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鶚,字太鴻,自署樊榭,杭州錢塘人。厲鶚家境貧寒,但仍好詩書不輟。他的詩詞都很有名,且著作豐富。此外,他還有戲曲創作,有散曲小令81首。
厲鶚和朱彝尊都是浙西詞派的主要詞人,他們詞作走的同一路子,散曲走的也是同一路子,二人的創作不僅僅風格相近,就是主要題材也相近,他們的曲作多是題詠名勝風景之作。
就其曲風來講,厲鶚的散曲也近於詞,他的[北雙調·水仙子]《虎丘書所見》的押韻就不符合散曲的規範,而近於詞,看[北雙調·水仙子]《虎丘書所見》:
王珣宅畔曉鍾催,朱勔花邊午店開。仇英畫裏春妝賽。趁清明冷食來,施山僧那惜金釵。低潤臉、男兒拜,整新裙、侍婢抬,恨無端落日船回。
《北雙調·水仙子]的定格為:8句,句式為七七七六七五五四,第五句以下也可作五六三三四,押六平韻,二去韻,第六句也可不入韻。但是厲鶚的《北雙調·水仙子]《虎丘書所見》一曲押兩韻,不符合散曲押韻規範。
總之,厲鶚的散曲仍然不脫詞味,大有將詩、詞共歸一格的趨勢,其詩、詞、曲三者之間的風格差異十分不明顯。
吳錫麒,字徵聖,號穀人,杭州錢塘人。乾隆時期的進士,著作有《正味齋集南北曲》兩卷,其中有小令71首,套數13篇。
吳錫麒的詞、曲都是朱彝尊、厲鶚的後繼者,作品風格追求“清空”與“騷雅”。他的散曲從題材內容上大體有兩種比較突出:一為題詠;一為歸興。
吳錫麒的題詠很雜,有題畫、題風景名勝,再就是詠物。題畫之作中以“題十二仕女圖”最為醒目。一般都是先有畫,後才征詠,而吳錫麒的這組題畫卻是先作出曲子後才教人繪畫。因而說,這組作品實際上是題詠人物之作。
吳錫麒其他題畫之作,如[北雙調·折桂令]《題畫蟹》、[北雙調·沉醉東風]《題楊妃春睡圖》等,語言精彩,有可以讓人稱道的地方。
吳錫麒的寫景之作與朱彝尊、厲鶚相近,主要題寫杭州西湖一帶的名勝,如[北仙呂·一半兒]《焦山》、《棲霞》等。與朱彝尊是題詠風景之作相比,朱彝尊的寫景之作顯得圓潤,而吳錫麒的作品顯得淒峭,更顯得詠物之工。
歸興是吳錫麒曲作中的又一主題。從內容而言,他常常喜歡歌唱閑居隱逸生活。他在[北中呂·普天樂]《漁》其二中說:“笑得人間浮雲走,但有漁換酒何愁。楓林醉休,蘆花被厚,一覺嗣齁。”把林下生活寫得十分美妙。
再看其他歸興之作,[北越調·紫花兒序]《野步》道:“踏莎行芒鞋斜轉,摸魚兒竹籪橫攔,醉花陰石徑怯眠寒。那不就青山一帶,先縛了黃篾三間。清閑,道商量畫稿絹曾礬,移居未晚,隻要踐約鷗來,做伴雲還。”
還有,[北正宮·醉太平]《移居東園》雲:“東皋生署號,村夫子移居。畫來水竹便留吾,已新編煙戶。放生社乞魚苗護,鳴機房許燈光助,灌園人習菜傭呼,好衣冠漸疏。”
這類歸興曲子往往工穩圓潤,與他寫景詠物之作風格有所不同,總給人以一種耐人尋味的美感。
朱彝尊、厲鶚二人隻作小令,吳錫麒不僅創作小令,還有套數,其套數中多題畫之作,其次是送往迎來之作,隻有[北中呂·點絳唇]一套,描繪盂蘭會的情況。
朱彝尊、厲鶚、吳錫麒代表的“騷雅”派持續時間長,他們的創作在清代散曲史上前後呼應,形成氣候。散曲風格主要表現為清空、閑雅、蘊藉,近於宋詞,即“詞味散曲”。 追隨者眾多,成為清代散曲中的一大宗。
[旁注]
浙西詞派 清代前期最大的詞派,影響深廣。其創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稱為“浙西詞派”。該詞派其他主要作家還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龔翔麟。
題詠 題寫在名山、寺廟、園林、豪宅、字畫、酒肆、茶樓、亭閣上的詩歌楹聯,是我國文化史特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以詩歌頌揚為主,故名“題詠”。
平韻 即平聲韻,是相對仄韻而言的。平韻是指詩詞曲的押韻字為平聲。古漢語四聲是平、上、去、入,上去入三聲統稱仄聲。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即第一聲和第二聲。
仕女 通常指宮女。在宋以後多叫“仕女”,代表的是我國古代那些美麗聰慧的女子,也是曆代畫家熱衷描繪的對象,中國畫中還有專門的“仕女畫”類別,曆代畫家通常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來塑造仕女形象。
盂蘭會 農曆七月初七,也稱為“盂蘭分會”或“盂蘭盆齋”,是古人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佛教徒追念在天之靈的祭日。在這一天,我國一些地方舉辦各種祭祀活動。
[閱讀鏈接]
作為“騷雅”派中頂頂重要的一員,朱彝尊在提倡並踐行“騷雅”曲風上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其極深根源的。朱彝尊早年隨嘉興前輩文人曹溶學詞,從中年開始創作,留下了600餘首詞。
他大力提倡學習南宋詞的風雅興寄,他認為明代詞因專學《花間集》、《草堂詩餘》等,因此有氣格卑弱、語言浮薄的弱點,主張詞的創作應該提倡“清空”、“醇雅”以此來矯正詞上述弱點。
他宗法南宋詞,推崇當時的格律派詞人薑夔、張炎等。他選輯了唐代至元代的詞編纂成為《詞綜》,在《詞綜》一書中朱彝尊闡述了自己的詩詞主張,這一主張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詞家所接受而發揚光大,於是就有樂“浙西詞派”這一稱呼。
朱彝尊在詞的創作上的主張自然而然地影響了他散曲的創作,成就了散曲“騷雅”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