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低穀——散曲衰落2
清中葉眾多散曲家的創作
清代中葉的散曲家數量較多,風格較雜,除了騷雅派外,還有學問派、道情派等,他們的散曲創作也有一定的成績,也是清代曲壇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清中葉“以學問為曲”的現象較為普遍,取材於書本的櫽括、翻譜、集唐等類型的散曲就是“以學問為曲”的表現。
櫽括的方法指就原有文章的內容、情節,加以剪裁或修改。“翻譜”即按照舊曲譜製作新詞。翻譜在清代散曲家中最為常見,有翻宋詞的,也有將北曲翻為南曲的。集唐是指在散曲創作中搜集唐詩中的現成語句,組成新的散曲作品。
張潮是櫽括散曲的代表人物,張潮,字山來,號心齋,別署心齋居士,安徽歙縣人。他著作豐富,散曲主要見於《筆歌》和《奚囊寸錦》。
張潮的散曲內容很是奇特,櫽括之作都是流芳千古的名著,同時,又有內容極俗的豔曲之作。前者可以說是君子之歌,後者則恰恰相反,為蕩子之歌,兩級分明,十分奇怪。
張潮的櫽括散曲,為對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李華的《吊古戰場文》的改寫。這些作品都是義正詞切、情理並茂的千古不朽的名篇,為一切正人君子所喜愛。
張潮把它們櫽括成散曲,就是為了把書麵文字轉換成有聲之歌,變換它們的傳播方式。這些作品均經過認真核對,完全忠於原作,成曲後為正人君子們所喜愛,因此稱為“君子之歌”。
徐旭旦是集唐散曲的代表,字浴鹹,號西泠,別署聖湖漁父,浙江錢塘人。年少聰明,5歲能詩,10歲即獲得神童的稱譽。曆任興化縣丞、知縣、廣平連平知州等。
徐旭旦的散曲有小令26首,套數51篇。在26首小令中,有16首是集唐散曲,套數中也有一篇為集唐之法作出的。集唐人詩句成曲在徐旭旦那裏是顯著的特色,如[北仙呂·寄生草]《詠雪》:
獨釣寒江雪,漁翁披草衣。銀河沙漲三千裏,埋雲翳景無窮已,庭莎易集看盈地。輕於柳絮重於霜,亂飄僧舍茶煙濕漉。
徐旭旦的這首曲作分別集自於柳宗元的《江雪》、喻鳧的《寺居秋日對雨有懷》、白居易的《雪中即事答微子》、劉廷琦的《奉和聖製瑞雪篇》、李建勳的《雪有作》、李商隱的《對雪》和鄭穀的《雪中偶題》,均為現成詩句,隻字未改。
徐旭旦的散曲中以時令、節日為題的很多,如[南仙呂入雙調·步步嬌]《重陽》、[南南呂·梁州序]《上元》、[南中呂·好事近]《除夕》等。
徐旭旦對雪可能有一種特殊的情結,他的小令中有[北仙呂·寄生草]《詠雪》二首、[前調]《賦得嚴冬臥雪》;套數中有[南南呂·宜春令]《詠雪》、[南黃鍾·畫眉序]《歌雪》。
徐旭旦的寫景之有 [南北雙調合套]《西湖十景》、《西湖勝景》等。其中[南北雙調合套]《西湖十景》使用套數連寫十景,在散曲作家中是很少見的。
在清代散曲創作中,道情創作自成一派。其中徐大椿、鄭燮及金農為清代道情創作的大宗,在散曲史上具有明顯的意義。
徐大椿,原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鬆陵鎮人。徐大椿工文辭,通曉音律、水利等學,特別擅長醫學。此外,還善作道情,著有《洄溪道情》。
徐大椿把道情的題材給予了拓展,幾乎所有的題材都能用道情來寫,如題畫、憑吊等。他的道情不以情為長,卻多說理,所說的理又多是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常常明確告訴人們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要如何,不要如何。
鄭燮,即鄭板橋,名燮,字克柔,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
鄭燮的《道情十首》當時被傳得最廣,作品中,鄭燮把漁翁、樵夫以至乞兒,特別是隱士的生活進行誇張的詩化描寫。無奈的屈辱生活在他的筆下卻成了無榮無辱、逍遙自在的詩意生活,生活的陰暗麵都被隱去了。
金農,字壽門,號冬心,別號甚多,浙江杭州人。金農博學多才,擅長繪畫和書法。
金農的道情集名《冬心道情》,原名為《冬心先生自度曲》。當時揚州道情的流行曲調是[耍孩兒],金農之作卻均是自度曲,沒有格調音律。在篇幅上長短自由,也無句式、字數之限製,這一點十分符合原始道情信口可歌的特點。
從內容上看,他的道情是以自己的生活為描寫對象,多題畫之作,再就是詠物,除了對光陰的惋惜外,所有一切都出自審美的眼光,既無榮辱之境,也無是非之辨,很少涉及社會是非。
金農的道情似乎要告誡人們什麼,卻從不直接道來,需要自己參悟,情感含蓄而不外露,代表作品有《昨日》、《薔薇》、《自題梅花矮卷》等。
在鄭燮、徐大椿及金農那裏,道情創作最為集中,成就也極高。他們為清代中期道情創作振興的標誌,也是清代散曲中較重要的一個流派。
除了學問派、道情派外,還有一些知名的散曲家,比如黃圖珌、孔廣林、王景文等,他們的散曲創作也有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