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芭蕾——采茶戲(2 / 3)

沈德符 (1578年~1642年)明代文學家。明浙江秀水人。他聰敏好學,精通音律,熟諳掌故。所撰《萬曆野獲編》多記明萬曆以前的朝章國故,並保存了一些有關戲曲小說的資料。他的著作還有《清權堂集》、《敝帚軒剩語》3卷、《秦璽始末》1卷等。

雲南花燈戲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燈小戲,後受滇戲等大戲影響,花燈戲藝人在改進情節比較曲折複雜的劇目時,也吸收相關曲調加以變化、拓展和翻新,創立了花燈戲新調。新編的燈調采用曲調連接的編曲方式,具有板腔音樂的某些特點,適合演出傳統大戲。

越劇 我國第二大劇種,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清末起源於浙江紹興府嵊縣,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成,發展中吸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其藝術流派紛呈。

舞龍 在起源於我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裏麵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台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誌。

舞獅 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現存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

[閱讀鏈接]

采茶戲最早出現於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繼見於贛東鉛山縣,之後很快在全省各地流傳,並分別吸收當地的民間藝術和各種地方戲曲的劇目、聲腔,衍變為各具特色的多種采茶戲。表演上醜角常模擬猴、貓、鳥等禽獸動作,醜的“矮子步”,旦的“扇子花”均有特色。

每逢燈節或收茶季節,茶農即興演出以采茶為內容的節目。因為以茶籃為道具,也稱“茶籃燈”。後來,內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斷豐富,逐漸發展成為活躍於廣大農村的采茶戲。

桂南采茶戲獨特藝術

桂南采茶戲最初在  明代時,其曲調比較簡單,數量也不多,有3個曲牌,一是“十二月采茶”,二是“南昌小曲”,三是“四季蓮花”。

十二月采茶原是歌唱一年十二月茶農活動的,經過發展成了開荒、點茶、采茶、炒茶等一整套曲牌歌舞。

南昌小曲包括了鬧五更、五更歎、五更望月、五柱香等一套五更調。

四季蓮花即四小景,包括到春來、大落花園、中落花園、小落花園等,以描寫春夏秋冬四季花物為主的曲調和舞蹈。

後來,采茶與舞獅、龍分開後,仍然保留了舞獅子、龍的打擊樂,並和桂南八音結合起來,形成采茶戲的打擊樂,如相思鑼鼓、快衝頭、慢衝頭、小朝王等擊樂曲牌至今還在大量使用。這是桂南采茶戲脫胎換骨上的第一步。

采茶戲以載歌載舞的形式獨立演出,經常是一男二女3個人演唱,3個彼此以哥妹相稱,男的稱阿哥,女的叫大妹、二妹,大都由男演員扮演。直至後來,才由多人上台演唱。

采茶戲演唱曲調,起初比較簡單,一般唱曲是以“十二月采茶”為主。其次序先是恭賀、參拜。演員在表演之初,要向戲主和觀眾恭賀吉慶,在恭賀吉慶的內容上多是風調雨順,心想事成一類吉祥話。

然後是開荒。演員表演用鋤頭鋤地、播種茶籽的歌舞,動作健康有力,生活氣息濃。

接著是探茶。演員表演探望茶樹生長情況的樣子,燒茶山紙,祈求山神土地保祜茶葉豐收,有地方特色。

然後是采茶和炒茶。采茶表演是一男二女的摘茶舞蹈,邊歌邊舞,動作優美動人;炒茶表現製茶的過程,熱烈緊張,一男二女一邊唱一邊做,將收獲的喜悅表現得淋漓盡致。

賣茶是表演的最後程序。經過了很多的工序之後,茶葉終於製作成功了,於是妹妹送哥去賣茶,風趣橫生,令人喜悅。

十二月采茶的整個唱曲,通過種茶的全部勞動過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勞動熱情和豐收喜悅。

後來,來自廣東信宜的老藝人莫五來玉林演采茶後,在十二月采茶前又加唱參拜、采茶兩個情節,別具特色。

采茶戲在內容上不斷豐富,又促進曲牌進一步發展。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調;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蓮花”為基礎,吸取各地民間小曲而成。

采茶藝人在演出采茶戲中直接插入一些民間小調來演唱,既可活躍場麵,又豐富了演出內容。常在演出采茶中間,觀眾送“封包”時插入演出,其次序大致是:恭賀、參拜;民間小調;點茶;探茶;民間小調;采茶;民間小調;炒茶;賣茶;撐船,小十送。

采茶串古是在采茶插曲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它是把一些有情節的民間故事,通過采茶曲牌演唱,多為喜劇、鬧劇,使唱采茶逐漸向地方小戲過渡。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桂南采茶戲已基本完成從地方小戲發展向舞台戲劇的過渡。後來采茶劇團先後上演《梁祝》、《兩親家》、《重上茶山》等大戲,宣告采茶戲的發展已經成熟。

桂南采茶戲鄉土氣息濃厚,群眾喜聞樂見。桂南采茶戲屬於民間戲曲,土生土長,用本地語言客家話演唱,通俗易懂,易於普及。

桂南采茶戲演出隊伍精悍,機動靈活。隊伍人數一般不超過10人,小道器、小節目,不受場地限製,演出方便。

桂南采茶戲表演別具一格,載歌載舞。唱念做舞四功,側重於唱和舞,念白多數為韻白或駢文,演出氣氛熱烈,劇場效果良好。

桂南采茶戲襯詞別有風味,多用“籲嘟呀”和“籲嘟呀啦”,聽眾深感親切,廣為傳唱。因此,“籲嘟呀”又成為桂南采茶的另一“俗名”。

桂南采茶戲曲牌兼收並蓄,容量較大。采茶插曲的曲牌比較豐富。民間藝人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不斷吸取民間小調、山歌、兄弟劇種的曲牌及音樂,具有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