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 我國創世神話中的“三皇”,是指距盤古開天辟地已經55萬年,陸續出現的3位偉大的神祇,稱為“天皇”、“地皇”、“人皇”。“三皇”稱謂僅是一種傳說,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作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像中華民族的黃帝部落。
[閱讀鏈接]
據傳說,神農氏的母親安登有一天去華陽遊玩時,因感應神龍之氣,在薑水河畔生下了他。他生下來時牛首人身,第三天就會講話,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齒長全。,魁梧偉岸,儀表堂堂。他因在薑水邊長達,就以薑為姓。
長大後,他帶著他的部落逐漸沿渭水、黃河向東發展,因與黃帝在阪泉發生衝突,被黃帝所敗,便來到了中原,先都陳,後徙魯,他一生最偉大的功績嚐百草和種五穀就是這裏完成的。
堯舜時期的教育實踐
堯舜時的五氏傳說,不僅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作用,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這一認識激發了當時的人們更自覺、更主動地去加以實施,促成了華夏民族早期教育實踐活動的展開。
事實上,作為以仁德教化天下的氏族部落聯盟首領,堯舜針對當時的情況采取了不少教育舉措。其中包括執政者的自身教育、人才的考試和選拔、教化民眾、生產方麵的教育,以及對下一代的教育等。
執政者要積極進行自我教育,這是堯舜所重點倡導的。據《尚書·堯典》記載:
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意思是說:如果考查曆史,帝堯德名字叫放勳。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善於治理天下,寬宏溫和,誠實盡職,能夠讓賢,光輝普照四麵八方,以至於天上地下。他能夠明察有才有德的人,使同族人親密團結。族人親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的百官協,調諸侯各國的關係,民眾也隨著變的友善和睦起來了。
在《皋陶謨》中,更是通過皋陶之口指出執政者如何進行自我教育:“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唯難。”
意思是說:執政者是“萬邦”之表率,需謹言慎行,勤勉政事,深謀遠慮,以達到維持長治久安的目的;要廣泛的傳布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的著作,以仿效先代聖賢的做法,也不要忽視國計民生,要體會到其中的艱難。
《皋陶謨》中還記載了皋陶所說的執政者應該具備的九德:
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意思是說:行事謹慎,如履薄冰;辦事方式柔和,又立場堅定;與人為善,從人心願,又嚴肅負責;處事公平而持重;耐心隨順,又極其果敢;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平易近人,又堅持原則;做事主動堅決,又有節製;能力強,又能協調好關係。
在堯舜時的教育舉措中,人才的考試和選拔是一項重要內容。堯選鯀治水采取了先讓鯀試一試的做法,表明堯帝對選賢任能是非常審慎的。
舜即位後,通過民主形式,選拔任命了禹等22人分管各方麵工作,並規定了“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的製度,即通過3年的考察,然後再黜退昏愚的官員,晉升賢明的官員。
堯舜時的教育舉措,還通過推行教化來調節人際關係,改善社會風俗,並由此形成了傳統。
帝舜為天下共主時,一方麵任皋陶為士,製訂五刑以懲治邪惡一方麵又任契為司徒,負責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倫教化,此即古代教化史上有名的“契敷五教”的典故。
契的工作比皋陶更有成效,他不以法令為先行,而以教化為先,被後人傳為美談。契開展他的教化工作的方法是,他先將5種倫常之教的要義懸掛在“象魏”上,讓民眾都來觀看,然後親自逐條解說,使之深入人心並轉化為自覺的行為準則。
象魏是當時天子和宮門外的一對台觀式建築物,因其台高像山一樣巍然聳立,故名“象魏”。“魏”和“巍”是通假字。當時稱國家的禮法教令為“象法”,用來懸掛象法的載體就是象魏。後來周族擁有天下後,象魏懸教的古法被發展完善成一整套製度,一直貫穿於奴隸社會乃至封建社會的始終。
在當時,象法的內容分12類:一為祭禮教育,使民知敬;二為陽禮,即鄉射飲酒禮教育,使民知讓;三為陰禮,即婚禮教育,使民知親;四為樂禮教育,使民知和;五為儀式教育,使民安分;六為傳統教育,使民守業;七為法製教育,使民遵紀;八為安全教育,使民不怠;九為製度教育,使民知足;十為職業教育,使民自立;十一為榮譽教育,使民修德;十二為獎優教育,使民建功。
此外,又有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等七種倫理教育,統稱“七教”,與“十二教”互通。
堯舜都十分注重生產方麵的教育。堯帝在這方麵做出了許多安排,比如:他命令羲氏與和氏,嚴肅謹慎地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製訂出曆法,把天時節令告訴人們。
命令羲仲,居住在東方的湯穀,恭敬的迎接日出,辨別測定太陽東升的時刻。晝夜長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黃昏時出現在天的正南方,這一天定為“春分”。
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別測定太陽往南運行的情況,恭敬的迎接太陽向南回來,白晝時間最長,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火星,黃昏時出現在南方,這一天定為“夏至”。
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穀,恭敬的送別落日,辨別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晝夜長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虛星黃昏時出現在天的南方,這一天定為“秋分”。
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別觀察太陽往北運行情況。白晝時間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這一天定為“冬至”。
命令發布後,堯帝教導他們說:“你們羲氏與和氏,一周年是366天,要用加閏月的辦法確定春夏秋冬四季來成歲。由此規定百官的職守,各種事情就都興起了。”
舜帝在位時也有許多這方麵的教育舉措,比如:命棄為農官,教民百穀播種時間;命禹做司空,治溝洫,平水土;命益為虞官,掌山林等。
堯舜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據《尚書·舜典》記載,舜即位後,曾經對掌管音樂的夔說:“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意思是說:夔!任命你掌管音樂事物,負責教導年輕人,使他們正直而溫和,寬大而堅栗,剛毅而不粗暴,簡約而不傲慢。詩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來的語言,五聲是根據所唱而製訂的,六律是和諧五聲的。八類樂器的聲音能夠調和,不使它們亂了次序,那麼神和人都會因此而和諧了。
舜帝時不僅有“教胄子”的專職人員夔,還有了專門場所“成均”。成均就是學校。《周禮·春官》記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意思是說:大司樂要按成均的規範,治理全國的音樂教育,使它符合王族子弟即年輕人的需要。
舜帝時的學校,兼有養老、藏米之所,並且已有大學、小學之分。養老的場所逐漸成為傳授生產、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學校。
舜時就有了專門的學官,管理教育事業,並已分為三大部分:契負責主持5種倫理道德的教育,伯夷負責主持祭祀天、地、宗廟之禮,夔負責專掌樂教。當然,學校的產生也和其他社會現象一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不完備到比較完備的長期發展的過程。
以上事實說明,我國古代的德教思想、考試選拔人才的思想、社會教化思想、注重生產教育思想、借助樂教培養貴族下一代的思想,在原始社會都已萌芽了。
舜帝時專門教育培養下一代的教育場所學校的萌芽,以及考試選才製度的發端,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它表明,教育已開始成為一種專門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顯示了華夏民族早期教育實踐水平的飛躍。
[旁注]
五典 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先夏時期我國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們分別被稱為《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其中的《五典》是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此外,儒家將“五常”謂之五典,五常是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行為規則。
五刑 即墨、劓、剕、宮和大辟。堯舜時期對不同的人或不同性質的罪過,其量刑是區別對待的。堯舜時期的刑法,較黃帝時代的“內行刀鋸”,具體的多了,而且對量刑的規定也比較合理,這是社會進步的一種反映。進入封建社會後,奴隸製肉刑開始逐漸被廢除。
五倫 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5種人倫關係。為臣的,要忠於職守,為君的,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為父的,要慈祥,為子的,要孝順;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為友的,要講信義。
司空 古代官名。傳說舜帝時有此職,史載西周時期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兩字。春秋戰國時期沿置。漢代本無此官,漢成帝時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但掌管的事務已經與周代的司空不同。
[閱讀鏈接]
堯舜時洪水泛濫,堯的幾個大臣即五嶽之主就推薦鯀治水,但堯對人才的選拔非常謹慎,決定先讓鯀試試。鯀治水用堵截之法,結果失敗了。通過實踐考驗,堯發現鯀的能力不足,還帶來了更大災害,就重重地處罰了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