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才成製——科舉選士2(3 / 3)

這種考試方法適合於考查記誦性的知識,對於測試認識能力、思辨能力及應變能力,是無能為力的。故即使考生對一般帖經均能回答,也使考官難以分出優劣。為了便於取舍,考官挖空心思提高考題的難度,出些孤章絕句、疑似參互、易於混淆的題目,如出一些偏題、怪題,這樣把本來容易應付的帖經考試,變成考生的一道難關。針對這種情況,開元年間的國子祭酒楊瑒建議,禮部考試開始實行開示三行,於是就不再於斷絕疑似之處帖題了。

墨義是一種簡單的對經義的問答,隻要熟讀經文和注疏即能回答。如原題:“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謂四者何?”對答:“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謹對。”如答不上來,就寫上:“對未審。”

口試方式出現較晚。規定問義應當眾進行,問義結束時當即宣布考試成績,以此來限製考官以個人好惡而取舍,讓眾人對口試進行監督。口試的方法比較靈活,但隨意性較大,確實有複查無憑的缺點,容易給一些考官和考生提供聯合舞弊的機會。

策問是沿襲西漢以來的“射策”、“對策”的考試方法,它是設題指事,由被試者做文章,題目的範圍是當世要事和計謀策略,要求對現實中諸如政治、吏治、人事、教化、生產等問題提出建議,或寫出政論性的文章。它比帖經、墨義要求要高一些,這是一種較好的考試方法。

詩賦是後來加試的一種考試方法。鑒於考生多背誦經義和舊策,沒有實才,於是就在經義策問的基礎之上加試一詩一賦,也稱之為帖詩。詩賦比帖經、墨義更能考察考生的思想,且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文學修養和文化水平。試帖詩中有很多被世人傳誦的佳作。

讀書人經過省試合格了,隻不過是取得了“出身”,還不能馬上去做官。要想做官,還得參加吏部考試。吏部考試包括“書、判、身、言”4個方麵。

第一考“書”,即書法寫字,試其“楷法遒美”。第二考“判”,即寫考官指定文體的文章,試其“文理優長”。第三考“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試其“體貌豐偉”。傳說有一讀書人名叫方於,由於他缺唇連應10餘科而不得錄取。第四考“言”,考察其口齒是否清楚,試其“言辭辨正”。如果“書、判、身、言”這4項全能夠通過,便可以授予官職。

就整體狀況而言,唐代科舉是一個比較進步、比較合理的考試製度。它與前代選士製度相比較,有3個最明顯的特點:

第一,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更有效地由地方世族與地方長官手裏集中於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滿足了庶族地主參與政權的強烈欲望,擴大了執政集團的社會基礎。

第二,把讀書、應考、做官三者密切聯係起來,為封建社會廣大下層知識分子打開了獲取報效國家、施展個人抱負的途徑。

第三,力圖改變選官隻重品行、門第,而忽視知識、才能的弊端,它具有一定的客觀標準,當官要憑真才實學,因而選拔了一些有才幹的人。

從政治上來看,唐王朝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的確滿足了封建君主專製的政治要求,收到了集權中央、鞏固封建政權的效果。這也就是科舉考試製度之所以能在我國封建社會維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從文化教育上看,唐代實行科舉考試製度,影響是十分深刻的。由於選擇人才與培育人才的標準和要求一致起來,科舉考試製度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與繁榮。

從影響上看,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考試製度,對東西方都發生過較大的影響。孫中山先生在所著《五權憲法》中說:

現在各國的考試製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製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

西方有些人士認為,中國科舉考試製度遠比造紙、火藥和指南針的發明重要得多,它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考試製度提供了成熟的模式。

[旁注]

尚書省 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台”。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尚書省”的組織機構,到了隋朝定型。以唐代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

貢士 我國古代中央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唐、宋時,以州府、縣科舉考試中試者稱鄉貢士。明清時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清製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殿試賜予身,乃為進士,但習慣上每於會試考中後即稱進士。

武舉 我國曆史上的武舉製度創始於唐代。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明代武舉創製甚早,但製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清代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加上封建國家大力提倡,製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

崇玄學 唐代官辦的道教學校。隋有崇玄署,為管理道士僧尼的官署。唐代皇帝尊崇道教,以崇玄署改屬宗正寺,僧尼則別屬尚書祠部。唐代開元年間置崇玄學,設博士,掌教玄學生,習《老子》、《莊子》和《列子》。後改稱崇玄館,改稱博士為學士。

貢院 是古代會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貢,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貢院最早始於唐朝。現存有江南貢院、北京貢院、定州貢院、川北道貢院等遺址,其中江南貢院作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最為出名。

安史之亂 是指唐代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這次曆史事件,對唐王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對我國後世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等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麵。

三禮 是指《儀禮》、《周禮》、《禮記》3本儒家經典。“三禮”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周禮》偏重政治製度,《儀禮》偏重行為規範,《禮記》則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和論述。它們所涉及的各種禮製的總和,也就是禮“禮”的全部內容。“三禮”是我國古代禮儀製度的藍本和百科全書。

三傳 是解釋《春秋》的3部書,就是《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左傳》也叫做《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左丘明所撰。《左傳》以《春秋》為綱,博采各國史事,編次成書,敘事明晰,繁簡得宜,保存了較豐富的曆史資料。

訓詁 即用易懂的語言解釋難懂的語言,用現代的語言解釋古代的語言,用普通話解釋方言。訓詁學是我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訓詁的任務是解釋語言,訓詁學是研究怎樣正確地理解語言、解釋語言,也就是講清楚怎樣注釋的道理。

楷書 是一種漢字字體,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是由秦代程邈創立的隸書長期演變來的,也叫正楷、真書。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今。唐代楷書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習字的模範。

草書 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帖》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左衛長史 古代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唐代傑出將領郭子儀曾經憑武舉考試高等成績補左衛長史之職,此後任橫塞軍使,後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等。郭子儀從左衛長史入世,曆事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4朝,對鞏固唐王朝政權起了重要作用。

國子祭酒 古代學官名。古代祭祀禮儀有一種叫澆奠祭祀,就是舉起酒杯、向天祝禱、灑酒於地;執行這個禮儀的人叫祭酒。國子祭酒是我國古代國立最高學府和官府名,傳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禮儀就是祭祀,故被命名為祭酒。晉武帝設,掌教導諸生,以後曆代多沿用。

吏部 我國古代官署。西漢尚書有常侍曹,主管丞相,禦史,公卿之事。東漢改尚書常侍曹為吏曹,又改為選部,魏晉以後稱吏部,置尚書等官。隋唐列為六部之首。長官為吏部尚書,曆代相沿。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務。

庶族 又稱“寒門”、“寒族”。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士族長期擁有政治特權,生活奢侈腐化,逐漸失去了統治能力,庶族地主便以武職為升官階梯,立了軍功,掌握軍權之後,進而取得了政權,這樣士族衰落,庶族興起,魏晉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與庶族勢力消長的過程。

[閱讀鏈接]

唐代科舉考試是很嚴格的,像韓愈這樣的文豪,竟參加過4次省試,方才通過,又參加過3次吏部考試,一直未能通過。於是他企圖通過當朝宰相推薦而得官,但他3次上書均無結果,最後到宣武軍節度使董晉的麾下做幕僚,以由董晉薦舉,由此他才走上了仕宦之路。可見科舉考試之艱難!

在唐代,即使通過了吏部考試,所授官位無非八九品,其秩位並不高。不過從此便登上仕途,成為朝廷一員,因而讀書人仍把科舉考試看成是一生之中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