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旱船”是依照船外觀形狀製成的船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棉布裙。
在船上麵,裝飾以絲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他裝飾物,把幾隻或者十幾隻船架子裝飾得豔麗不凡。
明代乘船者一般是一個人,有時也有雙人或4人甚至7人共同乘用一隻船的。乘船者所表現的多是姑娘、媳婦等,也有扮演其他人物的。
還有,明代人們在跑旱船時,一般使用的伴奏樂器是鑼、鼓、鈸等打擊樂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兩支嗩呐伴奏,這使得人們在跑旱船時氣氛異常熱烈,情緒非常活躍,具有濃鬱地方風情和民族色彩。
到了清代,旱船多在鄉村中演出,每逢農曆春節,它要從農曆正月初一活動至農曆二月初二,它演出目的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大吉大利。
清代旱船表演人數一般有7人,一位女演員立於旱船中,稱為“船娘子”,兩人手拿“連響”,相當於撐舵人員,還有一人飾演小醜,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槳,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圍來回扇動蒲扇,從而引發觀眾的笑聲。
其餘3人在邊上敲鑼打鼓,當時跑旱船的伴奏樂器有大鑼、小鑼、鼓、鑔等,旱船便根據節奏的變化進行表演。
開場的一陣鑼鼓音樂結束後,表演者會開始演唱,在一旁的伴奏人員也會在每一段內容結束後的最後一個唱詞附和著伴唱,但鑼鼓聲仍不停止。
明清時期的跑旱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精神更是其中的文化精華。跑旱船精神依托於水鄉地域特征,同人們生產、生活習慣緊密相關,也同長久沿襲的曆史風俗習慣緊緊相連。
跑旱船誕生於民間,跑旱船精神是古人賽龍舟競賽活動的一種體現,展現了充滿活力與激情,象征著持久爆發的力量,象征著奮勇爭先的意誌,象征著團結協作的胸懷,象征著勝不驕敗不餒的毅力,象征著靈活配合的智慧。
[旁注]
絲綢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我國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嗩呐 又名喇叭、海笛。是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是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已成為一件具有我國特色的獨奏樂器。
水鄉 一般是指“江南水鄉”,也就是指浙江、上海、安徽和江蘇長江以南地區,江南地區因為溫暖的環境,充沛的降水,江河湖泊星羅棋布,曆來是我國最富足的魚米之鄉,形成了不同於北方的“江南水鄉”風韻,體現在生活,文化,建築,物產等各個方麵。
龍舟 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龍舟是我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2000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活動。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閱讀鏈接]
很多人認為明清興盛的跑旱船民俗,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祭祀活動有關。
據說20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每到端午節,人們在江中賽龍船以示紀念。
根據地方誌《湖廣誌》中記載,雲夢縣因為河淺不能競龍舟,人們便用竹和紙紮成龍船,鳴鑼擊鼓,遊行於市。後來,這種民俗活動流傳到明清時期,就形成了跑旱船的民間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