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數學曆史2(2 / 3)

方中通 (1634年~1698年)。清代期初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和著作家。所著《數度衍》幾乎包羅了當時剛傳入的所有西算知識以及當時所能見及的中算知識,是一部數學上的百科全書,對於民間數學知識的傳習,起了積極的影響。

梅文鼎 (1633年~1721年)。清初著名的天文、數學家,為清代“曆算第一名家”和“開山之祖”。著作有《明史曆誌擬稿》、《曆學疑問》、《古今曆法通考》、《勿庵曆算書目》等。

李善蘭 (1811年~1882年)。清代數學家、天文學家、力學家、植物學家。在數學方麵的著作有多種,如《方圓闡幽》、《弧矢啟秘》、《對數探源》等。主要貢獻是求自然對數的方法,級數求和的“李善蘭恒等式”以及素數論。

洋務運動 又稱“自強運動”、“同治維新”,是清代後期至清代末期清朝廷洋務派官員在全國展開的工業運動。該運動自1861年底開始,至1895年大致告終,持續了近35年。在客觀上為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我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戊戌變法 指1898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製度,發展農工商等。這次運動遭到守舊派的強烈反對,曆時僅103天的變法終於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閱讀鏈接]

在翻譯西方數學著作的同時,我國學者也進行一些研究,寫出一些著作,較重要的有李善蘭的《尖錐變法解》和《考數根法》;夏彎翔的《洞方術圖解》、《致曲術》和《致曲圖解》等,都是會通中西學術思想的研究成果。

完整的數學教育模式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數學教育的國家之一。古代數學教育始終置於朝廷的控製之下,同時帶有技術教育的性質。此外,私學也在我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實用性原則是我國古代數學教育所一貫倡導的。教育的方式是從經驗出發,從實際出發,建立原理公式,以期解決實踐當中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具體問題。

戰國初期齊國名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

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

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

這時,田忌抬頭一看,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

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準能讓你贏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

田忌毫無信心地說:“那還不是照樣得輸!”

孫臏胸有成竹地說:“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麵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說:“怎麼,莫非你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

齊威王一看,心裏暗暗好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了1000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

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

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

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

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

還是同樣的馬匹,由於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田忌在賽馬中之所以獲勝,是因為引入了數學策略進行博弈。田忌在探索最佳對策的思索中,研究了競爭雙方各自采用什麼對策才能戰勝對手。結果驗證了田忌勝齊王的方案的唯一性。

我國古代數學教育曆史悠久,而“田忌賽馬”恰恰體現了我國古代數學教育在曆史發展過程中一貫強調的實用性原則。事實證明,這一教學原則能夠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實現思維轉換,最終解決實際問題。

我國數學教育早在周代就開始了,許多史籍都有這方麵的記載。

據《禮記·內則》記載:

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

意思是說,6歲的時候,就要教給孩子識數和辨認方向並記住名稱……9歲的時候,就教給孩子怎樣計算日期,10歲的時候,就要送男孩出外住宿拜師求學,學習寫字和記事。

《周禮》中記載的小學教學內容為6藝:“禮、樂、射、禦、書、數。”其中的“數”指的是9數,即後來的《九章算術》中的一些基本內容。可見周秦時期的數學教育是附在一般的文化教育之中的,內容多半是結合日常生活的數學基礎知識。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創辦私學的孔子也非常重視數學教育。孔子對《周易》進行學習和研究,並加以傳授,是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孔子學習《周易》就要學習數學,研究《周易》就要研究數學,傳授《同易》就要培育學生數學素質、數學才能、數學抽象思維,即從事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