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六藝”中的“數”在西周並不單指算法,還包括曆法等與數字計算有關的知識。我國人很早就采用了十進製的計數方法,當時除了學習用十進製計數之外,還學習一些日常計算。
根據研究,西周已經能進行四則運算;進行田畝麵積的計算;發現了勾股定律等,這在當時世界上都是處在先進水平。我國古代的計算方法先是采用籌算,後來在這基礎上發展了珠算。籌算在西周末年或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也可能是西周學校的教學內容。數還包括曆法,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序排列成六十甲子,用以計年。這些知識都屬於數的教學內容。
東周的求賢與軍功爵製
那是在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數民族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敗亡。即位的周平王宜臼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擾,便於第二年遷都洛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
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200多年,稱為“春秋時期”;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200多年,稱為“戰國時期”。
在春秋時期,由於周天子原來分封的那些諸侯勢力越來越大,導致周王室的權力被削弱。一時間,群雄蜂起,競相爭霸,哪個國家擁有人才,哪個國家就能取得霸主地位。
在當時,傳統的世卿製將選用人才的範圍限製在血緣關係以內,不利於更廣泛地吸納人才。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也日漸疏遠,血緣紐帶的維持作用日趨鬆弛。
在這種情況下,各諸侯國公室與卿大夫的矛盾日益尖銳,地方諸侯隨著其勢力的不斷擴大,對周天子也不再那麼尊重,從周王到諸侯、卿大夫再按血緣世卿製選用官員顯然難以滿足其鞏固政權的需要。
各地諸侯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便紛紛衝破世卿製的限製,采用了招賢納士的策略,選用一些非貴族而才華出眾的人擔任要職。比如秦國秦穆公挖空心思,曾用5隻羊換來的大夫百裏奚,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事例。
百裏奚是春秋時楚國宛即河南南陽地區人。他飽讀詩書,才學過人,可是家境貧困,加上楚國宗法製度森嚴,就從宛地出遊求仕。
在齊國,百裏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討,繼續求仕生涯。後來在齊國郅地,他遇見了蹇叔,兩人一番高談闊論,就結為知己。此後,在蹇叔的舉薦下,百裏奚到虞國當了個大夫。
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滅掉虞國,俘虜了虞國君臣及其大夫百裏奚。由於百裏奚拒絕在晉國做官,被晉國充做奴隸。
胸有大誌的秦穆公聽說百裏奚是人才,就想用重金把百裏奚贖過來。秦穆公的謀臣公子縶認為,若用重金贖他,就等於告訴人家百裏奚是千載難遇的人才,因此他建議秦穆公,可以用一個奴隸的市價,也就是五張黑公羊皮來換百裏奚。
當百裏奚來到秦國後,秦穆公親自接見他,並親自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又與他商談,討教國家大事。兩人一談就是三天,言無不合。秦穆公十分高興,就拜其為上卿,委以國政,實際上就是把秦國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百裏奚。
因為百裏奚是秦穆公用5張黑公羊皮換回來的奴隸,故世人稱百裏奚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百裏奚在秦國當了上卿以後,對內,提倡教化,開啟民智,按照周朝的官製和朝儀,改變了秦國落後的國體;對外,則注重搞好與鄰國的關係,不興戰事,使秦國短期內大治。百裏奚始終保持著愛民思想,勤勉政事,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和車輛,不帶武裝防衛,深得秦國人民的信賴。
百裏奚入秦,為秦國帶去了周朝內地的先進文化、政治製度和耕作技術,使秦國由一個偏僻的小國一舉成為可與晉國、楚國爭高低的強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春秋五霸”,為以後秦國兼並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進一步革新選才製度,不僅通過各種方式選賢任能,還廣泛實施變法,大膽創新,任人唯賢,並把獎勵軍功作為選賢的重要內容。
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魏國魏文侯在位,李悝任相後,進行變法。變法令中的第一項內容就是宣布廢除世卿製,代之以“察能而授官”和“食有勞而祿有功”,即選拔官吏、按照官吏的功勞分配俸祿的新製度。
魏國堅持“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吳起初到魏國時,魏文侯問李悝:“吳起怎麼樣?”李悝回答:“貪而好色,但用起兵來天下無雙。”魏文侯毫不猶豫,任吳起為大將。吳起果然一出征便攻克5座城池。這是春秋時期選賢任能的一個事例。
戰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以軍功選人製度,還是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時確立的軍功爵製。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也曾學習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可惜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未予采納。
公元前362年,秦國秦孝公繼位。他以恢複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在國內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布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秦孝公,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麵變法的序幕。
《墾草令》在秦國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製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製度、建立二十等爵製、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製定秦律、推行小家庭製等改革方略。
對於獎勵軍功,商鞅製定了軍功爵製。他明確規定:其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這就是說凡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軍功是接受爵祿賞賜的最必要條件。
其二,“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是取消宗室貴族所享有的世襲特權,他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僅憑血緣關係,即“屬籍”,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即使是秦王的家族成員,如果沒有軍功,也要被取消貴族的資格,不得以血緣關係取得官爵利祿。異姓的貴族更不得享受世襲特權。
秦國施行的軍功爵製,在賞賜官爵和俸祿的原則上還有較嚴格的限製。
其原則之一,是“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凡戰士能斬得敵人1顆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及與之相應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斬殺的敵人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如果能斬敵人首級5顆,還可以役使隸臣五家。總之,軍功的大小決定著將士尊卑爵秩等級的高低。
其原則之二,是爵位高者賞賜重,爵位低者賞賜輕,對士兵的獎賞低於軍官。依秦製,劃分爵位為12級,從1級公士到12級徹侯。軍隊在攻城圍邑時如能斬殺敵人8000以上,野戰時如能斬殺敵人2000以上,就是全功。凡立全功的部隊,就對全軍進行賞賜.
其原則之三,是賞罰並行,立功有賞,無功者罰,賞罰分明。秦國軍隊以伍為基本戰鬥單位,一伍之中如有1人戰死,其餘4人即獲罪;如有2人或3人戰死,其他人的罪名更重。將功折罪的唯一方法是殺敵。
軍功爵製中的爵分20級,第七級為大夫,第八級為公乘,“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當時,七級以下為低爵,或稱民爵,八級以上為高爵。第八級公乘是以軍功獲爵的最高級,一般吏民不得超過這一級,如果超過必須轉讓給自己的兒子或兄弟。
盡管軍功爵製對一般吏民通過軍功獲爵作了嚴格的限製,但無論是高爵或低爵,都能在政治上、經濟上享有一些特權。因此,它適應了戰國時期秦國富國強兵及建立集權政治的需要,為秦國選拔了大批優秀人才。軍功爵製很快被其他諸侯國借鑒應用。
在西周宗法製下,各級奴隸主貴族地位世襲,其所受爵位也是世襲並固定不變的。而在東周戰國時的軍功爵製下,不論身份貴賤、地位高低,所有臣民都有可能按其軍功大小獲得相應的爵位和利益。
軍功爵製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選任官吏製度,是在戰國時期奴隸製走向崩潰,封建製逐漸產生和確立的形勢下出現的新的軍政製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顯示了勃勃生機。軍功爵製對於在戰爭中鼓舞士氣、提高軍隊戰鬥力,對新興地主階級的成長、壯大和奪取政權,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軍功爵製也造成了戰國時“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的時代特點。秦國後來之所以能成就統一大業,與這一新的選任製度的完備有密不可分的聯係。
[旁注]
犬戎 古族名。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即獫狁,也稱西戎,活動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西周中期以來,隨著周王朝實力的削弱,而戎狄逐漸興盛,獫狁進一步加強對周王朝的壓力,不時入侵。公元前 771年,犬戎軍隊大舉進攻西周都城,西周亡。犬戎後為秦所滅。
世卿製 古代選官製度。卿是古代高級官吏的稱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世卿製在西周時期曾十分盛行。
上卿 古代官名。春秋時,周朝及諸侯國都有卿,是高級長官,分為上、中、下三級,即:上卿、中卿和下卿。戰國時期,上卿作為爵位的稱謂,一般授予勞苦功高的大臣或貴族。相當於丞相或宰相的位置,並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睞。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稱霸的5個諸侯,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記載見於《史記》。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求賢令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侯、趙成侯並立。為了恢複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於公元前362年,在國內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廣招人才,以求富國強兵之策。商鞅是受當時秦孝公的求賢令而入秦,他的變法運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左庶長 爵位名。秦國在商鞅變法前有4種庶長: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四種庶長都是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官製仿效中原變革,行開府丞相總攝政務,各庶長便虛化為軍功爵位,不再有實職權力。商鞅曾任此職。
庶子 我國古代官職。傳古有“庶子”之官。《周禮·夏官》有官名“諸子”,掌教戒諸侯卿大夫的庶子。戰國時,庶子為國君、太子、列侯、相國、縣令的侍從之臣,有禦庶子、中庶子、少庶子等名稱,亦稱門庭庶子。此外,庶子在古代也指庶妻所生之子。
新興地主 是在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係的逐步形成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是從奴隸主階級轉化過來的。奴隸主采取了新的剝削形式,因而產生了新的生產關係,由此轉變成為地主。二是從新興商人或手工業農業小生產者上升起來的,他們是比較激進的新興地主階級。
[閱讀鏈接]
範雎是戰國時期魏國人,曾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相國魏齊鞭笞致死。魏國人鄭安平聽說此事,就把範雎隱藏起來,範雎改名叫張祿。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訪魏國,鄭安平當差役,侍候王稽。王稽問他魏國是否有賢能的人士願跟他到秦國,鄭安平就向王稽推薦了張祿。
範雎到秦國後向秦昭王進言強國之計,使秦昭王對他大為欣賞,受到秦昭王的信用。範雎為秦國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秦昭王得範雎,蠶食諸侯,終成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