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因為有學問,官吏拜商人(1 / 1)

明代的蕪湖一所深宅大院中傳來朗朗讀書聲,這是典當商人汪可訓家的孩子在學習。書房正中一副對子:“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開宗明義。堂中有五個孩子,有的正在撰文,有的在習字,三個小的正在誦讀。

先生來朋友了,轉身出去應酬一下。裏麵幾個孩子到底年少,很快群龍無首。大哥說父親送客去了;二哥說先生會客去了;三哥說沒人管了可以懈怠一會兒……於是嬉笑言談起來。

他們的父親回來,悄然進入後院,來到書房窗外聽了一會兒,折身到自己房間,搬出一摞子書,一步跨進屋子,放下書,在桌子上重重地拍了一巴掌:“豈有此理!沒有大人看管,你們就沒有學習自覺性了嗎?”

幾個孩子立即噤聲,老老實實坐得好好的,隻有第二個兒子嘀咕了一聲:“我們才歇一小會……”

“一小會也不行!”汪可訓本人是太學生,他每年不惜重金,四處尋訪名師來教導兒子學習,見二兒子竟敢頂嘴,拿起先生的戒尺,拉過他手,一氣打了幾下,那左巴掌立即像發麵糕一樣泡了,“你們讀書,必須努力,這是我畢生未盡的事業,豈能容你們這般小子懈怠一日?”

見兒子們有的流露出不服氣的神色,汪可訓又說:“我剛才去送一個官吏,兩人在江邊依依不舍,他不是衝著我們汪家有錢,我也不是達官顯貴,隻是因為你們父親有學問,他與我交往的。你們必須更勝於父親才行。”說著拍拍桌子上高高的一摞子書,“這是我過去學過的經書古文詞,一個個必須給我學得滾瓜爛熟。”

先生回來,看見東家親自嚴程課督兒子們學習,請他去忙自己的,接下來自己監督孩子們讀書。老二左手腫了,右手拿筆依然寫字,但連續不斷寫的卻是“巴結”兩字。

知道孩子心思,讓他們都停止功課,聽他介紹:“不要以為你們父親整天忙於應酬,是去巴結別人,其實,是因為他博學多才,名噪南都,名士縉紳都覺得與他交談是一件快事。”

老大問道:“先生,您是說,達官顯貴反而來巴結父親的嗎?”

先生點頭:“是也。就拿榷關主事的西蜀雷應乾公來說,他來蕪湖上任後,聽說你們父親的大名,托人介紹,結識後言談融洽,兩人這才成了莫逆之交的。”

小兒子不太懂事,問先生:“父親既然那麼大學問,怎麼棄儒經商,沒去考狀元?”

先生這才把汪可訓的經曆告訴他們。

汪可訓十三就應童子試了,按道理說,他應該參加鄉試,但是科目繁多,參加考試的有近萬人,往返路程近千裏。而南京到蕪湖才兩百來裏路,何必舍近求遠呢?他幹脆舍鄉學而取國學。於是就直接到京城拜訪名師,就學於南京國子監,參加省考。那時汪可訓年輕氣盛,博聞強記,很快脫穎而出,交結了許多名士風流、社會賢達、達官顯貴……但終因競爭激烈,沒有中舉,他是家中的大兒子,家庭需要他幫襯,這才結束學習,回到蕪湖,但他的學問與見識都不凡,所以許多官員及名士,如羅柱史、張銓部、程觀察等諸位大人物都為他曲席折節哩。

正說到這裏,就聽前廳傳來呼叫:“蕪湖關事潘大人來訪——”

“如何?這正印證我前麵的話了吧?”先生得意地撚須微笑,“這潘大人是蕪湖關事西蜀雷公的繼任者潘二嶽,你們父親還沒見過他哩,他就主動來拜見你們父親了。”

孩子們這才對父親崇拜得五體投地,從此專心學習。在父親的督促下,長子成為秀才,第三個兒子二十出頭就以貢生選入太學,以後汪家子孫幾十人中舉或做官,汪可訓脫賈入儒、改換門庭的理想在他的後代中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