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河——儒學天下2(1 / 3)

教育先河——儒學天下2

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

孔子繼承了前人注重教育的思想,在30歲左右創辦了私學,並開始招收弟子。孔子私學,揭開了古代教育的新篇章。

子路是孔子的第一批弟子之一。他比孔子小9歲,拜孔子為師時大約二十一二歲。子路名叫仲由,子路是他的字。子路是卞這個地方的人,當地的人都說他是一個“野人”。

子路個頭高大,性格粗豪,好勇鬥狠。戴著一頂雞冠似的帽子,上麵還插著一支雄雞的黃黑翎毛;衣襟上佩戴著公豬一樣的飾物。這兩樣東西是古人用來表明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勇士的標誌性佩飾。

子路沒有正經職業,喜歡戴著一身飾物到處遊蕩。他走在大街上,人們都要退避三舍。子路是個粗人,凡是粗人都很向往文化人。他聽說孔子很有學問,就脫掉原來那一身裝束,換上了儒者溫文爾雅的衣服,來見孔子。

孔子問子路:“你愛好什麼?”

子路回答說:“喜好長劍。”

孔子說:“憑你的才能,加上學習,誰能比得上呢?”

子路說:“學習難道有好處嗎?”

孔子說:“驅趕狂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丟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經過繩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們接受直言規勸就會通達;從師學習,重視發問,哪有不順利成功的!”

子路說:“南山出產竹子,不經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來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鎧甲,為什麼要學習呢?”

孔子說:“把箭的末端裝上羽毛,把箭頭磨得更加鋒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嗎?”

子路施禮道:“感謝你的指教。”

孔子與子路最初相見時的這段對話,表明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麵對子路的疑惑和反問,他因勢利導,語言簡明而深入地糾正了子路的觀點,讓人無可辯駁。子路後來成為孔子最忠實、最可靠的學生。

孔子創辦私學,是和當時的曆史背景分不開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西周後期“學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學開始興起。而“士”的出現,則是私學興起,造成“文化下移”的社會基礎。

“士”,是春秋時期新出現的社會階層。士階層中有文士、武士,也有能文能武之士。士最初是從奴隸主貴族遊離出來的,有一些是屬於平民階級,也有一些是屬於新興地主階級,以及獲得解放的奴隸上升為士的。

周平王東遷時,王宮裏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比如宮廷中掌管禮樂的官吏紛紛出走,大樂師摯到齊國,二樂師幹去楚國,三樂師繚到蔡國,四樂師缺去秦國,打鼓的方叔流落到黃河之濱,搖小鼓的武入居漢水附近,少師陽和擊磬的襄移居於海邊。

這些文化官吏由於失去了世襲的職守,流落於社會之後,成了古代曆史上第一批專靠出賣知識糊口的士。其中有些人就做了私學的教師。後來,由於奴隸主貴族或新興地主階級都想增強自己的實力,就紛紛招賢納士,士就成了他們競相爭取的對象,以至於在春秋初期就出現了“養士”之風。到了戰國時期,“養士”之風就更為盛行。

隨著階級鬥爭的深入,士階層中有些人墨守成訓,有些人則轉變成為批判舊奴隸製、批判舊文化的思想先驅。士階層產生、發展和分化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產生、發展的過程。

春秋中期已經有了私學,至春秋末期,私學日益興盛。儒墨兩家的私學,是當時的“顯學”。 儒家學派是春秋時期在政治上、教育上影響都較大的一個學派,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丘、孟軻、荀況等。孔子在大約30歲時開始講學,創辦了儒家學派的第一所私學。

孔子平時在曲阜城北的學舍講學,出外遊曆時弟子們也緊相隨。由於他在社會上漸漸有了名聲,弟子也就越來越多,孔子私學成了規模很大的教學團體。

孔子開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教育的對象,不分地區、不分貴族與平民,都可以入學。這一主張適應了當時士階層的興起,順應了文化下移的曆史潮流,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孔子私學的教育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培養從政的人才。“學而優則仕”包含這樣的意思,即不學或者雖學而不優,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孔子用它來補充世襲製,這一點對於奴隸製傳統是有所突破的,對以後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私學,以六藝作為教育的內容。這是儒家私學有別於墨家、法家私學的基本特征。孔子私學裏主要的科目是“詩、書、禮、樂”,目的在於灌輸奴隸主階級的政治、道德思想,是為了恢複周王朝初期周公所指定的典章製度。

孔子私學所傳授的也不都是宣揚奴隸主階級意識形態的東西,其中一部分是關於自然科學的知識,如講到動植物的形態、物性、栽培和飼養的方法等。

孔子要求學生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因而特別重視道德教育,而且積累了不少經驗。首先是重視樹立學生的道德信念,並予以感情的陶冶與意誌鍛煉,使之成為自覺的行為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道德教育的客觀規律的。

在春秋末期,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3000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這是其他學派的私學所不及的。

孔子去世後,儒家分為八大派。在教育上影響最大的是孟子私學和荀子私學。他們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教育學說。

孟子私學是戰國中期有很大影響的學派。孟子私學的教育目的是“明人倫”,因而特別重視人的內在能力的培養,主張發揮人天生的善性。把教育看做是人心內發的作用。孟子私學的這些理論和經驗,成了後世儒家教育的經典。

荀子私學是戰國末期集大成的學派。荀子私學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教師有絕對權威,因而能夠培育出像李斯、韓非這樣在當時屬於第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論家。荀子私學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因而在儒家經典的傳授上,有著特殊的地位。西漢的許多經學大師,在學術思想上大多是淵源於荀子學派。

墨家學派在春秋末期及戰國時期和儒家私學並稱為“顯學”。墨家創始人是墨翟,被稱為“墨子”。墨家學派成員多數來自社會的下層,有些人直接從事生產勞動。

墨家私學是個嚴格而有紀律的政治團體和學派。墨家私學可以派學生去做官,但不能違背墨家“兼愛”、“非攻”的宗旨,否則隨時將學生召回。墨家私學要求學生具有刻苦、耐勞、服從和舍己為人的精神。在墨家私學裏,生產勞動、科技知識是主要科目,並且要求學生參加實際的生產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