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遠古時候,有神荼與鬱壘一對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陰如蓋。每天早上,神荼、鬱壘兄弟倆便在這棵桃樹下檢閱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他們便把它綁了喂老虎。
後來,人們為了驅凶,索性在門上畫出神荼、鬱壘及老虎的像,以達到驅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門上畫的是神荼,右扇門上畫的是鬱壘,民間稱他們為門神。但到了唐代,神荼和鬱壘被兩位唐代大將秦瓊和尉遲恭所取而代之,成為新的門神。
那是在隋末的時候,天下大亂。唐國公李淵於617年由太原起兵,與隋將宋老生大戰月餘,斬宋老生,然後勢如破竹,直下長安建立大唐。另一軍閥劉武周趁山西空虛,占了李淵的山西老巢。
619年冬,李世民奉父命領兵回擊山西。李世民在收複了河東、平陽之後,兵至霍邑。劉武周命元帥宋金剛死守霍邑,宋金剛命偏將尉遲恭扼守白壁關,阻止李世民北進。
李世民手下大將秦瓊與尉遲恭展開激戰,兩人多次交鋒,仍難分高下。李世民起愛才之心,想收服尉遲恭。尉遲恭說道:“隻要劉武周不死,自己便不會叛變。”李世民遂想出一辦法,殺了個長相酷似劉武周的人,並將首級送到尉遲恭處。尉遲恭誤以為真,所以歸順了李世民。
後來李世民夜宿霍邑衙門,多次在夢中被兩個無頭人驚醒。李世民仔細琢磨,這兩人一個像617年在霍邑被斬的隋將宋老生,另一個卻像那個被充作劉武周割了頭的人。
這兩個無頭鬼時時騷擾,使得李世民坐臥不寧。李世民召見英國公徐茂公求計,徐茂公道:“主公屈殺這似劉武周之人,是因為急於收降敬德將軍,主公可派敬德將軍夜守衙門,也許得以安寧。”於是李世民就按照徐茂公說的,使尉遲恭守門,果然那個似劉武周的冤魂不再來擾,而那個像宋老生的冤魂仍至。
於是李世民再次求計於徐茂功。徐茂功道:“臣聞宋老生雖為隋將,但其忠勇可嘉。聽說宋老生極敬佩秦二哥為人,試增派秦二哥夜守衙門,或許得安。”李世民依言增派秦瓊夜守衙門,果然宋老生冤魂也不再來。
此事後來傳到民間,人們紛紛在門上張貼敬德和秦瓊的畫像,以求妖魔鬼祟不敢入門。從此他們兩位便成了門神,並相沿成習。
在我國史書記載的門神還有一位,那就是古代的另外一位勇士成慶。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說,廣川王殿門上曾畫有古代勇士成慶的畫像,身穿短衣大褲,手握長劍。因此,漢代人經常把成慶畫在自己家的門上,用來避邪驅鬼。
關於成慶的身世,說法也不一樣,有人說他是戰國末期衛國人荊軻的同鄉,也有說就是荊軻。因為他是戰國時候孔武有力的傑出人士,漢人也就用他來當門神,有保衛家戶的意思。
到了宋代,人們最常用的門神是神荼、樊壘與秦瓊、尉遲恭兩種。但是,那些非常貧窮的人家買不起門神,於是,就在除夕晚上用一把掃帚和一根黑炭棒頂在兩扇門的後邊,用以代表黑臉和白臉兩個門神。
在明代,武士門神像上,常常添畫有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物,用來祈福。以後更取消門神的祛邪義務,專事祈福的。於是,民間形成天官、狀元、福祿壽星、和合、財神等為門神的風氣。
門神祭祀是當時的五祀之一,一般廟宇、宮廷的祭祀儀式是在秋天。一般民宅和房舍隻在門旁設置插香處,每天早晚祭祀神明及祖先時,都順便祭拜門神,表達人們對平安、幸福的向往與追求。門神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對人們的生活等各方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旁注]
秦瓊 (?—638年),字叔寶。齊州曆城人。唐初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是一個能闖入敵陣取敵將首級的人物,但也因此渾身是傷。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荊軻 字次非,戰國末期衛國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他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曆到燕國,被稱為“荊卿”,受燕太子丹的囑托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因為被夏無且的藥囊擊中,被秦王拔劍所殺。
尉遲恭 (585年~658年),字敬德,鮮卑族,唐代名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鄂國公。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身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後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門神。
秦瓊 字叔寶,唐初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他追隨唐高祖李淵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追封為胡國公。在民間,他與尉遲恭被人們視為門神。
[閱讀鏈接]
傳說,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征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並把魏征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征打起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於是它陰魂不散,天天到皇宮裏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
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兩人之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於是,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與尉遲恭便成了門神。
城隍消災免禍賜福民間
那是在遠古時期,農業經濟在強大的自然力麵前,常常顯得軟弱無力,一種潛在的恐懼心理使得人們把希望寄托於對圖騰、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過一定的祭祀形式求得自然力和祖先的護佑。
在這種“萬物有靈”與“天人合一”觀念的支配下,出現了有關神靈的崇拜和祭祀儀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而城隍則是我國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人們認為與人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的存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並對他們進行祭祀。
在傳統社會中,人們希望英雄人物死後英靈可以作為地方神來保護自己。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漸過渡到人格神的,在這個過程中,漢初劉邦的部將紀信是最早被神化的人,人們把紀信當城隍神來供奉,在民間也就自然而然的流傳了關於他的傳說。
相傳,秦漢之際,在漢王鄉三華山下有個紀莊村,紀信就出在這個村住。秦末天下大亂,身為秦王朝縣令的紀信,也脫下官服參加起義,投到漢高祖劉邦帳下當了一員部將。
後來,楚漢相爭時,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圍困在滎陽,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形勢緊急。紀信求見劉邦說:“我的臉型很像大王,請大王脫下衣服給我穿上,我冒充大王向敵人投降,你帶領人馬乘機衝出去。”劉邦依計而行,果然衝出重圍,而紀信則被楚兵捉住活活燒死。
劉邦戰勝項羽後,建都長安,在慶功會上想起了紀信的功勞,就對滿朝文武大臣說:“紀信功高德重,沒有他獻計獻策,怎能有我劉邦的今天?我封他為督城隍,把他的家鄉改名為我先前的封號漢王,把他的骨灰送家鄉安葬,並建廟塑像,永遠享受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