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苑 北宋東京城外西側有兩座禦苑南北向對,北為金明池,南為瓊林苑。瓊林苑自宋太祖時期就開始修建,直至宋徽宗時才最終建成。宋太祖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後泛指京都宴請新進士之所。
恩科 謂朝廷加恩赦免科賦。宋時科舉,承五代後晉之製, 科舉製度每三年舉行鄉、會試,是為正科。遇皇帝親試時,可別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稱“恩科”。恩科始於宋,明清亦用此製。若正科與恩科合並舉行,則稱恩正並科。
連坐 我國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係的人連帶受刑的製度。又稱相坐、隨坐、從坐、緣坐。連坐起源甚早,夏、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都有連坐製度。連坐法不但實行於鄉裏的居民之中,也實行於軍隊的行伍之中。
《夢溪筆談》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撰,是一部筆記本百科全書式著作,全書17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世人稱為“中國科學史上裏程碑”。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
[閱讀鏈接]
宋徽宗趙佶雖然是一個失敗的皇帝,但他卻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他不僅是一個很優秀的美術欣賞家、批評家,而且他自己也是一位很高明的畫家,在書法上也有較高的造詣。
宋徽宗的書法筆勢挺勁飄逸,富有鮮明個性,傳世的書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種書法作品皆流於後世。他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瘦金書的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
兩宋特殊的選官製度
宋代仕途中除了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外,還有幾種與前代不盡相同的製度,這就是蔭補製、磨勘製、請郡製、祠祿製,以及與此相關的官階、官銜、食祿等方麵待遇。
恩蔭又可稱為任子、門蔭、蔭補、世賞,是我國上古時代世襲製的一種變相。是指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的待遇。蔭補製度實際上照顧高級官吏子弟的。
廣義恩蔭,是指由於封建製度下,祖輩、父輩的地位而使得子孫後輩在入學、入仕等方麵享受特殊待遇,稱之為“恩蔭”。狹義的“恩蔭”特指宋代以後出現的一種獨特的門蔭製度,稱之為“推恩蔭補”,宋時被簡稱為“恩蔭”。
宋代實行恩蔭製度,這是當時科舉之外的一種入仕途徑,中高級文武官員的子弟,親屬及其門客等享受此特權。宋代以恩澤而得官的不止於直係子孫,而且可以推到旁支、異姓,甚至於門客。所以一遇郊祀之年,就有許多人湧入官序之中。
宋代得蔭補的機會有聖節蔭補、大禮蔭補、致仕蔭補等。聖節蔭補,每年逢皇帝誕辰一次;大禮蔭補,每3年逢郊祀時一次;致仕蔭補,官員告老退休時一次明初沿襲元朝任子製,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蔭一子以世受俸祿,稱之恩蔭生。
磨勘是一種官員考績升遷的製度,是指所有在官場任職的人,經過一定時期,都可以申請敘遷。經查明其資曆與敘遷的規定相符,不需視其在職務上有何特殊表現,都可以逐步上升。簡而言之,磨勘也就是古代公務員升遷任用所必經的考核過程。
宋代的磨勘很複雜,文官被分為“選人”和“京朝官”。選人是文官裏麵最低的一個階層,分為四等七階。而京朝官又被分為“京官”和“升朝官”,有資格上朝議政的叫做“升朝官”,秘書郎以下的小官員叫做“京官”。
範仲淹有句名言:“常調官好做,家常飯好吃。”喻已甘於平淡之意。常調官指的就是備選之人逐階升遷的過程。選人須經過三任六考的磨勘,層層升上去。每任的任期為3年,每年一考,這個過程叫做循資。
備選之人從晉升到京官,磨勘期滿之後,還要有人舉薦,其官階和職務必須達到一定的階層,才有舉薦的資格。其過程大致是:舉薦人把自己所舉薦的選人履曆送到吏部的南曹。南曹是一個輔助性的機構,職能是審驗選人的履曆,如果認為選人符合規程,可以遷調,就把其履曆整合成一份公文材料,送到上一級主管部門吏部的流內銓。流內銓經過審查,確實無誤,再發回南曹,由南曹給選人出證明,然後呈交中書省經宰相審批。這個過程叫做“改官”。
選人是否能如願改官,晉升為京官,會決定一生的仕途,整個審批程序極為嚴密。為了能夠人盡其才,也為了掌握人事決策權,皇帝經常會對選人改官親自過問。
在京朝官則由吏部審官院負責考核,每3年進行一次磨勘,評定政績優劣,是否有過失。考核之後,審官院對不同官階和爵位的人,根據各部門的職缺,擬出一份相應的任命或調動方案,然後送交中書省、樞密院審批,如果沒有異議,即按擬訂方案進行升遷貶黜。
高級官員及一些要害部門的人事任免,則由皇帝親自審批,人員選拔和舉薦由中書省和樞密院直接負責。
南宋末年,韓侂胄、賈似道等人擔任宰相,在任用官員方麵一手遮天,使得任選官員的磨勘製度,成了一紙沒有任何實際效用的空文。
請郡是指京官請求外放,任州郡長官。宋代高級朝臣,可自己申請到願意去的地方任知州,借以休養。這是一種針對高級官吏的特殊優待辦法,比如宰相因任職過繁或與同僚政見抵觸,可以請求出任外藩。
祠祿是以道教宮觀為名安置官員,給予一定待遇,以示優禮。最高級的稱為某某宮使,用以安置罷退之大臣,次級為提舉某處某宮某觀,最低一級為監獄廟。這些官員都無實際職事。這種位置一般若不是自己主動陳請而得,就有包含貶降的意味。
北宋最初任宮觀使者員額絕少。熙寧時,王安石執政,為安排反對變法者,規定宮觀官不限名額,知州資序以上官即可派遣,並規定了任宮觀祠祿官按不同級別應得的俸給和任期。
此製施行以來,員額不斷擴大。至政和年間,祠祿官已近百員。宋欽宗靖康初年曾下詔罷去一批宮觀官,宋室南渡以後,宮觀不複置,隻保留醴泉觀使、萬壽宮使及佑神觀使3種宮觀使。
南宋時期,士大夫流離失所,朝廷無官缺安置,於是許承務郎以上權差宮觀一次;又有選入眾多,無官缺可補,也破格給予嶽廟祠祿。
寄祿官與職事官在宋代初期極為混亂,最奇特者,選人初授之官皆以幕職令録為名,而所任之職都與此毫不相幹。例如有以京四路某縣令為階官,而實任河北路轉運司公事;有以陝西路節度判官為階官,而實任河東路某州州學教授。至宋神宗以後,才另定官階之名,不與職事官相混。
文階官每4年一轉,無出身者為資轉,有出身者可超資轉,至奉議郎則仍逐資轉。轉至高級,即不按資而由特旨除授。武階官略同,醫官內侍官之階官另有規定。
因此,宋人官銜中之某某郎,某某大夫,就是表明某資曆等級,而且凡是科目出身的人加“左”字,無出身的人加“右”字。
宋代官員的寄祿官名稱前大都加上“權”、“行”、“守”、“試”等字,以表示職事官與寄祿官的關係。凡除授職事官,都依寄祿官階的高低,在寄祿官前加這些字。其中侍郎、尚書初次任職,必定擔任“權”官,也就是說,有一定的試用期,然後升為真官,再正式冠以“試”、“守”或“行”字。
宋神宗官製改革,規定分行、試、守3等:凡官員的寄祿官高於職事官一品的,帶“行”字;寄祿官低於職事官一品的,帶“守”字;寄祿官低於職事官二品以上者帶“試”字。
職事官相同而寄祿官前行、守、試字不同的官員之間,職錢也有一些差別,如禦史大夫和六曹尚書,“行”字者每月職錢60貫,“守”字者55貫,“試”字者50貫。職事官與寄祿官相當的官員,則不稱行、守、試,其職錢按“行”者發給。
在宋代的官員中,有一部分附加性官銜失去了實際意義,幾乎變成了單純的虛銜,但仍保留其爵和食邑。封爵和食邑都沒有子孫世襲的規定。
[旁注]
任子 漢代高官子弟憑借父兄而得官的製度。高級官吏所享有的這一特權,明確地規定在法律條文中。除任子弟外,有時也可任孫、侄等親屬。任子弟的人數一般為一至二人,但也有不受限製的,如西漢時史丹的九子都以父任而得官。
郊祀 古代於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謂大祀,祀為群祀。郊祀祭天是中國古代國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過“絕地天通”,獲得溝通神聖世界與世俗國家的獨占權,以之作為王權合法性的基礎和終極來源。
流內銓 宋官署名。屬吏部。掌幕職、州縣官以下注擬、磨勘等事。自964年以後,改由吏部以外的官員主管,凡京官均歸中書注授;節度判官以下的幕職州縣官,才由吏部流內銓按資格注擬差遣。1080年,改吏部流內銓名為尚書吏部,官製改革後,再改為吏部的侍郎左選。
樞密院 唐、五代、宋、遼、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稱,長官稱樞密使,主要掌管軍政。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士大夫是我國社會特有的產物,“士大夫”出現於戰國,在我國曆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他們是知識分子與官僚相結合的產物,是兩者的膠著體。
[閱讀鏈接]
宋代以磨勘製度選任官員,但不同時期卻有著天壤之別。最著名的例子是柳永。柳永登第後,成了選人,經過三任六考,磨勘期滿,卻在晉升京官時被吏部卡住了。原來宋代的磨勘製度對年齡有明確規定,凡年滿七十者將不再進行磨勘,仕途到此完結。
所謂苦難造詩人,柳永由於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沉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最後成為宋代詞壇“婉約派”詞人中的一大詞家,在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