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前蜀王衍曾作蓬萊山,以綠羅畫水紋為地衣,上置蓮花,舞者乘船在地衣上轉動。
宋代仿其事,宮廷隊舞女弟子隊中有‘采蓮隊’,舞者乘彩船,手執蓮花而舞。”
後來,元代著名文學家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中,詳細記載了宋代跑旱船的盛大場麵。
宋代旱船一般用竹子或秫秸紮成船形,糊上紙,飾以彩綢、紙花,船形下麵用布圍住,遮住表演者腿腳。宋代各地旱船形製花樣繁多,工藝精湛。
宋代旱船一般長近兩米,船中間留有表演者站立活動的空間,用布帶係在表演者肩上或腰上。如果是在晚上表演時,船上還要燃起燈燭。
宋代人們在表演跑旱船時,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劃槳引船,在前頭帶路,這名“艄公”需要做出各種各樣的劃船動作。
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碎步,這樣能使船身保持平穩的狀態前進,猶如在水麵上漂動的船,頗為形象地塑造出水麵行船的情景。
宋代跑旱船不隻是一艘船,經常是十幾艘船三五成群,一線排開。這些船默契配合,時起時伏,隨著“波浪”旋轉、顛簸,猶如是在水上行船一般,表演場麵十分壯觀。
[旁注]
天寶 唐代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從742年至756年,共計15年。天寶三載正月朔改“年”為“載”。據說唐玄宗從開元改元天寶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認為他一生中的大事都已經辦完,想要開始享受盛世的成果了。
狀元 是指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第一等第一名的人 。我國古代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才被稱為狀元或狀頭。狀元產生以後,還要到杏園參加宴會,也叫狀元宴。
《明皇雜錄》 是唐代學者鄭處誨撰寫的筆記類書籍,記載了唐玄宗一代的曆史雜事。本書內容涉及頗豐,文字生動,記述了唐玄宗早年勵精求治,思賢若渴的事情,其中曆史故事無不躍然紙上,對後人研究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曆史,提供了非常可貴的史料價值。
《武林舊事》 成書於1290年,是元代著名學者周密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作者按照“詞貴乎紀實”的精神﹐根據目睹耳聞﹐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教坊樂部等情況﹐為了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提供較豐富的史料。
[閱讀鏈接]
關於跑旱船還有另外一種起源,據說旱船是為了歌頌我國上古帝王大禹治水的功績,當時洪水橫流國中,大禹一麵治水,一麵大力製造船筏,拯救災民。
當洪水退後,船筏便擱在陸地上,人們每於耕作之暇,便在空場上推船玩耍,叫做“跑船”,為了統一“跑船”的步伐,人們便喊出勞動號子。
後在,人們在玩這項活動時,都嫌木船太笨重了,很難推動。人們就改用布帛或彩紙糊船,並吸收現實生活中劃船的動作,因而取得為“跑旱船”。
明清跑旱船的興盛與特色
到了明代,跑旱船進入了興盛時期,在當時,每逢過節的時候,各地都流行這種民間舞蹈。明代跑旱船也稱“無底景”,是當時極為興盛的民間遊藝,通常在各種廟會中表演。
在表演中,一般是一個艄公引多隻船前進,也有兩個艄公劃一隻船前進,還有多船沒有“艄公”而由一隻船在前邊領頭前進。旱船在前進中,人們要跑出各種平時訓練好的套路,起伏波動、生動活潑,吸引人們觀看。
明代跑旱船所使用的船,大多是以竹子紮成船的形狀,船下用彩布遮擋住扮演者的雙腿,布上繪出水紋,象征船在水上,船上涼棚裝飾華麗,非常美觀。
表演者扮演老船夫、女遊客和老婦人,邊唱邊舞,配以鑼鼓樂器極為好看。
一個少女在船中將船係於臂上,身前一雙假腿坐在船上,蓋上彩裙,花鞋露於裙外,隨著船走動。船旁的老婦人也跟隨船的動作舞動,姿態靈活滑稽,與一旁船夫打情罵俏,逗人們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