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河——儒學天下2(2 / 3)

道家創始人是老子,道家私學主要有兩派:一派集中在齊國稷下,稱為“稷下黃老學派”,以宋鈃、尹文、接予、環淵等為代表;另一派是以莊子為代表。他們都繼承了老子的思想。

稷下黃老學派的學說經過荀子、韓非改造後,向唯物論方向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則把老子“絕聖棄智”、“絕仁棄義”思想引向極端,莊子認為教育是桎梏人性的,應該取消。莊子消極、頹廢的思想,對魏晉時期的教育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法家學派的產生,與孔子的弟子子夏有關。孔子去世後,子夏到魏國,在西河講學,弟子300多人,李悝、吳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學生。戰國中期著名的法家商鞅,就是李悝的學生。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提倡“耕戰”,非議“詩書”,排斥“禮樂”,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以官吏“為天下師”,“學讀法令”。另一個代表人物韓非又發展了這些思想。法家學派的主張,實際上是取消了學校教育,以後的曆史也證明了它是不可取的。

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衝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教育對象由貴族擴大到平民。同時,由於各家各派相互抗衡,又相互補充,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這既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同時又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各家各派的大師輩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韓非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在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貢獻,還在於教育理論上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在教育理論上的貢獻。儒家後學,總結了這一時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撰寫了《學記》、《大學》、《中庸》,闡述了教育的作用、學製的體係、道德教育體係、教學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等方麵的理論,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自成體係的教育著作,奠定了古代教育的理論基礎。

[旁注]

私學 是古代私人辦理的學校,與官學相對而言。私學產生於春秋時期,以孔子私學規模最大,影響最深。此外還有墨、道、法家。各個學派為了培養自己的人才,向各諸侯宣傳各自的主張,求各諸侯采納,以擴大政治上的勢力。在學術上各家有長短。私學促成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麵。

周平王 (約公元前781年~公元前720年),東周時期第一代王。公元前771年,犬戎侵襲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太子宜臼即位。為避犬戎,把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史稱“東周”。我國曆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隨著東周時期的政局變化,又細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

顯學 通常是指與現實聯係密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學問;相反,隱學則是離現實較遠,不那麼為世人矚目的學問。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顯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派和墨家學派,這兩個學派在當時百家爭鳴的局麵中影響最大。

稷下 戰國中期,諸侯兼並戰爭加劇,齊國為實現“一匡天下” 的理想,於齊都臨淄稷門附近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良博學之士到稷下學宮傳道授業、著書論辯。稷下學宮的出現及其成就,不但是古代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輝煌的一頁。

百家爭鳴 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麵。當時的主要思想學派有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農、小說家。其中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係最為繁榮局麵。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至今。

[閱讀鏈接]

現在的學界一般認為孔子是第一位打破學在官府、開辦私學的人。但有的史學家認為,孔子時私學已經比較繁榮,因此他不可能是第一位開辦私學的人;老子先為朝廷教官,後在民間教學,具備了打破學在官府的條件;《史記》、《漢書》等典籍都有老子在民間收徒講學的記載。

但不可否認的是,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其影響是最為久遠的。也許正是基於此,《中國古代教育史》上說,孔子“開創私學,建立了儒家學派。”

先秦儒家的道德教化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參與父親曾晳一同在瓜地裏勞作,曾參稍不留神,斬斷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兒子不知愛惜物力,做事不謹慎,舉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參的背部打去。

曾參見父親因自己做錯事而生氣,心裏很慚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罰,可身體承受不住,便暈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才慢慢蘇醒過來。

曾參剛睜開眼睛,就想到了父親。為讓父親安心,他歡歡喜喜地爬了起來,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親麵前行禮,向父親問道:“父親大人,剛才孩兒犯了大錯,使得父親費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育我,您的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吧?”

父親聽了兒子的問候,又見兒子似乎沒有什麼大礙,也就放了心。

曾參退回了房間,拿出琴開始高聲彈唱起來,他希望歡樂的音樂與歌聲能傳到父親耳中,讓父親更加確認自己的身體無恙,可以安心。

聽到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參對父親的孝順,可孔子很不高興,對門下的弟子們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弟子們有些奇怪。

曾參知道後,內心很是惶恐不安,先生如此生氣,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細檢點反省,卻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於是,他就請其他同學去向老師請教。

孔子對前來請教的弟子說:“舜在侍奉他的父親瞽瞍的時候非常盡心,每當瞽瞍需要舜時,舜都能及時地侍奉在側;但當瞽瞍要殺他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如果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罰;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時,就應該先避開。”

“這樣,瞽瞍就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極盡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參侍奉他的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身體,輕棄生命直接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於不義麼?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

弟子們一聽,深受教育,都覺得先生說得正確,就把先生的話告訴了曾參。

曾參感歎地說:“我真是犯了大錯呀!”於是就親自前來,很誠懇地向先生拜謝並悔過。

在先秦時期儒家的道德教化思想中,孝道是實施教化最重要的一條。儒家的孝道基於傳統所重的血緣根基,這一根基早在西周時期就被重視並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