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古興學——開科舉士1(3 / 3)

宋代蒙學教育注重基本文化知識的傳播,使兒童打好文字基礎,為將來進一步深造創造必要條件。因此,宋代蒙學課程大多是識字、寫字、背書之類的內容,涉及範圍雖廣,但都十分粗淺。

宋代蒙學教育注重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態度和學習習慣。例如,朱熹在《童蒙須知》中談到幼童讀書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並稱“三到之法,心到最急”。既講了讀書的方法,又講了讀書的態度。

除了讀書外,朱熹還要求兒童培養其他方麵的好習慣。諸如:寫字,要一筆一畫,嚴正分明,不可潦草;看書,要將書冊整齊擺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字字讀得響亮;日用筆硯器物,皆當整齊嚴肅,頓放有常處,取用既畢,複置原所。

宋代學者也大多重視結合兒童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啟蒙教育,因勢利導,形式活潑。例如著名理學家張載、程頤和朱熹,談到蒙學教育,都強調猶如春風化雨的造物功用,順其自然,積極誘導。張載認為:教之不受,告之無益。程頤強調教子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而朱熹則明確提出:小學書多說恭敬處,少說那防禁處。

蒙學教育方法的改進,也標誌著宋代蒙學教育已達到較為成熟的水平;而宋代理學家對蒙學教育的一係列論述,也為後代的蒙學教育提供了思想依據。

宋代的蒙學教材,較之唐代,在內容體係方麵更為完備。就內容的分類來講,至少包括曆史類、博物類、倫理道德類、起居禮儀類和綜合類。

曆史類的啟蒙教材,主要有詩人王逢原的《十七史蒙求》,樞密院屬吏劉班的《兩漢蒙求》,史學家黃繼善的《史學提要》等。這類蒙學教材都采用了唐代後期詩人李翰《蒙求》四言韻語的體例,以便於誦讀記憶。

博物類的啟蒙教材,主要有政治家方逢辰的《名物蒙求》,著名學者王應麟的《小學紺珠》和《三字經》。

倫理道德類的啟蒙教材主要有理學家朱熹的《小學》、《訓蒙詩》,詩人和詞人呂本中的《童蒙訓》,理學家呂祖謙的《少儀外傳》,著名學者劉清之的《戒子通錄》等。

起居禮儀類的啟蒙教材。主要有理學家朱熹的《童蒙須知》、《訓詁齋規》,理學家真德秀的《教子齋規》等。

家庭範圍內訓誡類的綜合性啟蒙教材,主要有史學家司馬光的《家範》,政治家和詞人趙鼎的《家訓筆錄》,學者袁采的《世範》,著名詞人葉夢得的《石林家訓》等。

在上述諸書中影響較大的有朱熹的《小學》、《童蒙須知》,司馬光的《家範》及《袁氏世範》。但這類蒙學教材,或者板著臉長於訓誡,或者過於冗長不便記誦,或義理深奧不便領會,不宜被廣大村塾鄉學的兒童所接受。

同時,有些雖以蒙學為本旨,實際並不是切實可行的蒙學教材,如《家訓》、《家戒》之類的書籍,雖標為“家塾訓蒙之書”或為訓課幼學而設,但既不成韻,也不成係統,而且文義冗長,很難被兒童接受,實際隻是在局部範圍內介紹或規定蒙學教育方法、宗旨或內容等有關問題的書籍,是為家長或蒙師編寫的蒙學教育參考書。

宋代蒙學教材在後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相傳王應麟編與的《三字經》和軼名作者所撰的《百家姓》。《三字經》是一部進行博物性知識教育的蒙學書籍,采用三言韻語的方式,內容涉及古代曆史、典故、名言、人物等方麵的知識,上述曆朝興廢,下至宋代史實,後由明清時期人補續了遼金時期以來的部分。

該書編次順序或按知識門類,或按時序;先舉方名事類,次及經史諸子,不相雜側,較南朝時期梁人周興嗣的《千字文》以及漢代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遊的《急就篇》,雖字有重複,辭無藻采,但有關名人的知識容量,過之數倍,而且行文句式更為簡潔明了,易讀易記。

《百家姓》是一部典型的啟蒙識字教材。它集古今姓氏為四言韻語,因“尊國姓”,而以“趙”字為首。內容雖無義理可言,但字韻舒暢,便於誦讀,而且篇幅簡短,切於實用。該書因而深受民間鄉塾和家庭的歡迎,成為宋代以後流傳最廣,幾乎家喻戶曉的蒙學教材之一。

類似《三字經》、《百家姓》之類的蒙學讀本,雖然字裏行間也夾雜著封建綱常倫理的道德說教,但由於內容豐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容易被兒童理解,對於沒有機會或資格上學的貧家子弟,也可以通過鄰居或長輩的幫助,從小誦習這些讀本,從中獲得一些粗淺的曆史文化知識和社會、倫理常識。

這樣,既滿足了朝廷“化民成俗”的需要,又可幫助農民弟擺脫完全文盲的狀況,識幾個字,知一點禮,客觀上有助於提高其文化素養和生產、生活能力。特別是在家族觀念十分濃厚的封建社會,抓住姓氏這個要害進行啟蒙識字教育,也可以說是準確適度地把握並迎合了一般民眾的心理。

《三字經》、《百家姓》的編纂為後代曆朝的蒙學讀本提供了範本,但元明清時期諸代蒙學讀本的編寫雖多因循《三字經》、《百家姓》的格式或加以改編重印,但其影響和流傳範圍都遠不及前者廣泛。由此可以證明:以《三字經》、《百家姓》為代表的宋代蒙學課本,已達到了我國古代蒙學教材編纂的最高水平。

綜觀宋代蒙學教育,在培養兒童德智體諸方麵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尤其是蒙學教材的編纂,多由當時著名的學者宗師執筆,反映了古代良好的蒙學教育傳統,也反映了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和普及的狀況。

[旁注]

朱熹 (1130年~1200年),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張載 (1020年~1077年),北宋時期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其廟庭與周敦頤、邵雍、程頤廟、程顥廟合稱“北宋五子”廟。

程頤 (1033年~1107年),北宋時期理學家和教育家。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與其兄程顥不但學術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稱“二程”。

王應麟 (1223年~1296年),南宋時期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政治家。曆事南宋時期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書。王應麟博學多才,對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經史學者。

葉夢得 (1077年~1148年),宋代詞人。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詞風變異過程中,葉夢得是起到先導和樞紐作用的重要詞人。

司馬光 (1019年~1086年),北宋時期史學家、文學家,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主持編纂了古代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閱讀鏈接]

南宋時期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曾經追述自己童年的啟蒙老師叫樂君。樂君家境貧寒,草廬3間,以兩間處諸生,一間讓妻子居住,靠講學為生。平時往往因束脩不繼而忍饑耐寒,以致其妻因米竭而不勝憤怒,闖入學舍,取案上簡擊其首,被群兒環笑扶起。他50年間每日早早起床,分授群兒經,口誦不倦。

像葉夢得的老師樂君這樣常常餓著肚子,幾十年如一日辛勤教學,又與兒童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的事例,也可反映宋代蒙學教育的一般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