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風情——跑旱船
跑旱船是我國漢族民間舞蹈之一,也稱“旱龍船”、“船燈”、“采蓮船”等,廣泛流傳於我國各地,多在年節喜慶日子裏表演。
跑旱船生活性很強,一係列的水上動作,使人有如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在舞台上,人們襯以天幕水景,使跑旱船這項民俗更加優美如畫。
跑旱船誕生於民間,積聚於民間,作用於民間。跑旱船精神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深深地影響了人們,塑造了人們獨特靈魂和性格。
唐宋時期旱船起源與發展
那是在唐代天寶年間的一天,洛陽有個姓蔡的狀元,他奉命監修洛陽大橋。由於當地貴族富翁不願出錢,導致修橋資金缺乏。蔡狀元無法按期完成,他為官清廉,又拿不出銀子補缺,心裏十分焦愁。
這天,觀世音菩薩路過洛陽橋梁工地,她見蔡狀元親自領著工人修橋十分辛苦,而且修橋本來就是方便大眾,是一樁善舉。觀世音菩薩便想幫助蔡狀元一臂之力,於是她暗中變化為一個貌若天仙的民間女子。
觀世音菩薩向蔡狀元當麵說明,她想在洛陽橋梁工地擇婿,屆時她坐在船上在水麵漂著,讓願意為婿者以金銀為彈打彩,朝她身上擲去,打中者立即成親,她決不反悔。還有,那些人所擲船艙的金銀一律歸蔡狀元造橋使用。
蔡狀元聽了喜出望外,他親自組織選婿活動。當告示貼出後,洛陽城裏的公侯世子、員外富翁紛紛雲集河岸,他們都想娶那美貌女子為妻,便用金銀擲向船艙,但都打不中那名女子,船艙裏卻積累了很多金銀。
就這樣過了3天,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打中,卻有了數以萬計的金銀。這時觀世音菩薩變化的女子騰空飛起,隨風而去。
蔡狀元和眾工人瞠目驚恐,這才得知原是神女下凡資助修橋,結果那座橋按期修成了,也方便了附近百姓出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觀世音菩薩,便在逢年過節時,挑選俊俏的姑娘,在街上劃著船到處遊玩,這便是跑旱船的由來了。
跑旱船是我國漢族民間舞蹈之一,跑旱船在我國起源很早,根據唐代學著鄭處誨所著的《明皇雜錄》中記載,在我國唐代就已經有山車旱船了。
還有,根據宋代李防編輯的《太平廣記》中記載:
唐玄宗在東路,大宴於五鳳樓下,命三百裏內縣令刺史,率其聲樂來赴闕者,或謂令較其勝負而賞罰焉……山車、旱船、戲馬、鬥雞……夜闌,即遣宮女於樓前歌舞以娛之。
可見旱船早在唐代就已經非常流行了,唐代民間的“跑旱船”,多是扮演成一對漁家夫婦或父女,女子在船中,男人在船外撐篙或劃槳,表演水中行船或捕魚的勞動生活。
唐代跑旱船表演者撐船或劃槳時,他們要做一些技巧性動作,比如“虎跳”、“旋子”、“掃堂腿”等,用來表示唐代人們與風浪搏鬥的場麵。
船中的女子手握船舷,與腳下步法配合,表現船在旋渦和波浪中起伏,這種宋代的跑旱船別具一格,以歌伴舞,即興編唱,歌詞內容多以吉慶為主,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氣氛十分熱烈。
唐代跑旱船表演,不論南方北方,船內主人都是女性,隻有撐船艄公才由男子扮演,其服飾、化妝均按人物關係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唐代跑旱船這項民間舞蹈活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民俗運動。首先是旱船工藝水平較高,絕非一般人所能製作的。還有船的造型、裱糊、剪紙和繪畫都需要專業性知識和技巧。
就表演來看,唐代跑旱船生活性很強,跑旱船時需要唱歌,唱的內容也很豐富,音樂曲調悠揚婉轉,多以民間小調為主,除了表演者同唱、對唱,還附帶一個歌舞隊,大約10多人。
因為人們使用的是管弦樂,所以這個歌舞隊又叫“絲弦班子”。因此,唐代跑旱船表演,極富地方特色和濃鬱鄉土氣息。
到了宋代,根據史書《宋史·樂誌》中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