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相之趣——小型棋類2
擊打類彈棋玩法和發展
在西漢建元年間,傳說漢武帝劉徹特別喜好蹴鞠,他常在宮中與侍衛們一起踢蹴鞠。因為玩蹴鞠,漢武帝常常累得筋疲力盡,他玩回來就倒頭大睡,再沒有力氣去處理國家大事了。A
西漢群臣們認為踢蹴鞠會使人的體力衰竭,他們認為蹴鞠並不適合漢武帝去玩,他們也怕踢蹴鞠會摔傷皇帝的龍體,因此他們對這件事非常擔憂。群臣們常常上書覲見漢武帝,他們委婉地勸諫他不要再玩蹴鞠了。
但是皇帝的業餘愛好怎麼能聽憑臣子們擅加幹涉呢?更何況漢武帝為人剛愎自用,根本不聽勸阻,他常常因為此事與群臣們鬧得很不愉快。但漢武帝依舊我行我素,他照樣每日與侍衛們一起去踢蹴鞠
B
群臣們無法勸阻漢武帝,他們便請當時最有智慧的公車令東方朔出馬,讓他想個辦法解決這件事。
東方朔原本姓張,是山東德州人。東方朔他不僅幽默風趣,而且才華橫溢。東方朔在政治上也頗有天賦,他被當時的人尊崇為最有智慧的人。
東方朔得知此事後,他深知漢武帝的個人愛好與國家大計緊密相關,而自己又熟悉漢武帝的脾氣。
東方朔思考了幾天,他認為隻有通過興趣轉移才能阻止漢武帝去踢蹴鞠。當時東方朔在老家那邊有一種用手擊打棋子的彈棋遊戲,雖然沒有大範圍推廣,但是憑著彈棋的巨大魅力,依舊征服了不少人,其中便包括東方朔。 C
東方朔認為隻有將彈棋進獻給漢武帝,這樣才能阻止漢武帝繼續去踢蹴鞠。東方朔雖然想到了辦法,但是他身為小小的公車令,自己官位很低,俸祿又微薄,也就是說,他幾乎是很難見到漢武帝的。他為了能讓漢武帝盡早召見自己,他冥思苦想,很快想了一個辦法。
這一天,東方朔隻身來到皇宮大門前,他找到平日裏經常與漢武帝一起踢蹴鞠的那幾個侍衛。
東方朔嚇唬他們說:“皇帝說你們這些人既不能種田,又不能去打仗,更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華,你們隻會踢蹴鞠和看大門,簡直對國家毫無益處,所以皇帝打算殺掉你們,你們還不趕快去向皇帝求情告饒!”
侍衛們大為惶恐,等到當日他們與漢武帝一起踢蹴鞠時,他們紛紛哭泣跪倒,哀聲向漢武帝求饒。漢武帝問明了原委,他很是生氣,馬上令人招來東方朔責問。
東方朔見到漢武帝,馬上解釋道:“聖上,我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他們僅僅是宮中的侍衛,我卻身為大漢的公車令。可我們所掙奉祿卻一樣多,小臣家裏人口很多,幾乎都要吃不上飯了。聖上總不能撐死他們而餓死小臣吧!聖上如果不願意重用我,那就幹脆放我回家種地吧,我也不願再白白耗費聖上的白米飯了。”
D
東方朔詼諧風趣的語言,逗得漢武帝捧腹大笑。
漢武帝為人好大喜功,他喜歡臣下歌功頌德,平日裏也聽說過東方朔機智過人,他便想故意考考東方朔,於是問道:“先生以為朕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呢?”
東方朔回答說:“聖上功德超過三皇五帝,要不眾多的賢人達士怎麼都來輔佐您呢,譬如周公旦、邵公都來做丞相,孔丘來做禦史大夫,薑子牙來做大將軍……”
東方朔一口氣將古代數十個治世能臣都說成了漢武帝的大臣。他語帶諷刺,但他又裝出一副滑稽相,使得漢武帝欲恨不能。E
漢武帝覺得東方朔確實很有機智,他便升東方朔作侍郎,平日裏跟隨自己左右。
東方朔借此機會,他馬上將彈棋之術進獻給漢武帝,其間絲毫不提勸阻皇帝踢蹴鞠的事。誰知道,在漢武帝學會彈棋以後,從此隻喜歡玩彈棋,再也不去踢蹴鞠了。
這則故事說明了彈棋的趣味性非常強,它玩起來自然是其樂無窮,讓人癡迷其中。
其實彈棋是西漢年間開始流行的一種古代棋戲,最初主要是在宮廷和士大夫中間盛行的。
至於彈棋到底起源於什麼時候,一直都沒有一個一致的結論,但大多數人都認為彈棋最早出現是在先秦戰國時期。而彈棋被發明出來後,很長一段時間僅僅是流行於宮中,在社會上根本看不到有人在玩彈棋。
據說王莽新政末年,南方出現饑荒,綠林軍在南方起義,赤眉軍也在東方造反。很快農民起義推翻了王莽的政權。其後,漢光武帝劉秀乘機而起,他率軍打敗了赤眉軍,建立起了東漢政權。在這兵戈四起的大亂之年,彈棋才開始從宮廷中流入了民間。
後來,直至東漢章帝時,彈棋才再一次在宮廷禁衛中重新盛行起來。自此,天下喜好彈棋的人士越來越多,很多人用詩賦詠讚彈棋,或者寫文章論述彈棋,這些都為彈棋的推廣和普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戰國時期文人邯鄲淳所著的《藝經·彈棋》中說
彈棋,始自魏宮,內裝器戲也。文帝於此技以特好。用手巾拂之,無不中。有客自雲能,帝使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於帝。
這段文獻說明了,彈棋最開始出現是在先秦戰國時魏國的王宮裏,彈棋的內部裝有器械以供玩家用來戲玩。而魏文帝就十分擅長玩彈棋,他用手巾來甩動,沒有棋子不被擊中的。F
後來,有個客人向文帝說自己玩彈棋也很厲害。文帝就請他來宮中表演,那客人拿下頭上的葛巾來擊打棋子,他比文帝的技藝更加精妙。所以,很多人都根據這段文獻的記載,說彈棋最早是先秦戰國時的魏國人發明的。
彈棋所用的棋局,根據魏文帝《彈棋賦》所描繪:
局則荊山妙聯,發藻揚睬,豐腹高隆,憚根四頹,平如砒碉,滑若柔夷。
這便是說,棋局采用是華美的聯玉做成的,棋局是正方形的,棋局中心突起,四周低平,棋盤光彩照人。
彈棋的玩法,按照晉代文人徐廣所著的《彈棋經》中的記載:“二人對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當,下呼上擊之”。
也就是說玩家必須用自己的棋子去擊彈對方的棋子。但彈棋具體的對局方法,由於文獻記載的缺失,還不是特別清楚。
在唐代彈棋的發展,是我國古代彈棋史上發展的一個高峰。
彈棋這種靠技巧取勝的棋類遊戲,不斷成為唐代文人吟詠的對象,杜甫、白居易、李賀、王涯、韋應物等人都有吟讚彈棋的詩作。
王涯《宮詞》詞道:
向晚移燈上銀擎,叢叢綠鬃坐彈棋
這正是對在唐代廣泛流行的彈棋的絕好描繪。G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在《彈棋序》中說:
房生直溫與予二弟遊,皆好學,予病其確也,思所以休息之者。
正是由於彈棋的如此盛行,這才使得唐代彈棋高手輩出,不比漢魏時代弱。
而唐代詩人李欣的《彈棋歌》亦雲:
崔侯善彈棋,巧妙盡於此……坐中齊聲稱絕藝。
唐代的彈棋,在棋型、布局和行棋步驟等方麵,基本上是因襲漢魏舊的方式,但也出現了一定的變革。H
首先是棋局的形製,據唐代文人盧渝《彈棋賦》所述:
下方廠以法地,上圓高以像天。起而能伏,危而不懸,四隅成舉,四達無偏,居中謂之豐腹,在末渭之緣邊。
彈棋的棋局中間為圓頂,這象征著天。局的四邊代表地,與我國古人認為天圓地方的觀念相適應。這樣的設定增加了彈棋的複雜性,因而彈棋在遊戲方法上也發生了許多變化。
但是唐代彈棋卻沒有能留下實物或圖式,隻有從當時傳入日本,後來經過變化的,由四麵變為兩麵的彈棋局,約略可以窺知唐代彈棋局的形製。
而唐代的棋子仍然是木頭或者象牙雕刻而成。但是棋子的數量已增加到了24枚。當二人對局時,棋盤上每邊設立了12條局道,也就是說,每人總共12枚棋子,雙方總共24枚棋子。J
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在他所著的《彈棋序》中又對24子彈棋進行了解釋:
置棋二十有四,貴者半,賤者半;貿曰上,賤曰下,鹹自第一至十二。
也就是說,每一方的12枚棋子中,又可分貴賤子各6枚。至於唐代彈棋的玩法,柳宗元接著又寫道:
下者二乃敵一,用朱、墨以別焉……既而抵戲者二人,則視其賤者而賤之,貴者而貴之。其使之擊觸也,必先賤者,不得已而使貴者。
根據柳宗元的說法,在唐代彈棋的24子中,有一半是紅色的,就是他所說的“貴子”,另一半是黑色的,就是他所說的“賤子”。玩棋的人都應該先以“賤子”去擊觸對方的棋子,隻有萬不得已才能用到“貴子”。
但是根據文件記載,在唐代以前的彈棋並沒有貴賤之別和上下之分。一直到進入唐代以後,小小的彈棋竟然成了一個等級社會的縮影。
彈棋發展到了宋代時,也許是由於圍棋、象棋的特別興盛,已經流行幾百年的彈棋突然就銷聲匿跡了,它的玩法也從此失傳。
北宋時的沈括在自己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提過,他曾經看過一卷《彈棋譜》,他認為此譜“蓋唐人所為”,這也反映了唐代彈棋盛行的麵貌。可以說唐人,尤其是讀書人,他們對彈棋的喜愛已成了他們休閑時的主要娛樂活動。
後來明代陳耀文在他所著的《天中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唐順宗在春宮日,甚好彈棋,時有吉達、高絨、崔同、楊同願之徒悉為名手。
到元明清以後,就連最專業的博弈行家再談起彈棋,也隻能引據經典,費力去考究了。
[旁注]
蹴鞠 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 “蹴”就是用腳踢,“鞠”是一種皮製的球,是我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但是在後來的曆史演變中,蹴踘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東方朔 (公元前154年 ~公元前93 年),本姓張,字曼倩,西漢著名辭賦家,幽默風趣且才華橫溢,在政治方麵也頗具天賦。他一生著述很多,後人彙為《東方太中集》。他曾經對漢武帝劉徹陳述了農戰強國之計,對西漢盛世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公車令 古代官名,我國漢朝公車署的主官,屬於古代官職中的正八品,由秦代公車司馬令演革而來,主要掌管宮門警衛、接待、傳達之事,曆史上最有名的公車令是西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