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芭蕾——采茶戲(1 / 3)

東方芭蕾——采茶戲

采茶戲廣泛流傳於廣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縣所轄的33個鄉鎮及其周邊地區,以及相鄰的欽州市部分地區,是廣西漢族地方戲曲之一。最初由明末從江西贛南傳入博白縣,後來發展成為載歌載舞的唱采茶,在清代形成了獨有的風格,到了20世紀初已逐步發展成熟,成為我國戲曲史中的一個獨特劇種。

桂南采茶戲演員由小生、小旦、小醜為主演,因此又稱三小戲或三角班。就表演隊的組織規模而言,是小隊伍、小節目、小道具,這又是三小戲的另一含義。

歌舞演唱采茶故事

傳說在古代的時候,在神仙洞府之中有個法術高強的仙人叫做石道人。石道人有徒弟一男二女,男的叫王道安,女的一個叫大妹,一個叫二妹。

王道安與大妹、二妹從小一起長大,他們一邊修道,一邊采種茶。後來大妹學藝有成之後,開始思念凡間的親人,於是告別了石道人,下山推廣了種茶方法。

大妹來到凡間之後,在青山綠水之間將種茶的技術教給了當地的人們,人們很快就學會了種茶。幾年的時間過去了,大妹居住地方周圍到處都是茶樹,每當到了收獲的季節,人們總是歡樂的合不攏嘴。

有一次,王道安和二妹來訪大尋妹,正巧遇到茶葉大豐收的場麵。王道安與二妹兩個人見茶林繁茂,看著茶農臉上那發自內心的笑容,兩個人被感染了,於是當場開始編起勞動種茶的歌舞。

後來,一個茶葉商人叫做王玉盛,看見采茶歌舞很優美,就將采茶唱本偷下山去,從此便在民間流傳。傳說這就是采茶戲的起源。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兩宋時期金兵作亂,蘇州有個名叫趙嫦娥的女子,在金兵來到蘇州城外的時候到外地避難。  在逃難的途中,趙嫦娥母女被人群衝散了。在無路可走的時候,趙嫦娥遇到仙童王道安、仙女王月娥兄妹下凡到龍樓山采茶。

趙嫦娥與王道安結為夫妻,靠采茶為生。他們辛勤勞動,換來了茶葉大豐收,也吸引了當地農民年年到龍樓山飲茶。他們彼此結下了深厚感情。

後來,因為王道安兄妹和趙嫦娥3人去蘇州生活,便將茶山送給當地茶農。為了紀念他們,當地茶農把采茶的事編成歌舞演唱,流傳到桂南,是為桂南采茶戲。

傳說雖然並不可信,但是內容中卻有相同點,那就是兩個傳說提到的都是一男二女的故事,和唱采茶一男二女有一定的淵源。另外,這些傳說都把采茶勞動與采茶演唱結合起來,因此,采茶戲是以茶農生活為基礎創造出來的。

在桂南采茶戲中,被大量運用的曲牌如五柱香、虞美人、一匹綢、紅繡鞋、十杯酒、補缸調等,無論是在廣東粵曲中,還是在江西采茶中都可以找到。不僅唱詞相近,而且曲調又大同小異。有的曲牌標題相同,而詞曲已有改變,有的是唱詞還是原來樣子,但在詞曲上,由於語言不同,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這些曲牌與當地語言結合起了變化,有些保持了官話痕跡,有些已同桂南地區白話結合。尤其是襯詞,桂南采茶則多用“哪呀惠”或“依都呀”,頗具地方特色。

對於采茶曲牌起源,明人沈德符在其《野獲編》中說,這些曲牌,當時曾盛行兩淮以至江南。

我國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在所著《中國戲劇史長篇》中,考證了山東的柳子腔與各地方劇種的關係後證明,柳子腔也是由明代流行的小曲發展而來,到了清初才形成獨立係統,流遍全國。如江西采茶戲、雲南花燈戲、廣西彩調戲、湖南花鼓戲,都屬於柳子腔的同一體係,發源於明代,盛行於清朝。

柳子腔與較大的劇種京劇、湘劇、川劇、越劇、粵劇、桂劇,同屬於“昆”、“高”、“邦”、“黃”4大聲腔體係,既分庭抗禮,又互相吸收,共同繁榮。

桂南采茶開始是在舞龍、舞獅當中加演的節目,先舞獅、龍後唱采茶。而在博白卻是與唱竹馬結合,是唱竹馬恭喜發財,以後轉入唱采茶,這就是桂南采茶的啟蒙時期。後來,在舞獅、龍、竹馬同是加演采茶,已不能滿足群眾需要,才逐漸與舞獅、龍分開,成立獨立的“采茶班”演唱采茶。

博白縣采茶老藝人龐德才說,在桂南采茶曲牌中,有“賣茶”曲牌,裏麵有一段女唱的唱詞是:“牛鬥庵堂咁巧妙,雷響誰人無聽聞,老竹上斑照直認,  等我點點你茶根。”男唱的唱詞是:“泥捏木魚容易得,你要點點我茶名,家住江西南昌府,一名叫做王玉成。”

龐德才認為,這段唱詞,把賣茶的說成是江西南昌府的王玉成,絕非偶然。因為所有采茶曲牌的唱詞中,都沒有具體提到人名,這裏提到是唯一的,也許采茶就是起源於江西南昌,其創始人就是王玉成。

這裏又和民間傳說中關於茶販王玉盛偷了采茶本子下山流傳民間的故事相吻合,可能這個王玉盛就是那個王玉成。

桂南各縣老藝人多數說采茶是從北流縣學來的。這就說明北流縣是最早演唱桂南采茶的地方。

北流縣老藝人曾國威說,他家是采茶世家,他的老祖宗是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下裏街平安社人,移居廣西已21代了,若以20年算一代,那末到桂南已有400年曆史,按曆推算,當是在明代。

桂南采茶戲廣泛流傳於廣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縣所轄的33個鄉鎮及其周邊地區,以及相鄰的欽州市部分地區。傳入博白後在清代形成了它獨有的風格,到了20世紀初,桂南采茶戲逐步發展成熟,成為我國戲曲史中一個獨特劇種。

[旁注]

茶 原為我國南方的嘉木,茶葉作為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我國南方人民對我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我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茶與可可、咖啡並稱當今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為世界三大飲料之首。“三皇五帝”時期的神農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下來。

蘇州 古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的吳王闔閭時期,建城史逾2500年,又因城西南有山曰姑蘇,於隋開皇九年更名為蘇州。悠久的曆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吳文化。蘇州曆史悠久,人文薈萃,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馳聲海內。

虞美人 是著名詞牌之一,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56字,上下片各4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古代詞開始大體以所詠事物為題,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後即開始名為調名即詞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