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劉邦還下令全國各縣城建城隍廟。故後人稱紀信廟為“城隍廟”,紀信塑像為“城隍老爺”。
除此之外,在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有關城隍的故事。傳說在宋代,每當城隍神生日的時候,人們都會去廟裏燒香,有求神賜福的,有想消災解難的,也有去感謝神的恩德的。
在廟會期間,廟堂裏香火不斷,燒香祈福的人很多,人群擁擠,有時甚至發生踩踏事件,跪下身子拜祭就會被踩臉踩肩,人們隻能作揖為禮,有的隻好在廟堂外作揖行禮。廟外麵有叫賣的、演戲的、雜耍的,更是喧鬧驚人。
話說這一年,在城外的小鎮旁邊有一家小飯館,飯館的主人是一位老人。因為老人樂於行善,除了供應飯菜外,還讓客人免費喝茶,所以小飯館生意很好,特別是在城隍廟會期間。
在每次廟會時,早晨就有一位衣著整潔,舉止文雅中年客人來小飯館喝茶,直到晚上才走。天天如此,廟會一結束,就不再來了,而且每年都這樣。這個人很有學問,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因此老人覺得很奇怪。
有一天,飯店的客人不多,老人就大膽地向中年客人問道:“廟會期間城裏祭神大會有歌有舞,人們都爭著去,而你為什麼卻到城外來呢?”
那個客人聽了老人的問話,慢慢地回答說:“我就是那個城隍神,這十幾天到城外來主要是不耐煩喧鬧的氣氛和被灰塵汗味汙染的空氣。”
“什麼?你就是城隍神?”老人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接著說,“正是因為敬仰和感恩神的靈驗,才有那麼多人花錢為你祝壽,你還躲出去,難道說辦廟會上香的人都沒有誠意嗎?”
客人回答說:“人神之間是靠一片誠心感應的,而不是靠燒香起作用,如果燒香就能得福的話,很壞的人,邪惡的人不也可以靠燒香求到福了嗎?那怎麼體現神的正直呢?所以,邪惡的人燒香磕頭也得不到任何好處,而積德行善的人不燒香不磕頭也會得福報。”
“你說的雖然有道理,可我怎麼能相信你這個坐在我麵前的人就是那受人們敬仰的城隍神呢?”老人又問。
中年客人微微一笑,說:“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你都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到廟裏去,而是獨自默默的敬拜我,還不斷的省察自己的內心,希望做個好人,並得到我的保護,是不是這樣呀?”
老人一聽這些話,大吃一驚,怎麼這些自己在心裏同城隍神說的話,這個客人竟然全都知道,看來這個人真是城隍神!
老人趕忙跪下給城隍神磕頭,城隍神攔住老人說:“請你把我剛才說的話的意思轉達給本地的人們,如果他們明白了這個理,城隍廟的現狀就會有變化。如果真能這樣,那你就幫助我了,你自然會得到福報的。”
老人連忙不停地點頭答應:“是是,我一定要告訴大家。”老人正說著,發現城隍神突然不見了。
於是,老人趕忙跑到街上,把剛剛發生的神奇的事向人們敘述了一遍。眾人聽了,有的睜大眼睛驚喜的樣子,有的默默不語,也有的麵露懷疑的表情,不相信老人所說的會是真的。
後來,老人總是回想著城隍神所說的話,並一一如既往地老實做人,誠信做事,店鋪的生意也一直不錯。後來,這個老人在晚年時衣食無愁。
據記載,在周代時,人們每到收獲之後,到了每年的除夕,人們都要祭祀八神,其中第七位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後來的城隍神。
三國時期,東吳曾經建有城隍廟。劇《搜神記》、《搜神後傳》等史籍記載,三國時廣陵即今揚州人蔣子文,漢末為秣陵尉,至東吳初年,有人看見蔣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馬,手執白羽扇,侍從左右跟隨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樣。於是,吳帝孫權為蔣子文立廟堂,並將鍾山改名蔣山。白馬村、蔣王廟遺跡留作為地名,保存至今。
到了唐代,城市崛起,經濟發達,凡有城市的地方就建有城隍廟,廟裏供奉著城隍神。因此,城隍的信仰深入州縣,民間祈雨求晴、祈福卻災都要求城隍。
也就是在唐代時,道教把城隍納入自己的神係,稱它是剪除凶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
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人們多把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蘇緘等。
到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正式規定各府州縣必須祭祀城隍神靈。城隍信仰被提升,得到了國家祀典尊崇,城隍被封為“王、公、侯、伯”4個等級,國家級的城隍封為王,省市級城隍封為公,地級市城隍廟封為侯、縣級城隍封為伯。
這樣,全國各地的城隍廟便如雨後春筍般修了起來,城隍也由民間俗神演變成為天下通祭的高級神祗。由於城隍廟內多供奉道教神像和民間俗神,所以人們也習慣將城隍廟歸屬於道教寺廟。
因此可見,城隍信仰是人們把美好理想和願望寄托於神靈,希望他們能像生前一樣公正無私,造福於民。千百年來,城隍的道德教化一直發揮著作用,成為中華民族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源遠流長。
[旁注]
廟會 又稱“廟市”或“節場”,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對交流城鄉物資,滿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福報 人做好事後出現的相應的好的結果。也就是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的道理。福報不是神力可給予的,福報是自己努力得來的。
水庸神 城市溝渠的神靈。在古代,凡是城市都有護城河,因此,水庸神也就成為城市的保護神。古代人最早信奉的護城神是“水庸神”,後來逐漸演變為城郊的守護神,也就是城隍神。
黃歇 (公元前314~公元前238),春申君,戰國時期楚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他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輔佐治國而聞於世。他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嚐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明王朝開國皇帝,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係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同時,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麵大力加強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統治,是我國曆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閱讀鏈接]
傳說,漢代時,王莽篡位追殺劉秀來到天紫嶺上。眼看追兵已到,劉秀一急,便向山神廟裏跑去。這座山神廟已破舊不堪,門口被一個大蜘蛛網遮得嚴嚴實實,劉秀驚慌失措地闖過去,那蜘蛛網被戳了個大窟窿。他進了廟回頭見蜘蛛網已破,就“撲通”一聲跪到神前禱告:“山神爺顯靈,你若能讓蛛網彌合,救活我性命,以後我重登龍位,定封你為天下都城隍!”說完再看,那蜘蛛網已經彌合,而且將門遮得越發嚴實。這時,王莽帶領人馬追來,準備進廟搜查,看到蜘蛛網罩門,又沒絲毫破跡,便向別處追去了。
後來,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做了皇帝,便封這座廟為“天下都城隍”,並重建廟宇,親書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