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的徽商相比,歙縣岩寺徽商吳榮讓與眾不同。別的都是棄學經商,不說滿腹經綸,也飽讀詩書,他卻是文盲。
父親在襄陽經商沒有發財,養活一家老小都很困難,他還沒撈到讀書的機會,父親就過世了,靠著家裏的三四畝薄田,全家人連喝稀飯也喝不飽。苦苦挨到他十六歲那年,就對母親說要出去做生意。母親不同意,說他扁擔大的字認不到一籮筐,不識字怎麼經商?
“我不能邊幹邊學嗎?”吳榮讓對母親拍著胸脯保證,“等我賺錢回來,也會認字了,我接您出去享福。”
母親苦笑了,說徽州人做生意的都是儒商,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怎麼做買賣?他馬上用瓦片兒在青石板上畫出了自己的名字。
原來,在鬆江做買賣的一個遠房伯伯回家,他已經去求助過了。親戚見他一家孤兒寡母作難,答應帶他出去。他高興極了,讓鄉裏讀書的娃娃寫出吳榮讓三個字,他一筆一筆依樣畫葫蘆,終於會寫出自己的名字。
過完了小年,帶了兩件換洗衣服和幹糧,他就跟著遠房伯伯到了鬆江。那一去就背井離鄉,反把他鄉作故鄉了。
到了大碼頭他才發現,生意場上目不識丁寸步難行。他隻有給老板倒痰盂,給老板娘洗馬桶,掃地抹灰,打雜跑腿,每天忙得團團轉,從來沒忘記認字。東跑西顛也請不起固定的老師,他懷裏揣著一本書,口袋裏裝著寫有生字的紙張,碰見儒生就請教,先學一些字詞句章,然後讀儒書經典,最先學會的居然是《孝經》。
等他三年學徒期滿,才能回家看望母親,這時候他已經能寫會算了!又是三年獨立經商,他才有錢回家娶妻生子。第三次回家,他是接妻兒老小遷移到新家去的。
這又是他與別的徽商不同的地方。別人都把徽州當做老家,一旦年老體衰,就葉落歸根回家養老,所以賺錢後都在老家買地建房。吳榮讓回家就對母親背誦道德經:“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母親聽不懂:“兒子啊,你說的是什麼?”
吳榮讓說:“母親,該兒子盡孝道了,我曾經承諾,發財之時,我要接你去享福的。”
以為到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鬆江,兒子歡喜雀躍,他卻說是到桐廬焦山安家。這地方母親也沒聽說過,他也承認是窮鄉僻壤,是做生意時發現的風水寶地。輾轉多業後,發現木材生意賺錢多。而桐廬就是盛產木材的地方,焦山那裏上有峰巒清秀,石磴讒岩,下遊溪流波濤,通江達海,也方便木材運輸。
妻子有些怪他,說偏遠地方,將來兒孫讀書都不方便的。吳榮讓笑她頭發長見識短,說桐廬那裏自古儒學盛行,那小地方就出過兩三個舉人。相反,到是鬆江之地“處士始饒,則以裏俗奢溢相高,非所以示子孫也”,堅持要到艱苦的環境中讓子孫磨礪成才。所以,才在桐廬焦山買了田地,造了房舍,這正是為了培育後人,安撫家庭。
一家人從安徽遷徙到了浙江定居,吳榮讓家人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把居住地當作故鄉。再一次回鄉,就讓家鄉貧困的子弟跟他到焦山來,讓他們有書可讀,有事可做,犯錯了,他在庭院中用顏氏家訓責罰他們……同時,他廣置田舍,建造了宗族祠堂,立宗祠,祠本宗,以共事祀。吳榮讓移民到浙江的親屬、子弟等都發展不錯。經商的,成了他助手,讀書做官的,也不忘他的恩德。
一個山鄉到另一個山鄉,母親適應很快,隻是有些擔憂,砍樹遠比長樹快,山上林木總有窮盡之時,那時還有活路嗎?
安頓好了家庭,吳榮讓就帶母親看自己的苗圃。原來他早已經意識到,不能做殺雞取卵之事。為進一步開發生意途徑,買來土地播種育苗,長成樹苗免費提供給農民,動員他們大量種樹,到時候他回收薪木與木材。然後用薪木換取茶葉、油漆等等出售,既富裕了當地的百姓,又有再生之源,利潤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