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作品,纏綿幽怨,故作多情,顯得纖弱委靡,有一些還帶有色情的成分,內容無甚可取。影響最大、賴以傳世之作是《滑稽餘韻》。
陳鐸長時間生活在金陵,對城市生活頗為熟悉。《滑稽餘韻》一卷,是一組曲,共141首。每首寫一個行業,一共描寫了60多種手工業工匠和其他勞動人民的生活,30多種店鋪的經營。
把形形色色的商肆店鋪,三教九流,都寫入散曲中。曲作高度讚揚各種工匠的手藝,歌頌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同情他們的辛苦勞碌。
《滑稽餘韻》一卷基本上采用當時的口語,明白通俗而又不失幽默風趣,富於生活氣息。表現手法直露而不迂曲,不事藻繪雕琢,敘述中夾雜著評價和褒貶,明顯不同於他的其他散曲。
陳鐸把散曲的鋒芒直接對準人性,全方位地反映明代中葉城市生活,帶著批判的眼光審視社會群體不同的職業特征,公開表現自己的憎惡或同情,探討職業病和行業病中顯露出卑微人性,這種曲風,可以說是前所未有,開辟了新天地。
[旁注]
別號 我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自稱,簡稱“號”。別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係。在古人稱謂中,別號亦常作為稱呼之用。
香奩體 指一種專以婦女身邊瑣事為題材,多綺羅脂粉之語的詩歌體裁,又稱“豔體”。香奩體淵源於六朝宮體,描寫範圍從宮廷貴族擴大到一般士大夫的戀情、狹邪生活,對後世詩歌有一定影響。
昆山腔 即昆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發源於14世紀江蘇昆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
市井氣 一種生活化、自然化、無序化的自然文化,是指產生於街區小巷、帶有商業傾向、通俗淺近、充滿變幻而雜亂無章的一種市民文化。
琵琶 一種傳統彈撥樂器,有2000多年的曆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我國秦朝出現。琵琶被稱為“民樂之王”、“彈撥樂器之王”、“彈撥樂器首座”,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琵琶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
[閱讀鏈接]
梁辰魚最為擅長的不是散曲,而是雜劇,從藝術水準來說,散曲的成就要遠遜於雜劇。梁辰魚對改革昆山腔作出了貢獻。梁辰魚的曲在當時廣為傳唱,如晚明時期戲曲理論家呂天成在《曲品》說:“麗調喧傳於《白苧》,新歌紛詠於青樓。”
梁辰魚的《浣紗記》是第一部用改革後的昆山腔編寫的劇本。清代學者朱彝尊說:“傳奇家曲,別本弋陽子弟可以改調歌之,惟《浣紗》不能,固是詞家老手。”
自清代中葉以來,《浣紗記》中的許多單出,發展成了昆劇舞台上經常上演的折子戲,象《回營》、《轉馬》、《打圍》、《進施》、《寄子》、《采蓮》、《泛湖》等,都很有名。
眾多散曲家的創作及貢獻
除了康海、王九思、馮惟敏、薛論道以及沈仕、梁辰魚、王磐、陳鐸等一批較有影響的名家之外,還有一些散曲作者也以他們的創作,為明代散曲的繁榮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常倫,字明卿,號樓居子,後徙居山西沁水。正德年間,常倫考中進士,接著進入官場,但幾任官都因他慷慨狹義而被擠出仕途。
常倫一生短暫,但天資聰慧,詩、書、畫無所不精,此外,還精通音律,尤工於樂府小詞。常倫一生創作了許多小令,文中使用了很多俚語,深受下層民眾歡迎,卻被許多文人雅士所不屑。
常倫是一位性格疏狂的人,他的散曲也顯著異常的奔放與豪邁,如[北越調]《天淨沙》:
知音就是知心,何拘朝市山林,去住一身誰禁,杖藜一任,相思便去相尋。
曲風豪爽瀟灑,正如他的為人一樣。就是戀情的歌詠,常倫也作得那樣粗率直爽,如套曲《粉蝶兒》:“好堅著一寸心,相應著一片口。傳示他卓文君,慢把車兒驟,請袖彼相如弄琴手。”
趙南星,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河北元氏人。1574年考中進士,任汝寧推官,曆任戶部主事、吏部考功、文選員外郎、吏部尚書等職。
趙南星散曲多拜佛求仙、賞花觀景、風情調笑之作,這些內容的作品沒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但有兩類題材值得注重,一是趙南星一生嫉惡如仇,扶正抑邪,對於晚明吏治敗壞、官場黑暗,他了若指掌。
他的散曲集《芳茹園樂府》中大部分作品多磊落不平之氣,如套曲[點絳唇]《慰張鞏昌罷官》:
你休怨烏台錯品題,也休道老黃門不察端的;從來讒口亂真實,辜負了誓丹半世清明名。也隻因逢著卷舌一點官星退。他隻道是貓兒都吃腥,是鴉兒一樣黑。已做到五馬諸侯位,那裏有不散的席!
曲作借安慰友人對封建官場的醜惡汙濁予以無情的諷刺。類似的還有[點絳唇]《壽家君六十五》等,表達了他對“傷了時務,損了人民”的現實的憂慮。
二是以俗曲形式寫的男女戀歌,爽朗熱烈,樸直清新。《芳茹園樂府》中有大量的以民間曲調創作的小曲,除[銀鈕絲]5首,[醉太平]《偶感》3首,[南雙調鎖南枝帶過羅江怨]《丁未苦雨》寫隱居生活之外,其餘則承襲民歌寫情的特色,為風情戀情之作,如[劈破玉]:
俏冤家我咬你個牙廝對,平空裏撞著你,引的我魂飛,無顛無倒,如癡如醉,往常時心似鐵,到如今著了迷,舍死忘生隻是為你。
語言大膽直白,感情真摯熱烈。趙南星還善於以組曲的形式鋪寫男女之情,如[南雙調山坡羊]《冤業相逢》4首,連綴起來就像一幕言情短劇,相遇定情一女子守誌一消除誤會一追求情堅,語言輕俏,口語化,俚俗風趣。
其他如[南仙呂入雙調玉抱肚]《合歡幾時》寫別後相思,婉約動人;[南呂桂枝香]《憶故人》分別以男、女雙方的口吻敘因地位差異被迫分離後對彼此的懷念,流露出作者對煙花女子的深切同情等。
劉效祖,字仲修,號念庵,山東惠民人,寓居北京,故又稱宛平人。1550年考中進士,曆任衛輝府推官、戶部主事,官至陝西按察副使。後因官場不如意,於是退居林泉,寄情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