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硬幣的另一麵——供給(3 / 3)

第二,強調正視現實而加強經濟基本理論支點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比如“非完全競爭”,應作為深入研究的前提確立起來,因為這是資源配置的真實環境,牽涉大量的供給側問題。過去經濟學所假設的“完全競爭”環境,雖帶有大量理論方麵的啟示,但它畢竟可稱為一種1.0版的模型。現在討論問題,應放在非完全競爭這樣一個可以更好反映資源配置真實環境、涵蓋種種壟斷競爭問題的基點上,來升級、擴展模型和洞悉現實。需求分析主要處理總量問題,指標是均質、單一、可通約的,但供給分析要複雜得多,處理結構問題、製度構造問題等,指標是非單一、不可通約的、更多牽涉到政府—市場核心問題這種基本關係,必然在模型擴展上帶來明顯的挑戰和非比尋常的難度,但這卻是經濟學創新與發展中繞不過去的重大問題。更多的中長期問題和“慢變量”問題,也必然成為供給側研究要處理好的難題。過去經濟學研究可以用一句話打發掉的“‘一般均衡’中或‘反周期’調控中自然解決結構問題”,認為有必要升級為在非完全競爭支點上的一係列有待深入開掘的大文章。

第三,認為市場、政府、非營利組織應各有作為,這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客觀要求。在明確認同市場總體而言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我們還需要有的放矢地來討論不同的主體—最主要是市場和政府,還有“第三部門”(非政府組織、誌願者、公益團體等),它們在優化資源配置裏麵可以和應該如何分工、合作、互動。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領域,分工、合作、互動的選擇與特點又必有不同。由分工、失靈到替代,再由替代走向強調“公私合作夥伴關係(PPP)”式的合作,反映了人類社會多樣化主體關係隨經濟發展、文明提升而具有的新特征、新趨勢。

第四,特別強調了製度供給應該充分地引入供給側分析而形成有機聯係的一個認知體係,即物和人這兩個視角,在供給端應該打通,各種要素的供給問題和製度供給問題應該內洽於一個體係,發展經濟學、製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等概念下的研究成果,需要加以整合融於一爐。通過這樣的“立”來回應轉軌經濟和中國現實的需求,形成的核心概念便是他們在理論的建樹和理論聯係實際的認知中,必須更加注重“理性的供給管理”。在中國要解決充滿挑戰的現代化達標曆史任務,必須藉此強調以推動製度和機製創新為切入點、以結構優化為側重點的供給端的發力。

當然,以上這些並不意味著研究中就可以忽視需求方麵的認識—“需求管理”的認識在已有的經濟學理論成果中已經相對充分,希望在供給這方麵更豐富地、更有針對性地提高認識框架的對稱性。這樣的認識落到中國經濟學人所處的現實中間,必然合乎邏輯地特別強調要“以改革為核心”,從供給端入手推動新一輪製度變革創新。這是有效化解矛盾累積和“滯脹”、“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和“福利陷阱”式的風險、實現中國迫切需要的方式轉變與可持續健康發展而直通“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和“最大紅利所在”。研究者的意圖和可能貢獻,是希望促使所有可調動的正能量把重心凝聚到中國迫在眉睫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新一輪改革如何實質性推進”這一問題上,以求通過全麵改革和理性的供給管理,跑贏危機因素的積累,破解中長期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瓶頸,從而使“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可以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八雙、五並重”的基本主張

“新供給經濟學”的基本政策主張,是以改革統領全局之下的“八雙”和麵對“兩個一百年”曆史任務的“五並重”。

“八雙”的基本要點是“雙創”,走創新型國家之路和大力鼓勵創業;“雙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和促進產業優化;“雙減”,加快實施以結構性減稅為重點的稅費改革和大幅度地減少行政審批;“雙擴”,對外開放格局和新的國際競爭局麵之下,擴大中國對亞非拉的開放融合,以及適度擴大在增長方麵基於質量和結構效益的投資規模;“雙轉”,盡快實施我國人口政策中放開城鎮體製內“一胎化”管製的轉變,和積極促進國有資產收益和存量向社保與公共服務領域的轉置;“雙進”,在國有、非國有經濟發揮各自優勢協調發展方麵,應該是共同進步,需要摒棄那種非此即彼截然互斥的思維,在“混合所有製”的重要概念之下,完善以“共贏”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經濟製度的現代化實現形式;“雙到位”,促使政府、市場發揮各自應有作用,雙到位地良性互動、互補和合作。針對這一點,賈康強調:“在這方麵的分析認識需擴展到中國勢必要發展起來的第三部門,即誌願者組織、公益慈善界的非政府組織、非盈利組織,這些概念之下的一些越來越活躍的群體,應該在社會主體的互動中間發揮他們的潛力。我們非常看重國際上已經高度重視的公私合作夥伴關係—PPP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尋求共贏,應該是最基本的認識視角。”“雙配套”,盡快實施新一輪“價、稅、財”配套改革,積極地、實質性地推進金融配套改革。

在上述基本考慮中,“雙創”是發展的靈魂和先行者;“雙化”是發展的動力與升級過程的催化劑;“雙減”則代表著側重於提升供給效率、優化供給結構以更好適應和引導需求結構變化的製度基礎;“雙擴”是力求擴大供給方麵在國際、國內的市場空間;“雙轉”是不失時機、與時俱進地在人口政策和國有資產配置體係兩大現實問題上順應供給結構與機製的優化需要,以支持打開新局;“雙進”是明確市場供給主體在股份製現代企業製度安排演進中的合理資本金構成與功能互補和共贏效應;“雙到位”是要在政府與市場這一核心問題上明確相關各方的合理定位;“雙配套”是對基礎品價格形成機製和財稅、金融兩大宏觀經濟政策體係,再加上行政體製,以大決心、大智慧推進新一輪勢在必行的製度變革與機製升級。

“五並重”的基本內容是:“五年規劃”與“四十年規劃”並重,研究製訂基於全球視野的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法治經濟”與“文化經濟”並重,注重積極逐步打造國家“軟實力”;“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並重,有效應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演變;柔性參與TPP與獨立開展經濟合作區談判並重,主動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的製訂;高調推動國際貨幣體係改革與低調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並重。

這個“五並重”思路設計的視野,是把中國順應世界潮流而尋求民族複興的時間軸設為百年、空間軸設為全球,來認識和把握綜合性的大格局、大戰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