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相之趣——小型棋類2(2 / 3)

侍衛 古代官名,指跟隨皇帝左右,專門負責侍奉、保衛的人。,後來專指皇帝身邊的衛兵,他們不怕死,拚命保護皇室人員的安全。皇帝為了放心,往往從家世背景良好,並與皇家關係密切的家族中挑選並訓練大內侍衛。

俸祿 古代朝廷按規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報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錢幣等。我國古代俸祿製度的發展可分為3個時期。在漢代,俸祿製度開始正規化,朝廷按官吏的不同級別,給予他們相應的俸祿。

周公旦 也稱周公,是周代的一種爵位,得到爵位的人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所以稱為“周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個兒子,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侍郎 我國古代官製名稱,創建於漢代,是漢代官員的一種,本為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後是尚書的屬官,初任的人被稱為郎中,滿一年稱為尚書郎,三年稱為侍郎。自唐代以後,為長官的副官,官位漸高。

劉秀 (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東漢王朝開國皇帝,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公元25年,他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示劉氏重興的意思,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他在位時,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還大力裁撤官吏,合並郡縣,創造了東漢的盛世,對後世影響很大。

魏文帝 (187年~226年),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他文武雙全,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他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他的著作《典論》。

徐廣 (351年~425年),字野民,唐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他是唐代的史官,稱為魚市。他所著的《晉紀》45卷是《晉書》的重要參考史料,對後世文學和史學有深遠影響。

韋應物 (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詩人。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他的著作有《韋江州集》、《韋蘇州詩集》、《韋蘇州集》等,散文僅存一篇。

沈括 (1031年~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科學家、改革家。他是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他晚年以平生見聞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陳耀文 字晦伯,號筆山,是明代嘉隆年間博學多聞、論述精洽的學者。後來辭官告歸故鄉,在家中閉門謝客,每日以著述文章為工作,一生著述較多,曾主纂《確山縣誌》兩卷、《天中記》六十卷等。

李欣 (690年~751年),735年的進士,他曾經任職新鄉縣尉,後辭官回歸故鄉隱居。《全唐詩》收錄他的詩共3卷,120餘首,他的邊塞詩風格豪放,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天圓地方 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是其核心和精髓。而“天圓地方”是陰陽學說的一種具體體現,是古代科學對宇宙的認識,其中充滿了道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陰陽五行的思想精華。

柳宗元 (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600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30卷,名為《柳河東集》。

經典 作為典範的儒家書籍,指儒家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後人才尊敬它為經典。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也就是經過曆史發展而被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這類書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足以代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

[閱讀鏈接]

古代彈棋的玩法酷似台球。所以人們大多都認為,古代彈棋是台球發源的鼻祖。

彈棋是在一個大棋盤上,用手擊打一個球,令它滾動起來去撞擊另一個球的遊戲。這和後來的台球頗有相似之處,甚至有理由相信,彈棋與台球二者具有淵源關係,也很有可能彈棋是台球的雛形。

至於彈棋棋局中間高,四麵低,白球可以一馬平川,彈棋以手彈子,是與台球以杖擊球的不同點,這正體現了由彈棋到台球的變化發展。其間的演化、傳播和發展軌跡,因為史料記載的所限,很難能得到明確的答案。

雙陸形製與發展進程

據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非常喜歡到凡間去玩一些凡間的遊戲,在凡間諸多遊戲中,他最喜歡的便是一種叫做雙陸的棋類遊戲。

一天,呂洞賓正在凡間客棧裏與凡人下雙陸棋,周圍有很多人在圍觀,呂洞賓玩得很起勁,但是他玩了幾局都沒有人能贏過他,眾人一看無聊便都散去了。

這時,一個白發老人不知從哪裏冒出來,老人指明要與呂洞賓下棋。二人開始下雙陸棋,下了半晌兒,眼看一局快下完了,呂洞賓卻敵不過那個老人。這時,呂洞賓靈機一動,他故意跟旁邊一個人打招呼,吸引了老人的注意,然後他使用仙法換了棋局上的棋子,一下子他的局勢便大優了。

老人一看棋局,他便哈哈大笑起來。呂洞賓很是奇怪,他疑惑地看著哪個老人。老人指了指棋局,說:“小夥子,你輸了!”

呂洞賓一看,棋局又回到了他馬上輸的局勢了。呂洞賓大驚,他這才知道陪他下雙陸棋的竟然也是個神仙,他趕忙使用仙法去看那個老人,這才知道陪他下棋的是張果老。

呂洞賓笑著說:“張老,你不是對下雙陸棋沒什麼興趣嗎?怎麼今天陪我下起棋來了!”

張果老說:“我可不是來專門找你下棋的,隻是天上的神仙都太無聊,玉帝便命令我們八仙為眾仙們創造一下可以消遣的遊戲,以供眾仙們打發時間。”

呂洞賓說:“哈哈,這個事太容易了!我平日在凡間玩,各種凡間的遊戲都接觸過,隻是覺得這種雙陸棋最是有趣,這棋的進退幅度很大,勝負轉換快,是一種會上癮又激烈無比的遊戲!我們何不把這種遊戲帶回仙界,讓眾仙們玩玩呢?”

張果老說:“對呀!我們快拿著這雙陸棋,向玉帝交旨吧!”

其實,這隻是我國古代民間的一個傳說。雙陸棋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博戲用具,也是一種棋盤遊戲。雙陸的棋子移動以擲骰子的點數決定,第一個把所有棋子都移離棋盤的玩者才可以獲得勝利。

雙陸棋的玩法非常簡單,在遊戲中,每位玩者都要盡力把棋子移動及移離棋盤。雖然遊戲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但遊戲的策略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每次擲骰子,玩者都要從多種選擇中選出一種最佳的走法,這樣才能保持常勝的戰績。

這種雙陸棋曾經在我國漢代風靡一時,這種棋戲在漢代又叫做“握槊”、“長行”、“波羅塞戲”等。關於雙陸在我國的出現,它有著多種說法。一般人們都認為漢代是雙陸在我國出現的始發點,這表明了雙陸這一棋戲已經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

後來,三國時這種棋類遊戲已在我國流行開來了。在三國時期,雙陸棋有了很多不同的玩法,比如北雙陸、大食雙陸、廣州雙陸、南皮雙陸等,各種玩法的製度不盡相同,稱謂和術語也互有歧異。

三國時期的雙陸局是長方形的,它與六博、圍棋棋盤呈方形不同,因為雙陸棋盤兩側左右各有六條橫杠,所以被命名為雙陸。

雙陸棋子也叫馬,分為白黑兩種顏色,各15枚,作搗衣杵狀。另有骰子2枚,人們在玩時都要先擲采行馬,白馬自右歸左,黑馬自左歸右,最後馬先出盡,也就是棋子都離開棋盤了才能算是獲得勝利。

三國時期雙陸的通用玩法是,玩家將己方所有棋子都越過對方,然後再移離棋盤。遊戲開始時,棋子較為分散,遊戲中可能被對方攻擊或阻擋。由於下一盤棋所需的時間很短,比賽中通常采用計分製。

我國的雙陸棋流行於魏晉時期,盛於南北朝、隋唐以及宋元時期。後來在日本,現存有一部叫做《雙陸錦囊鈔》的書,書中簡要地述說了雙陸的玩法。

日本的雙陸棋是在我國唐朝時傳入的,因此,其格式和行棋方法完全是照搬唐式的雙陸。根據書中所述,一套雙陸主要包括棋盤,黑白棋子各15枚,骰子2枚。

其中棋盤上麵刻有對等的12豎線;骰子呈六麵體,分別刻有從一到六的數值。人們在玩時,首先要擲出二骰,骰子頂麵所顯示的值是幾,便行進幾步。

人們通常先將己方全部的15枚棋子走進最後的6條刻線以內,這樣便可以獲得全勝了。由於這種棋戲進退幅度大,勝負轉換易,因而帶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偶然性。

後來到了南宋時期,雙陸在我國各地更為普及了。當時,全國的酒樓茶館裏,往往都設有雙陸棋盤,以供人們邊品茶邊玩雙陸。

南宋的雙陸形製與打法和唐代差別不大,後來人們在遼寧一個遼墓中出土了一副雙陸棋具。它的棋盤長52 .8厘米,寬25.4厘米,左右兩個長邊各以骨片嵌製了12個圓型的“路”標和一個新月型的“門”標。

棋子為尖頂平底中有束腰,高4.6厘米,底徑2.5厘米,共30枚,一半為白子,一半塗了黑漆為黑子。兩枚骰子出土時已經腐朽。這副雙陸棋具與宋遼時期的雙陸棋形製完全一致,這也反映出了當時北方的契丹人中也盛行雙陸這種遊戲。

再後來,雙陸到了元代才開始屬於一種“才子型”的遊戲,為文人及風流子弟所喜愛,像元代著名詩人柳貫、曲家周德清、戲劇家關漢卿等均有詠頌雙陸的佳作傳世。

到了明代,雙陸依然十分流行,從明代小說家金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中可見,雙陸在當時是時髦人士必須會玩的遊戲,書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雙陸,幾乎老少男女,甚至是閨閣千金都玩得一手好雙陸,這一時期的雙陸棋可以說是非常有人氣的。比如西門慶便是擅長雙陸,書中原文是:

西門慶學得些好拳棒,又會賭博、雙陸、象棋、抹牌、道字,無不通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