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禮儀——投壺遊戲1(2 / 3)

[旁注]

荀吳 (約公元前567年~公元前519年)。因為中行氏以前出自於荀氏,所以也稱“荀吳”,史稱“中行穆子”,他是荀偃之子。春秋後期晉國的名將,他曾經多次率軍與戎狄部落作戰,掃平晉國周邊的遊牧部落,對晉國發展和強盛有突出貢獻。

齊景公 (約公元前561年~公元前490年)。是春秋後期齊國國君,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他擅長運用靈活的治國用人之道,始終夢想著能光複齊桓公的霸業,正是由於有這種政治抱負,他非常勤政,善於納諫,關心臣民。還以名士晏嬰為齊相,使齊國的國勢漸漸恢複。

晉昭公 (約公元前563年~公元前526年)。按先秦貴族禮製,男子用氏不用姓,他也自稱“晉夷”,是晉平公之子。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526年在位,總共在位6年。他為恢複晉國霸業,與齊國爭奪霸主。他用當時名士韓起為正卿,專管國事政務。

鄭玄 (127年~200年),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大師和大司農。幼年家貧好學,最終成為當時的大儒。後來,他潛心著述以古文經學為主的書籍,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六藝 古代儒家要求儒士需要掌握的6種基本才能,也就是禮、樂、射、禦、書、數。在曆史上,朝廷供養一些有為的學生,讓他們做國士,然後才教他們這六藝,用以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

卿 本義是饗食,從字形上意思是“陪著國君吃飯的人”。後來,它也和“相”一樣,變成了一種高級官職的名稱,也稱“上大夫”。漢代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都是當時的高官,分掌具體的行政事務,屬於我國古代傳統官職的重要部分。

貢士 對古代中央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的稱呼。原是指古代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學士。唐宋時期,科舉考試中試者稱“鄉貢士”。明清時期,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但他們還不能做官,必須再經吏部考試,合格以後才能入仕,屬於我國古代科舉製度的重要部分。

戟 一種我國獨有的古代兵器。實際上它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它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它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西周時也有用於作戰的,但是不普遍。至春秋時期,它已成為常用兵器之一。

射禮 也就是古代的射箭禮儀,是我國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我們民族氣質、性格和思想的重要表達載體。它倡導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講究謙和、禮讓和莊重,重視人的道德自省。它本質上是一種健康道德的巧妙導引方式,是華夏先民寓德於射、寓禮於射、寓教於射的珍貴的人文實踐成果。

聖人 指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聖的人。在我國,古代聖明的君主帝王,以及後世道德高尚儒學造詣高深者,才能被稱為聖人。嚴格來說,它是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這個詞語最初是由儒家提出來的,所以它的原意,是專門指向儒家的。

司馬光 (1019年~1086年),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主持編纂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他的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他的生平著作很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稽古錄》等。

恭近於禮 我國古代一種傳統思想,最早由孔子所說的,意思是講信用要符合於義,這樣話才能實行,對別人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這段出自《論語·學而》一篇。

算籌 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多用竹子製成,大約270多枚為一束,古人將他們放在一個布袋裏,係在腰部隨身攜帶,如果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古人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擺弄。算籌在我國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對我國數學和科學的發展都有過突出的貢獻。

子貢 (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儒商之祖,後來他做了魯國和衛國的丞相。是孔子72個徒弟之一,也是其中比較有名的徒弟之一,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而且有濟世之才,辦事通達,還善於經商之道,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左傳》 原名為《左氏春秋》,簡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既是一部戰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學名著。

《狸首》 上古逸詩中的名篇。上古行射禮時,諸侯歌奏《狸首》作為射箭的節度。據說昔日周武王召集諸侯兵馬,令他們演習射箭。他讓士兵排成隊列,然後讓樂工吹奏《狸首》使士兵向左射箭,所以它起初是周代士兵練習射箭時的一個節拍音樂。

《采蘩》 《采蘩》是《詩經·國風》中的一首詩歌。這首詩寫得很妙,讀來卻隻覺得酸澀。古代的祭祀排場,原本就為鬼神“降福”貴族而設的,所以這詩是貴族夫人自詠之辭,說的是盡職“祭祀”的事。

《騶虞》 《詩經》中的一首詩歌,古人解說它是一種獸名,白虎黑紋,類似於獵豹。它在《詩經》中原是指幫助諸侯管理莊園的獵官,“騶”釋為天子之囿,將“虞”釋為司獸之官。

《伐檀》 《詩經》中魏國的民歌,是一首嘲罵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詩歌。全詩強烈地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怨恨,是《詩經》中反剝削反壓迫最有代表性的詩篇之一。這首詩藝術性也是很強的,句式安排長短錯落,參差靈活,十分生動靈活,富於感染力。

[閱讀鏈接]

關於投壺的文獻記載,古籍中記載詳盡,極具參考價值。但遠古上古時期並沒有關於投壺的記載,最早隻有春秋時期著名文學家左丘明所著的《左傳·昭公十二年》中有一段投壺的記載,就是前麵提到的“有酒如澠水流長,有肉堆成山岡”那個故事。不過,這裏並沒有提到投壺遊戲的具體過程。

在上古至春秋這一漫長時期裏,我國的王公貴族宴飲時設有射箭比賽,進行娛樂,但是活動空間、參與人數不足時,就會做投壺遊戲。也就是說,投壺既是遊戲也是禮儀。所以,現場的音樂一定不能超越禮的範圍。

戰國盛行的投壺禮法

傳說在仙界的大荒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室。這個石室中,住著一位神仙名叫東王公。他的身形像人,但他的臉像鳥,屁股上又長著一根老虎尾巴。他經常騎著一隻黑熊在大荒山中奔馳,十分威風。

而在神仙之中,玉帝是主宰一切的,而東王公也接受玉帝的分派,他主管人間萬物的生長。當東王公心情好的時候,天下便風調雨順,世間的萬物都茁壯成長,五穀豐登,百姓都能安居樂業。

但若是東王公發起怒來,人世間不是連年幹旱,便是洪水泛濫,到處災禍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東王公除了定期到天宮去朝拜玉帝以外,平日都在大荒山的石室中修煉。他十分寂寞,好在他有一個名叫玉女的侍妾,玉女長得十分漂亮,東王公也很喜歡她。為了消遣,他經常同玉女一起玩一個叫投壺的遊戲。

這種投壺的遊戲,在戰國時期的人間也十分流行。在一般貴族在酒宴上請賓客玩的一種遊戲,他們通常都會設一把特別的壺,主人和客人輪流拿著箭投向壺中,看誰投中的箭多,誰就是勝利者,而誰投中的箭少,他就要被罰酒認輸了。

但是,東王公的投壺遊戲,要比人間這種壯麗得多。

他在石室中安放著一把巨大的酒壺,他和玉女手中各拿著1200箭,每擲一次箭,1200支箭同時向壺口飛去。如果這些箭全部投中,上天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一支箭沒有投中酒壺,天就會發出嗤笑,這時,人們在下界看到的便是電閃雷鳴。

這是古代戰國時期的一個傳說,這傳說中的投壺是我國戰國時期盛行的禮儀遊戲。也叫做“射壺”,投壺是我國古代酒宴中經常使用的娛樂器具,是古代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種既可以登大雅之堂,又能在平常人家玩的傳統遊戲。

投壺遊戲是戰國時期宴會上的一種助酒興的娛樂活動,也是戰國時期的重要禮樂活動,是從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在宴飲中常用以娛樂賓客的活動。

在投壺遊戲開始之前,人們要首先指定一個司射,也就是裁判。然後,由主人向客人提出邀請,而參加遊戲的客人,他們每人手中都拿著4支用樹枝做成的箭杆。之後,這些客人站在規定的距離之外,他們依次向壺內投擲。

有時主人為了增加難度,他常在壺內裝上了又小又滑的豆子,如果用力過猛,即使客人將箭投入了壺內,也會被反彈出來。4支箭全部投完為一局,每次比賽進行3局,以投中多者為勝,敗者則要被罰喝酒。

戰國時期的投壺活動富於情趣,又講究極多。賓客按照順序持箭投壺,他們決出勝負後,負者便責無旁貸地按規定飲酒,而且不能耍賴。

在飲酒時,一旁助陣的樂工還要興致高昂地齊奏古樂《狸首》,那場景極為熱烈。飲酒的人要恭恭敬敬,他們跪著端起酒杯,然後一飲而盡,稱為“賜灌”。

投壺贏的人也要鄭重其事地跪在一邊,稱為“敬養”。當然,這些都是戰國時投壺的規定。而投壺進入普通百姓家成為他們平時的遊戲後,禮的作用便削弱了,僅僅是出於娛樂助興,也就沒有了這樣的繁文縟節了。

最後,主人要為賓客演奏樂曲。在儒家那裏,禮和樂總是合在一起說的,事不成,那麼禮樂不興,禮樂不興,那麼刑罰也就不能推行,隻有做完了這一切後,整個投壺過程才算完成。

接著可以進行下一輪了,投壺一次接一次地進行,即便嗜酒如命的酒徒也擋不住一次次的罰飲,最後便會爛醉如泥。當然,任何有身份的人都不願在這樣的場合出乖露醜,所以他們都想在投壺中爭勝,因此平時古人就對投壺活動進行訓練。

其實,投壺是為了追求人與人的相互禮讓與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風相處相爭,同時起到愉悅身心、豐富禮宴娛樂的作用。

據人們推測,戰國時期的投壺遊戲可以簡單分為三種,標準型、簡易型和表演型。三者之間是有一定區別的。

標準型投壺,以《禮記》等禮儀經典的記載為依據,結合現實條件,適當調整,使其成為日常可習可行的民族禮儀與娛樂活動。

簡易型投壺,要求盡量簡化,使投壺簡便易行,相應的使用一些代用品為投壺工具。簡易型投壺主要是一種宴飲娛樂活動。

表演型投壺活動,它忠實地複原了經典禮儀和典籍中的記載,對禮器使用、禮儀程序都是非常嚴謹和規範的。

當古人進行投壺活動時,他們首先得有一定的依據,不能隨意。這種遊戲在古代有固定的規則,所以可以根據這些規則,進行適當的調整。

首先是要進行事前的準備工作。投壺是在宴飲時進行的禮儀,行禮者都應該穿漢服禮服,這是基本的規定。參加的人員主要有主任、賓客、司射和樂工等。

主人也就是投壺禮的主持者,賓客便是投壺禮的參與者,司射是投壺禮時具體的指揮者,樂工便是在一旁演奏音樂的人。

除了這4種人員,還有有進行投壺遊戲的器具,也就是禮器的準備。首先主人要準備投壺數尊,金屬製、陶瓷製的投壺等都可以。

一般準備的投壺都在壺中盛以小豆,這樣使箭矢投入後不至於彈出來。投壺的標準尺寸是壺頸長7寸,口徑2.5寸,壺高1.2尺,容量5升,壺腹直徑5寸。尺寸都是周代規定的,後來戰國的投壺直接沿襲了周代的規格。 其次主人還需要準備若幹個箭,至少要有8支以上。

古禮上要求必須是以柘木製的箭,但古人可以不必拘泥這些,他們用竹、木等都可以,將竹、木削成箭矢的形狀。箭矢長0.2米,首端銳,尾端鈍。

壺與矢是投壺最重要的禮器,它們的製作應該盡量精美。另外還要有若幹個“算”。“算”就是進行計數用的工具,一般用竹木的小片就行。

當然,投壺一定要準備美酒和酒杯,以供賓主在投壺遊戲中飲酒時用的。

等一切器具都準備就緒後,投壺遊戲才正式開始。首先是賓主就位,賓主來到各自席位上,標誌著投壺活動的開始。

在開始遊戲前,主人和賓客要進行三請三讓。一般是這樣的,主人捧著箭來到賓客麵前為了體現古韻,主客問答都需要用古語對答。

主人先說:“某有枉矢哨壺,請樂賓。”

賓客回答說:“子有旨酒佳肴,又重以樂,敢辭。”

主人又說:“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

賓客說:“某賜旨酒佳肴,又重以樂,敢固辭。”

主人說:“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

賓客說:“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

等三請三讓之後,賓客向主人行拜禮,他們接受主人奉上的4隻矢,然後主人答拜,賓主相互行揖禮。當這樣禮儀性的活動進行完畢之後,主客回到賓主席上正坐,他麵對投壺所在的方位,做好投壺的準備。

這時候,司射把兩尊壺放到賓主席對麵的席子上,投壺距離主賓席位的距離為兩尺左右,分別正對著賓客與主人。然後主人返回自己的席位。

接下來司射向主人和賓客宣布比賽規則,一般規則如下。投壺之禮,需要將箭矢的前端投擲入壺內才算投中,人們要依次投矢,搶先連投者即便投入也不予計分,投中獲勝者有權利處罰不勝者飲酒。

當規則宣布完畢後,司射開始命令樂工演奏《狸首》,他宣布比賽正式開始。《狸首》是《詩經》名篇,不過後來已經失傳了,所以可以用琴曲《鹿鳴》來替代,投壺的動作要與音樂節奏要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