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後——教化之風2(3 / 3)

在唐代執政者看來,作為孔子言論的《論語》和作為事親忠君之本的《孝經》包括了儒學最基本的思想內容。加之此兩書言簡意明,篇幅較短,又不像“五經”那樣難懂,粗通文字者便可習讀背誦,有利於官方思想深入人心。

[旁注]

三禮 “三禮”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其中,《周禮》偏重政治製度;《儀禮》偏重行為規範;而《禮記》則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論述。由這“三禮”所涉及的各種禮製的總和,也就是禮“禮”的全部內容。“三禮”是古代政治製度的三部儒家經典,是古代禮儀製度的藍本和百科全書。

國子祭酒 古代學官名。晉代設,以後曆代多沿用。為國子學或國子監的主管官。國子監是古代朝廷最高學府和官府名,傳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禮儀就是祭祀,所以國子監的主管被命名為祭酒。

九經 9部儒家經典的合稱。隋煬帝以“明經”科取士,唐代承隋代製,規定《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

[閱讀鏈接]

李世民愛尚儒教,屬意文學,在解鞍歇馬後特設文學館,招攬天下文士,為治國平天下儲備人才。他將孔穎達等18人授為文學館學士,號稱“十八學士”。“十八學士”都是當時經學通明、文采飛揚的優秀人物,李世民給他們優以尊禮。還令大畫家閻立本為諸名士寫真,大文豪褚亮題讚,高懸於淩煙閣,藏於禁中秘府。

李世民每當軍國事罷,常引見學士,與他們討論墳籍,商略前載。儒雅之風,曠古稀有;親近之恩,百代罕及。因此時人稱之“登瀛洲”。

隋唐時期的科技教育

隋唐時期在經濟政治的繁榮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等方麵都在相當程度上借重於教育,特別在科學技術方麵。我國當時在算學、農學、醫學、造紙、印刷、建築、天文曆法、機械製造以及各種工藝製作方麵都居於世界前列,積累了豐富的遺產和寶貴的經驗。

隋唐時期的科技教育主要以當時的科學書籍為教材,以科學家和教育者的經驗為依據,以初步建立和逐漸完善的教育製度為基礎。從教育形式上看,有官學、私學、佛道隱士等的傳授,以及當時國際間的交流等多種形式。

隋唐時期以前,官方科技教育主要是在民間進行的,也有一些專門機構,如在醫學、天文曆法等機構內設教育部門或部門有科技教育方麵的機製。至隋唐時期,科技教育已在官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形成獨立的係統,形成了各種製度。其中最突出、最成熟的是算學、醫學和天文曆法等。

算學是官學中最高等級的“唐六學”之一,在隋代時已有設置,由國子寺統轄,隻因隋代短暫,因此,其真正的發展與健全是在唐初。

唐代算學自656年置,學生30人。662年在東都洛陽再建國子監時又設算學,學員僅10人。算學生雖不多,但卻是唐代科技教育最高層次和最正規的代表。

和國子監其他各學一樣,算學也有著對學生學習、管理、考評,以及教材建設的一係列要求。算學生年齡限製在14歲至19歲之間,必須是“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通其學者。”入學前先要向博士獻絲帛酒肉一類的禮品作為“束脩”,即學費,入學後必須要學終其業。

所學算學教材,是由當時著名科學家李淳風等編注的“算學十經”。這是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下令整理頒行的第一套官方數學教科書,內容包括古典數學思想和當代實用數學理論等。

在教學管理方麵,算學受國子監統一管理,學生的成績和學籍均於國子監備案。學生每10天放假一日,假前要考試一次,由算學博士負責,不及格者要受處罰,年終要考一年所學課程。若3次不及格或學習年滿而達不到畢業水平的學生,一律罷遣。

學成後,可以參加科舉中相應的“算學科”的考試,教材內容即標準答案。經考試確有實才者即送吏部委任職務。

醫學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名醫及醫藥圖籍舉不勝舉。至唐代,在朝廷機構太醫署下設立醫藥學校。其雖不屬於官方學製係統,但朝廷規定:“考試登用,如國子之法。”

醫學教育由太醫令掌管,下有藥園師、藥園生、醫師、醫學生、針師、針學生、按摩博士、按摩生、咒禁博士、咒禁生等。

據《唐六典》規定:醫學諸生由醫博士分科而教授之,在管理上大致與國子監相同,但仍有自己的一套教科書、考試、管理以及升遷獎懲的辦法,各方麵的要求是較嚴格的。

地方醫學主要包括京都醫學、都督府醫學和州醫學等,是唐代地方學校體製中唯一與儒學和玄學並列的專業類學校。地方醫學的管理和各方麵的條件比中央各學差得多,但由於處在地方,所以更容易接觸實際,在官學中它是能兼得官私學各家之長的較好的教學形式。

天文曆法方麵的教學主要局限於太史局。雖然局中設曆生、天文生、漏刻生等,也有保章正、靈台郎等教授者,但不像上述兩種學校那樣有嚴密的教學和管理製度,隻是一個特殊的專業教育機構。

一般來說,局中各色學生跟博士學習古代和外來的天文曆書及數學著作,晝夜在靈台,即朝廷最權威的天文台“伺候天文氣色”,佐助有關的科研人員進行試驗觀察、記錄天文現象、製作曆書等。其名曰官學,實際上卻更多地帶有私學的特點。

特別是這類教育的師生比例差距過大,700多學生學習如此實踐性強的專業卻隻有幾個博士指導,基本上是采取博士講大課和學生自學體驗相結合的方法。

天文曆法教育較之前兩學雖不很典型,但學生所學和朝廷所需基本對口,學生在邊幹邊學中提高自己,到了一定年限即可“轉正”,成為朝廷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和職工。除正規的學校外,“藝徒製”也可被看成是官方科技教育的一個較低層次的特殊部分。

唐代政治、經濟的繁榮和商業的進步,使得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培養和需求日益增大。為了提高工匠的技術水平,唐代規定了技工分類學習和考核的具體標準。

如鏤鈿之工要學4年,車輅樂器之工要學3年,平漫刀稍之工要學兩年,矢鏃竹漆之工需學半年,冠冕弁幘之工需學9個月,其餘雜作者則視其術難易情況學習40天至一年半不等。徒弟跟從師傅學其技藝,每年每季少府監和將作監之丞都要對其進行考試,年終由兩監的主管再行考試,主要根據刻有學生名姓的產品質量進行評定。

藝徒製是一種世襲以外的專業技能的傳授或培訓。唐代用朝廷的行政命令和社會需求的力量把過去隻是父子相傳的家庭世業推廣到社會上,使一些先進的技術、工藝得以流傳,促進了手工業技藝的發展和技術人才的培養。

隋唐朝廷執政者允許立私學,獎勵學術,比較重視各類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私人科技方麵的教育自然也是由此獲益。

隋代末期及唐代中期,官學衰敗,教育與科學研究的維持和發展基本上仰仗私學,使私人科技教育成為官方科技教育的最好補充。

事實上,隋唐時期在科學技術方麵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如果僅靠幾種官方科技學校培養人才是很難滿足需求的。當時凡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或身懷絕技的大師多得益於私學和家傳。

家傳是科技教育的古老方式,這從隋唐時期史籍中的科技教育資料裏可以看到,家傳仍是主要的形式。如隋代的庾季才、許智藏等人就是將祖傳的科技知識和技能繼承發展,在隋代科技領域中起過重要作用的典型人物。

隋唐時期通過科技教育,在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學和化學、農學、地理學、醫學、瓷器等方麵,均取得了輝煌成就,影響深遠。

[旁注]

隱士 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在仕途,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岩穴砍柴。曆代都有無數隱居的人,皆不可稱為隱士。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隱士”。

算學十經 是指漢唐1000多年間的10部著名的數學著作,他們曾經是隋唐時期國子監算學科的教科書。10部書的名稱是:《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輯古算經》、《綴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

《唐六典》 全稱《大唐六典》,是唐代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為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成書於738年,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所載官製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

將作監 古代官署名,掌管宮室建築。一般設有監、少監、總左校、右校、中校等署,百工等監。大明、興慶、上陽宮,中書、門下、六軍仗舍、閑廄,謂之內作;郊廟、城門、省、寺、台、監、十六衛、東宮等。

[閱讀鏈接]

李淳風家族長於天文曆算,是得益於家學的典型,在當時及後世傳為美談。

李淳風明天文、曆算、陰陽之學。曾修撰《法象誌》,論前代天文儀器之得失,撰寫《晉書》及《五代史誌》中的天文、律曆、五行三誌,認真總結前代科學技術方麵的經驗,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唐高宗時,他又參加了“算學十經”的主要撰注工作和《麟德曆》的製作工作。在他的教育和熏陶之下,其子李諺、孫李仙宗都繼承了他的事業,均在唐代朝廷中任太史令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