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樂聲中,賓主兩人正舉矢投壺。投入壺中的人為勝利者,投不中的人是輸家,勝利者要對輸者要進行罰酒,由旁邊的司射來進行裁判。
圖中有個彪形大漢好像一直是輸家,他飲酒有些過量,醉醺醺地癱地坐著,麵部表情非常難看,正被人攙扶離席。中間的兩個人跪坐兩旁,一手懷抱數支矢,一手執一支矢,他們以壺口為目標,全神貫注,正用箭矢在玩投壺。
所以,在晉代以投壺輸贏來賭酒已經非常流行了,這時期的投壺已經真正成為沒有禮節約束的“酒令”了。人們利用投壺遊戲盡情地玩,盡情地喝酒。因此,晉代的酒席娛樂,一定是雅歌投壺,這是晉代人們飲酒時的習慣。雅歌與投壺合而為一,是當時一種高雅的活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對投壺所迷戀,更加挖掘投壺消遣娛人的功能,這也是這一時期對投壺活動的重要貢獻。
由於投壺盛行,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的著述。先是三國時的邯鄲淳,他寫了篇《投壺賦》,後來晉人傅玄、李尤也寫有《投壺賦序》、《壺籌銘》等,此外還有很多,隻可惜後來都遺失了。
南朝時期以社會上層為倡導,在相對偏安的環境下,人們在閑暇中通過投壺遊戲娛樂性情,他們追求投壺遊戲的娛樂性,這也將投壺的娛樂功能發揮到了極致。
至南北朝時期,投壺遊戲進一步得到普及與發展,開始由官府走向民間,甚至還包括了住在深宅大院的婦女。
迄今為止,還沒有出土過有關晉代至南北朝時期的陶瓷貫耳瓶,這可能是由於當時的瓷器生產技術還處於發展起步階段,而那時投壺所用的貫耳瓶一般都是銅質的,瓷質的數量還非常少。
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宮深深,寂寞濃濃,宮廷裏裏既有普通百姓享受不到的榮華富貴,也有其不堪承受的禮儀之重。在沒有特殊情況,一般下至宮女,上至嬪妃和皇帝都輕易不能離開皇宮半步。
在如此多的時間,都耗在一個皇宮之內,任誰也會厭倦。於是,宮廷遊戲就成了他們閑暇之時不可或缺的內容。在我國古代的皇宮,最流行的遊戲不下數十種,其中很重要的一種便是投壺。
由於投壺不需耗費太多的體能,因此受到了宮廷中高貴者的歡迎,所以在上層貴族間頗為流行。
我國的宮廷宴飲中也很盛行投壺,即便不是宴飲聚會,閑暇無事的宮女嬪妃們也會以投壺自娛,消磨光陰。宮中的壺和箭都很精美,製作工藝細致絕倫。
皇帝有時也會禁不住韶光美景的誘惑,也會在殿中、室外和廳堂玩投壺遊戲。皇帝通過小試身手,以投壺遊戲尋點開心。當然,更多的時候,至尊至貴的皇帝和皇後,他們是坐在龍鳳寶椅上,一邊品著美酒,一邊欣賞著伶官、侍從和窈窕宮女們投壺的。
投壺在晉代時是一種儒雅的活動,通經博學的儒士們都很喜歡它。
投壺隨著在宮中盛行,漸漸也被達官、顯貴和儒雅博學的士大夫所接受,甚至於武臣宿將也迷上了投壺。
據說在三國時期,大王公袁紹經常和侍從投壺。甚至在打仗時,他依舊談笑風生,繼續與人進行投壺遊戲。袁紹的這種臨危不亂和處變不驚的大氣,贏得了部下的崇敬。
古籍中記載了晉代雅士的燕飲投壺,其中這樣說:
即便是在外出征的將軍,他也非常了解儒術,也一定會玩投壺遊戲。將軍們在喝酒娛樂的時候,一定要雅歌投壺。哪怕是在軍隊之中,在前線打仗,也不能忘記這樣的活動,因為這表示了對王室的尊敬。
據後來唐代古籍《藝文類聚·巧藝部》中的記載,三國時著名文學家邯鄲淳對投壺就極有研究,他寫了一篇1000多字的《投壺賦》,還拿這篇賦上奏給魏文帝。魏文帝同樣愛好文學也喜歡娛樂,他覺得《投壺賦》寫得很有功力,就賞賜給邯鄲淳1000匹布帛。
這也表明當時的國君對於投壺遊戲的重視程度,但在這篇賦文裏所記述的魏時投的壺風俗已經與《禮記》所載情況很不相同了。邯鄲淳的《投壺賦》,現存的隻有389個字,其中這樣說:
敬不可久,禮成於飫。
乃設大射,否則投壺。
賦中寫名匠所鑄的壺很華美,以金銀作為裝飾,壺高6尺,圓肚長頸。而關於投壺規定的距離,《投壺賦》中說:“壺距宴席7尺”。但是《禮記》中說是二矢半,東漢著名文學家鄭玄在注釋中說:“壺離座二矢半,就是間距7尺的意思”。這也說明了魏晉時期與先秦時期的投壺距離是一樣的。
關於投壺時箭矢的數量,《投壺賦》中說:“矢惟二四”。也就是說箭矢有8支。後來清代文學家王文錦在《禮記譯解》中解釋說,“矢惟二四,即每人四矢”。數量也是一樣的,因為有兩個人在投壺,最後還是8支箭矢。
至於箭矢的形狀,在《投壺賦》裏,箭矢是前粗後細的,也沒有羽毛。《禮記》中並未直接明言,不過箭矢是用木頭做的,不用去皮,也沒有羽毛,和射箭時用的矢是不一樣的。因此,投壺的箭矢可以用來代替射箭的,所以它的名字也叫“矢”。
邯鄲淳的賦文所記投壺雖不如《禮記》那麼具體,但過程大致是一樣的。另外,邯鄲淳在賦中還講到了投壺的功用,說它既可以達到活躍氣氛的目的,還能夠起到宣傳國家政治禮儀的目的。
[旁注]
永熙 290年4月至同年12月,是西晉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的第一個年號,共計9個月。晉惠帝司馬衷,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二兒子,西晉的第二代皇帝。
晉惠帝 (259年~307年),西晉的第二代皇帝,290年至307年在位,在共計17年。司馬衷於267年被立為皇太子,在290年即位。他為人癡呆不任事,屢屢被人輾轉挾持,形同傀儡,死於307年。
齊梁 420年,東晉北府兵將領劉裕廢恭帝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從此,我國的南方進入南朝時期,南朝先後有宋、齊、梁、陳4個朝代更替,每個朝代都很短暫,各存在了幾十年,後人便用齊梁來表示南朝這一曆史時期。
柳惲 (465年~517年)。南朝時期梁著名詩人、音樂家和棋手。502年,蕭衍建立了梁朝,那時他為侍中,與同時期著名史學家沈約等共同製訂新律。後來他在朝中,先後任散騎常侍、左民尚書,持節、都督、仁武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等。他為政清靜,頗得民心。
孫盛 (302年~374年)。東晉時期著名史學家,出身仕宦家庭,從小便受著良好的文化教育。成年之後,曾任多種官職,最高做過長沙太守。他反對迷信,反對鬼神的唯心論觀點,他還深刻地指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迷信鬼神的保佑,不信民眾之力,是一種敗亡的征兆。
顏之推 (531年~595年)。是古代著名文學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間。顏之推曾經著有《顏氏家訓》,這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也是北朝後期重要散文作品,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
王粲 (177年~217年)。東漢末年的大才子,也是建安七子之首。他是後來三國時期曹魏的名臣,也是著名文學家,他歸降於曹操。曹操令王粲為丞相,賜爵關內侯,他的著作有《王侍中文集》流傳後世。
葛洪 (284年~364年)。東晉時期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三國方士葛玄的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來在羅浮山隱居煉丹。他的著作有《神仙傳》、《抱樸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
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曆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曆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衛叔卿 傳說中的仙人,漢武帝閑居殿上時,他曾經乘雲車駕白鹿來見漢武帝,身穿羽衣,頭戴星冠,顏色如童子,自稱本是中山人,後來就不見了。漢武帝命他兒子往華山尋訪他,見他在白玉床上與許多人下棋。
玄學 《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時期,是當時主要的文化思潮。玄學是古代一批知識精英,跳出傳統的思維方式對宇宙、社會、人生所作的哲學反思,是正統的儒家信仰發生嚴重危機後,士大夫階層重新尋找的精神家園。
《顏氏家訓》 是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處世哲學,寫成此書,用以告誡子孫。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係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係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
酒令 是我國古代酒席上的一種助興遊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餘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遊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是我國人在飲酒時一種特有的助興方式,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演變方式。屬於我國特有的一種酒文化。
傅玄 (217年~278年),西晉初年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出身於官宦家庭,他最有名的“五條政見”,針對當時水旱災的情況,表達了他重農愛民的政治主張及反對“天命”的唯物觀點。精心政務,忠於職守,幾次上書陳說治國之策,還指出弊端。
袁紹 (154年~202年)。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朝廷三公之列,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他初為司隸校尉,後來占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在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
《藝文類聚》 是唐高祖李淵下令編修的文藝類書,唐代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歐陽詢主編。624年編成。它與《北堂書鈔》、《初學記》和《白氏六帖》合稱“唐代四大類書”。它大量保存了自漢代至隋代的辭章名篇。
賦 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它一般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當然,它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它多用鋪陳敘事的手法,賦必須押韻,這是賦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一個主要特征。
[閱讀鏈接]
魏晉時的玄學大師王弼生性豪邁,放蕩不羈,而他也尤其善於投壺,他也記述了當時的投壺時尚,推動了投壺的發展。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一代玄學大師王弼確實喜歡投壺遊戲。何劭在為王弼寫的傳中這樣說:“王弼喜歡研究有關周易的理論,他最喜歡喝酒玩樂,尤其擅長投壺遊戲”。
這表明了投壺在晉代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因為在玄學的晉代,能夠與《周易》放在一起讓玄學大師喜歡的活動,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