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數學曆史2(1 / 3)

追根溯源——數學曆史2

中西方數學的融合

明末清初,西方初等數學開始陸續傳入我國,使我國的數學研究出現一個中西融會貫通的局麵。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近代數學開始傳入我國,我國數學轉入一個以學習西方數學為主的時期。

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徐光啟的《幾何原本》、梅文鼎的《梅氏叢書輯要》,以及李善蘭等人的翻譯和著述,促進了中西方數學的融合。

1604年,徐光啟考中進士後,擔任翰林院庶吉士,在北京住了下來。在此之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我國,在宣武門外置了一處住宅長期留居,進行傳教活動。

徐光啟在公餘之暇,常常去拜訪利瑪竇,彼此慢慢熟悉了,開始建立起較深的友誼。

利瑪竇用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的著作《歐幾裏得原本》做教材,對徐光啟講授西方的數學理論。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徐光啟完全弄懂了歐幾裏得這部著作的內容,深深地為它的基本理論和邏輯推理所折服,認為這些正是我國古代數學的不足之處。於是,徐光啟建議利瑪竇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譯成中文。

1607年的春天,徐光啟和利瑪竇譯出了這部著作的前6卷。付印之前,徐光啟又獨自一人將譯稿加工、潤色了3遍,盡可能把譯文改得準確。然後他又同利瑪竇一起,共同敲定書名的翻譯問題。

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名叫《歐幾裏得原本》,如果直譯成中文,不大像是一部數學著作。如果按照它的內容,譯成《形學原本》,又顯得太陳舊了。

利瑪竇認為,中文裏的“形學”,英文叫做“Geo”,它的原意是希臘的土地測量的意思,他建議最好能在中文的詞彙裏找個同它發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詞。

徐光啟查考了10多個詞組,都不理想。後來他想起了“幾何”一詞,覺得它與“Geo”音近意切,建議把書名譯成《幾何原本》,利瑪竇感到很滿意。

1607年,《幾何原本》前6卷正式出版,馬上引起巨大的反響,成了明代末期從事數學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讀書,對發展我國的近代數學起了很大的作用。

1607年以後,徐光啟翻譯了《幾何原本》之後,介紹西方三角學的著作有《大測》和《測量全義》等。在傳入的數學中,影響最大的是《幾何原本》。

《幾何原本》是我國第一部數學翻譯著作,其中的許多數學名詞如“幾何”等為首創,徐光啟認為對它“不必疑”、“不必改”,“舉世無一人不當學”。《幾何原本》是明清兩代數學家必讀的數學書,對研究工作頗有影響。

1646年,波蘭傳教士穆尼閣來華,跟隨他學習西方科學的有數學家方中通等人。穆尼閣去世後,方中通等人據其所學,編成《曆學會通》,想把中法西法融會貫通起來。

《曆學會通》中的數學內容主要有《比例對數表》、《比例四線新表》和《三角算法》。

前兩書是介紹英國數學家納皮爾和布裏格斯發明增修的對數。後一書除《崇禎曆書》介紹的球麵三角外,尚有半角公式、半弧公式、德氏比例式、納氏比例式等。

方中通個人所著的《數度衍》對對數理論進行解釋。對數的傳入是十分重要,它在曆法計算中立即就得到應用。

清初學者研究中西數學有心得而著書傳世的很多,影響較大的有梅文鼎《梅氏叢書輯要》和年希堯《視學》等。

梅文鼎是集中西數學之大成者。他對傳統數學中的線性方程組解法、勾股形解法和高次冪求正根方法等方麵進行整理和研究,使瀕於枯萎的明代數學出現了生機。年希堯的《視學》是我國第一部介紹西方透視學的著作。

清代康熙皇帝十分重視西方科學,他除了親自學習天文數學外,還培養了一些人才和翻譯了一些著作。

1712年,多學科科學家明安圖、天文曆算家陳厚耀等,康熙皇帝的旨意下編纂天文算法書,完成了《律曆淵源》100卷。以康熙“禦定”的名義於1723年出版。

其中的《數理精蘊》分上下兩編。上編包括《幾何原本》、《算法原本》,均譯自法文著作;下編包括算術、代數、平麵幾何平麵三角、立體幾何等初等數學,附有素數表、對數表和三角函數表。

由於《數理精蘊》是一部比較全麵的初等數學百科全書,並有康熙“禦定”的名義,因此對當時數學研究有一定影響。

綜上述可以看到,清代初期數學家對西方數學做了大量的會通工作,並取得許多獨創性的成果。

後來,隨著《算經十書》與宋元時期數學著作的收集與注釋,出現了一個研究傳統數學的高潮。其中能突破舊有框框並有發明創造的有焦循、汪萊、李銳、李善蘭等。

他們的工作,和宋元時期的代數學比較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和西方代數學比較,在時間上晚了一些,但這些成果是在沒有受到西方近代數學的影響下獨立得到的。

與傳統數學研究出現高潮的同時,阮元與李銳等編寫了一部天文數學家傳記《疇人傳》,收集了從黃帝時期至1799年已故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270餘人,和明代末期以來介紹西方天文數學的傳教士41人。

這部著作收集的完全是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在學術界頗有影響。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近代數學開始傳入我國。首先是英人在上海設立墨海書館,介紹西方數學。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代朝廷開展“洋務運動”,主張介紹和學習西方數學,組織翻譯了一批近代數學著作。

其中較重要的有李善蘭與偉烈亞力翻譯的《代數學》和《代微積拾級》;華蘅芳與英人傅蘭雅合譯的《代數術》、《微積溯源》和《決疑數學》;鄒立文與狄考文編譯的《形學備旨》、《代數備旨》和《筆算數學》;謝洪賚與潘慎文合譯的《代形合參》和《八線備旨》等。

在這些譯著中,創造了許多數學名詞和術語,至今還在應用,但所用數學符號一般已被淘汰了。“戊戌變法”以後,各地興辦新法學校,上述一些著作便成為主要教科書。

[旁注]

徐光啟 (1562年~1633年)。明代末期數學和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諡“文定”。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所翻譯的《幾何原本》,對發展我國的近代數學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