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求賢——招賢納才(2 / 3)

據《周禮·天官·保氏》載,駕車的考核標準也有5條:“鳴和鸞”,“和”與“鸞”是車上裝飾的鈴,要求禦者駕車時,鈴聲共鳴而有節奏;“逐水曲”,要求禦者駕車時,沿著曲折的江河馳驅而不顛墜;“過君表”,“君表”指在險阻處插著旌旗的轅門,轅門中間放置石磴為障礙物,要求禦者駕車馳入轅門時而不碰撞石磴;“舞交衢”,要求禦者駕車在交叉道上,往來馳騁,像舞蹈一般輕盈而有旋律;“逐禽左”,要求禦者駕車追趕禽獸,使其向左邊逃奔,以便君主射之。總之,考核時要求禦者沉著、敏捷、熟練,並能隨時密切配合射手。

“書”與“數”是基礎文化課。“書”指書寫常用字,如天幹、地支、地名等。“數”指計算加減及乘除等。《周禮》還提出有“六書”、“九數”等考核標準,但無細目。後人曾就“書”與“數”的考核標準作過種種猜測。

按照《禮記·學記》所載,西周的國學已建立起一套分年考試的製度。學生到了規定的年齡入大學,大學每隔一年考查學生學業及操行一次。

“一年視離經辨誌”,即入學第一年考查學生閱讀經書的能力,能否分章析句,能否辨明學習的誌趣。

“三年視敬業樂群”,即入學第三年考查學生對學業是否專心,與學友相處是否和睦。

“五年視博習親師”,即入學第五年考查學生學識是否廣博,對教師是否尊敬。

“七年視論學取友”,即入學第七年考查學生在學問上的見解和對交友的選擇是否得當。七年結束,考試合格者,謂之“小成”,即達到“小有成就”的標準。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即入學第九年考查學生在學識上能否觸類旁通,在誌趣上能否堅定不移。九年結束,考試合格者,謂之“大成”,即達到“大有成就”的標準。

這個九年製國學的考試製度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明確了學習的要求和順序,並逐年加深、提高;強調入學之初,即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誌趣進行考查了解,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強調德育和智育的密切結合,在德育上注重意誌與信念的培養,在智育上注重讀書、推理與判斷能力的進步;重視群體的教育影響,把建立親密的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周除了在天子的王城和各諸侯的國都設立了國學之外,還依照地方行政區域組織而設立了鄉學。

鄉學規模比較小,僅設一級,都是小學程度。不過,因為地方區域組織的大小不一樣,鄉學的名稱也各不相同,如州設序,黨設庠,閭裏設塾或校等等,皆屬於西周的地方學校。

按《禮記·王製》載,西周規定,鄉學可以經過考試選拔少數俊秀者進入國學深造。其過程與步驟是這樣的:先由地方官“鄉大夫”主持考試,選拔鄉學中的優秀學生,報告於西周王室的“司徒”官,被選中的學生稱之曰“選士”。“司徒”官主持考試,“選士”中的優秀者升入“國學”,稱之為“俊士”。

凡已提名於“司徒”官的選士,可免其一鄉的勞役;凡有升入國學的“俊士”,可免其一國的勞役。這些“選士”與“俊士”,皆稱之為“造士”,意思為進入國學“深造之士”。

“造士”入國學九年學成後,“大樂正”官再主持考試,就“造士”中的優秀者提名於“司馬”官,稱之曰“進士”。又經“司馬”官主持考試,就“進士”中選拔其賢能者報告於周天子,視其才能的高下而任之以官職,予之以爵祿。

這就是從“鄉學”中選拔優秀人才的四步考試製度。當然這種經過嚴格考試選拔的“國之俊秀”,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學生仍在地方上序、庠、塾、校裏學習。

按《周禮·地官·鄉大夫》載,西周還存在一種貢士薦舉人才的製度,不過這僅限於較低級的官職,其途徑有二:

一是“鄉裏選舉”,或稱之“賓興”之製,是在王畿之內施行的。西周設民政官員“司徒”官,負有各鄉教化之責,並命令各鄉大夫考察薦舉鄉裏有德行道藝的優秀人才。鄉裏選舉每3年一次,稱之為“三年則大比”,即3年一考試。考試主要內容是“德行與道藝”,其中的“鄉射之禮”是考試大比的關鍵環節。

二是“諸侯貢士”。王畿之外的諸侯國也有貢士之製。天子對諸侯貢士的時間和人數都有規定,並且天子對諸侯能否及時貢獻及貢士的質量如何,還相應有獎懲之製。天子對諸侯貢士之重視,還要親自考核諸侯所貢之士,先令其試射於選士之處澤宮,然後在大射典禮上再行比試,射宮是舉行大射典禮的地方。

天子在射宮考校士子的箭術,如果射箭時儀容、動作合於禮,節度合於樂,而且射中靶子的次數多,就可以參與天子的祭祀。如果儀容、動作不合於禮,節度不合於樂,而且射中靶子的次數少,則不得參與天子的祭祀。多次參與祭祀的諸侯就能得到褒獎,多次未能參與祭祀的諸侯就要受到斥責。多數得到褒獎的就可以增加封地,多次受到斥責的就要削減封地。

試射時要合乎一定的禮樂標準。不論是鄉裏選士還是諸侯貢士,都十分重視試射。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則以試射的成績作為最後的裁決。對考核成績好壞,各有賞罰之製,反映了西周王朝對貢士的重視,對貢士試射的重視。

西周射禮所用之樂,嚴格標明了等級差別。射箭時的節度是:天子以讚頌百官齊備的《騶虞》之詩為節度;諸侯以讚頌諸侯按時朝見天子的《狸首》之詩為節度;卿大夫以讚頌卿大夫依循法度的讚頌士盡職盡責的《采蘋》之詩為節度;士以《采蘩》之詩為節度。

射禮與射樂含有多方麵的人倫道德內容,就連射箭的技能之中,也包含人的道德修養。射箭的人,內心意誌堅定,外表身體挺直,然後張弓搭箭對準箭靶,手臂穩固,這樣才能談到射中目標。從這些動作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德行了。所以說,射禮可以用來觀察盛德,這就是西周重視試射的原因,堅持德行與道藝相結合的選士原則,並由此而推廣其社會教化,促進社會安定。

育才與選士相銜接,選士與選官為一途,這是西周考試製度的一個顯明特點。

西周的學校教育頗為發達,中央有國學,地方有鄉學,學校內還有一套比較係統、比較嚴密的教學、考核、獎懲、視學製度。學生業成以後是否被推舉,與其在學校的學習成績、考試成績及獎懲情況密切相關,這便能激勵學生,尤其是庶民學生勤奮讀書,努力上進,這給了庶民學生以希望和鼓舞。

選士與選官為一途,選士即為選官,士有所舉則必有所官。《文獻通考·選舉九》說:

古人之取士,蓋將以官之,然則舉士與舉官非二途也。三代之時,法製雖簡,而考核本明;毀譽既公,而賢愚自判。往往當時之士被舉,未有不入官者也。

這裏說的“三代之時”,主要指的是西周初期,西周時代選士製度“舉士”與“舉官”為一途,必然大大刺激了士人讀書學習的積極性,給廣大士人指出了讀書進學努力的方向,這也就促進了學校教育的大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士的培養規模的擴大。

西周考試製度不但有利於西周時期文化教育的發展,有利於西周社會的政治穩定,也奠定了我國古代考試製度的基礎。縱觀我國古代考試製度的發展,無論是兩漢時期的學校製度和察舉製,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製,抑或隋唐以後的科舉製,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層麵繼承和發展了西周考試製度的特點。

[旁注]

《周禮》 儒家經典之一,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凡邦國建製,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製度,無所不包。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天幹地支 簡稱“幹支”。在我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60個基本單位,組成了幹支紀法。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六代 “六代”的說法不一。《晉書·樂誌上》指黃帝、唐、虞、夏、殷、周。《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元年》指唐、虞、夏、殷、周、漢。《六代論》指夏、殷、周、秦、漢、魏。這裏指的是第一種說法。

六書 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6種類型,總稱六書。六書說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係統理論。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係統。然而,有了六書係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係統為依據。

九數 是指古代教學禮、樂、射、禦、書、數6門功課中的“數”,這門功課有九個細目。關於“九數”的細目,《周禮》並沒有列出。東漢的鄭玄認為:“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鄉大夫 官名。《周禮》謂地官司徒所屬有鄉大夫,掌“國”中一鄉的政教禁令,“國”中兵役、勞役征發,推薦賢能,年終對鄉吏的考核。國家遇大事要征詢意見,則率其鄉人至外朝;遇急變,則令民各守其閭,以待政令。春秋時各國皆設此類官職。

司徒 是我國古代的一個重要官職名,由《周禮》地方官司徒演變而來。《周禮》以大司徒為地官之長。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金文多作“司土”,與司馬、司工即司空合稱“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與後世的戶部尚書相當。春秋時沿置。

大樂正 古代在宮廷中負責管理音樂的官名。是商、周時期即有的官職稱謂,負責司掌音樂聲律和宮廷禮樂部門,即管理典禮樂隊的最高長官。在西周時期,君王貴族皆十分注重禮議形式,禮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對外形象。所以在朝廷上,樂正這一官職也一直受到君王的重視。

司馬 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置,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鄉射 古代射箭飲酒的禮儀。鄉射有二:一是州長春秋於州的學校以禮會民習射,一是鄉大夫於三年大比貢士之後,鄉大夫、鄉老與鄉人習射。《周禮·正義》釋為:“鄉大夫與鄉老則退各就其鄉學之庠而與鄉人習射,是為鄉射之禮。”

大射 古代重武習射,常舉行射禮。射禮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將祭擇士為大射;諸侯來朝或諸侯相朝而射為賓射;宴飲之射為燕射;卿大夫舉士後所行之射為鄉射。清代學者朱大韶以為射禮有三:曰大射、燕射、鄉射,無所謂賓射。

察舉製 是我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年間的公元前134年開始的。察舉製不同於以前先秦時期的世襲製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製,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九品中正製 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製度。它上承兩漢察舉製,下啟隋唐之科舉,在我國古代政治製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我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製度之一,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大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科舉製 是曆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從隋大業年間開始實行.我國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使用度最廣,引領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社會智商能力挑選”核心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