不僅繼承了元代“歎世”曲作的優良傳統,同時又有進一步發展,開拓了歎世曲的表現領域。其歎世曲作題材廣闊,意境高遠,情感豁達,具有明顯的個性和特色。

[旁注]

翰林院 翰林院從唐代開始設立,初時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後,翰林分為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供職於翰林院。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的職責,翰林供奉則沒有什麼實權。

庶吉士 又稱“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明清兩代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也是為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間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7人,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是為區別後來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王世貞等7人的“前七子”,而稱“後七子”。

胡十八 曲牌名,有多種格體,常見一體為9句,句式為三、三、三、三、七、五、五、六、六,押六平仄韻。末4句也可用二、二、三、三,也可以成句。用作小令,兼入套數。

邊塞詩 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期,隋代開始興盛,唐代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

桂枝香 詞牌名,又名《疏簾淡月》。以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為準。雙片101字。前後片各五仄韻,宜用入聲部韻。前後片第二句第一字是領格,宜用去聲。

[閱讀鏈接]

王九思非常好學,為了寫好戲曲,他便從學音樂開始。他購買樂器,聘請樂師,教他學習音樂知識。經整整3年的不懈努力,學會了彈奏琵琶、三弦等,而且彈得很好。

他雇請歌妓,組成家班,一旦有了新作,便排練和演出,並不斷修改提高。他十分注意向別人學習,豐富提高自己。

一次戲曲作家李開先去西夏餉軍路經關中,住在康海家裏,他得知後,立即邀請到鄠縣作客,設宴招待。同時,讓家班演唱了他的雜劇《遊春記》,請李開先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