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祖的詞曲小令在當時頗有名,一曲剛剛出來,很快就會“街談巷誦”,以致朝廷內外皆知其名。據說,曾流傳宮中散曲有《都邑繁華》、《中一笑》、《混俗陶情》、《裁冰剪雪》、《良辰樂事》、《空中語》、《雲林稿》、《蓮步新聲》等8種。
劉效祖作有小令112首,套數一套,保存在《詞裔》裏。其作品內容,主要為憂歎世事、抒寫閑逸和男女相愛相思,反映了市井生活與民情民俗,前者寓牢騷諷刺於狂放通脫,代表作品有[沉醉東風]《怕待看蛾眉妒寵》、[黃鶯兒]《堪笑世情薄》。後者對市井婦女愛情心理的大膽恣肆,揭示得透徹淋漓,而又別具一種俚質的風味。
劉效祖少數寫景小曲清新可喜。藝術風格上雖然有一定的文人化傾向,但仍然保持了元代散曲自然、樸實、真率、通俗、活潑的特色。
用《醉羅歌》、《桂枝兒》、《鎖南枝》等曲調寫的一些作品,對市井婦女愛情心理和相思相戀情態的大膽描寫,都通俗直率,清新可讀,卻無市井的庸俗和油滑。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四川新都人, 1511年考中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
楊慎擅文、詞及散曲,著作達百餘種,詩文集為《升庵集》,散曲集為《陶情樂府》。《陶情樂府》以“陶情”為題,以“陶情”為旨,以自然清新、自由靈活的“樂府”散曲,向世人展示了他謫戍雲南30多年的喜怒哀樂、精神麵貌和思想品質,同時也展現了他由失落悲憤到寄情山水修身養性,再到狂歌自適的轉變。
作品中著重地表現了作者內心蘊藏的無限苦痛,作者歎世抒憤以抒怨情,借繪景狀物以托愁情,放浪形骸狂佯以避禍,並在苦痛中徹悟人生,解放心靈的苦痛。
楊慎37歲謫戍滇南,在,30多年的時間裏,他奔波於滇、蜀之間,不僅其抱負無由施展,而且還得降誌辱身,韜晦斂跡。
楊慎散曲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描寫他的這種淒涼、幽婉的隱衷,套曲[仙呂·點絳唇] 《鵲踏枝》、《寄生草》等皆是這類題材。明代陳所聞評道:“此套雖多出韻,而摹寫述情,甚是悲壯,讀之令人哽咽。”
詠物寫景也是楊慎散曲的一個重要內容。楊慎是第一個以散曲的形式描寫雲南的風光,讓人讀起來怡然陶醉。楊慎用散曲描繪雲南的自然風光與社會生活,這在古代散曲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楊慎詠物寫景的散曲典雅蘊藉,精騖細膩,詞化、雅化趨向明顯,如《詠雪》:
玉樹銀花,飄飄穿戶牖;翠閣紅爐,纖纖籠玉手。驢子緩吟鞭,羔兒催暖酒。明日尋梅,前村何處有。前村朔風夜半吼,萬裏平淵藪。豐年望十千,令節迎三九,東園暗黃先上柳。
此闋純用鋪敘的手法,將“雪”描繪得淋漓盡致,變幻多姿。在時空結構上體現為序列性的結構,從“玉樹銀花”、“豐年望十千”到“東園暗黃先上柳”,皆是按照時空順序來組織曲的結構。
楊慎的“豔情”曲則繼承了元代散曲真率直白,以俗為美的特點,口語化、散文化的現象比較明顯,如重頭《朝天紫》其一、其三。作者用高度口語化的代言方式寫男女戀情,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保留了散曲明快顯豁、自然酣暢、率直爽逸、通俗詼諧的風貌。
施紹莘,字子野,號峰泖浪仙,上海鬆江縣人。施紹莘身懷大誌,因屢試不第,於是放浪聲色。他興趣廣泛,除經術、古今文外,還旁通星緯輿地、二氏九流之書。
施紹莘的曲作有小令72首,套數86套。取材較廣泛,茅舍、崇台廣囿、高山流水、鬆龕石室、荒台古路、憐花尋夢、感舊懷恩等在曲中皆有表現。散曲風格也南北曲皆擅長,能跳出南曲追求音律、辭藻的藩籬,較為自由地抒寫情懷。
此外,還有唐寅、祝允明、文征明、楊延和、楊循吉等人,也對散曲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正是由於有了這些作家的辛勤創作,才使明代的散曲在經曆了元朝散曲的繁榮輝煌之後,續寫輝煌,成就了一番不凡的成績。
[旁注]
進士 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的人。意為可以進授爵位的人。這個稱號最早見於《禮記·王製》。
點絳唇 詞牌名,又叫《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萬年春》等。此調因梁江淹《詠美人春遊》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41字。上闋4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5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
戶部 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部之一,長官稱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
黃鶯兒 詞牌名,是北宋詞人柳永創的調,即詠黃鶯兒。雙片96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五仄韻。前片第六、第七句,後片第七、第八句,各以一平聲字領五言對句。代表作品為柳永《黃鶯兒·園林晴晝春誰主》。
二氏九流 二氏指佛、道兩家。九流在《漢書·藝文誌》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二氏九流合在一起就是指佛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計10家。
[閱讀鏈接]
楊慎的政治生活雖然十分坎坷,但愛情生活卻很幸福美滿。他的夫人黃娥,長詩詞,也擅長散曲。婚後他們夫婦感情非常融洽,在桂湖之濱過著詩情畫意、相敬如賓的甜蜜生活。
他倆經常在湖畔散步,榴閣賦詩,相互酬答。婚後第二年,在黃娥的支持和勸促下,楊慎就動身進京複官。
當楊慎因仗義執言,遣戍滇南時,黃娥對丈夫不僅毫無怨言,而且不辭風霜之苦,千裏跋涉,親自護送楊慎從北京到雲南。後來,黃娥曾越山涉水,到雲南永昌探望丈夫楊慎。
1529年楊慎父親去世,楊慎趕回新都治喪,夫婦才得短期會麵。臨別時,黃娥寫了《羅江怨》散曲,與丈夫送別。曲道:“青山隱隱遮,行人去也,羊腸鳥道幾回折?雁聲不到,馬蹄又怯,惱人正是寒冬節。長空孤鳥滅,平蕪遠樹接,倚樓人冷欄幹熱。”
以冷與熱的強烈對比,反映自己內心的一片深情,淒婉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