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儒科複,留司造士充。
周南麟趾厚,冀北馬群空。
積雪寒無夜,清秋月正中。
氈闈環辟水,彩筆扇祥風。
這是對至正初年恢複科舉考試製度的感慨以及讚譽。
元代國子學是忽必烈於1269年詔令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隸屬於國子監。學生不分種族,凡漢族、蒙古、色目人官員的子弟均可入學。學習內容為“四書”、“五經”及詩賦、表章、詔誥等等。考試由博士出題,學員答卷,先呈助教,然後再請博士評判,記錄於附課簿,以備考核。
國子學繼承了宋代太學分齋教學的辦法。共分6齋,東西相向。下兩齋左為“遊藝齋”,右為“依仁齋”,教學內容層次淺一些,學習《小學》、蒙學讀物及屬對等。中兩齋左為“據德齋”,右為“誌道齋”,教學內容層次稍深一些,學習“四書”及詩詞格律等。上兩齋左為“時習齋”,右為“目新齋”,教學內容層次更深一些,學習“五經”等。每齋名額多寡不等。到每季之末,經過考試成績合格、又未觸犯學規者,準予依次“升齋”。
國子學考試分為兩種:一是私試,一是升齋試。所謂私試,即每月末舉行一次月考,規定凡漢族學生每季度的第一個月考試經義一道,第二個月亦考試經義一道,第三個月考試策問、表章、詔誥等一道。
所謂升齋試,凡蒙古、色目人學生每季度第一、二個月各考試明經一道,第三個月考試策問一道。試卷上等者給一分,中等者給半分,每年積分至8分以上的學生升補高等生員,坐齋3年以上便可充貢舉,不過以40名為額,與舉人有同等資格,其中漢族20名,蒙古、色目人各10人。
元代國子學學習與考試紀律甚嚴:凡應試學生有不認真學習並違犯學規的,初犯者罰一分,再犯者罰二分,三犯者除名,開除學籍;已補高等生員,如有違犯學規者,初犯停試一年,再犯者除名,開除學籍;在校生員,曠課半年以上者除名,開除學籍;漢族學3年不通一經者,不肯勤學者除名,開除學籍。
對於教職員也有嚴格的要求,國子監規定管理學生紀律訓導的官員學正、學錄等對於學生違犯學規“知見而不糾舉者”,要受處罰。對於學生考試作弊的事實,如果學正、學錄置若罔聞,不予糾舉,也要受處罰。
元代選士製度,一方麵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另一方麵也通過學校貢舉,雙軌並行。後來學校的升齋積分之法彙入了科舉考試製度的體係之中,成為科舉考試製度的一部分。
[旁注]
中書令 官名。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中書,稱中書令,置令與仆射為其長,掌傳宣詔命等。中書令、尚書令在西漢並置,與謁庭令、內者令等宦官都是由士人擔當。司馬遷中年以後,掌天官學識過人等原因,以太史公的身份擔任中書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中書令。
集賢院 官署名。唐代始置,掌刊緝校理經籍。元集賢院掌提調學校、征求隱逸、召集知名之士,並總管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等事。元初,集賢院與翰林兼國史院同一官署,1285年分立兩院,置大學士、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等官,所屬有國子監、興文署。明廢。
大都 或稱元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裏”,意為“大汗之居處”。自元世祖忽必烈時的1267年至元順帝時的1368年為元朝國都。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中國政法大學東門外,仍可以看見,並設有標誌“元大都城牆遺址”。
色目人 是元王朝時我國西部民族的統稱,也是元代國民的4種位階之一,一切非蒙古、漢人、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包括粟特人、吐蕃人等。傳統的說法認為,在元代的社會階層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漢人和南人之上。元政府重用色目人,入居中原的色目人,多高官厚祿,钜賈大賈。
南人 元統一全國之後,元世祖忽必烈把全國人民按照被征服的順序劃分為4等人,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南人指原南宋統治下的漢人以及當地各土著民族人民,一般是指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內的人民。他們地位最低,最受壓迫和歧視。
翰林國史院 元代掌管草擬詔令、纂修國史、兼備皇帝谘詢的中央機構。前身是唐朝玄宗開元初年設立的翰林院。元世祖中統年間的1261年先設翰林院,後立國史院。翰林國史院主要掌管纂修國史、典製誥、備顧問三項職責。
五服 我國封建社會是由父係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係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係親屬和旁係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
程朱理學 亦稱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其由北宋河南人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清代科舉考試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本,尊奉程朱理學是其宗旨。
屬對 詩文對仗。屬對是最能體現漢語特點、集語音、詞彙、語法美於一身的溝通古今的極好形式。傳統對聯的對仗要比所謂的詩對聯工整。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詩詞格律 我國古典詩詞是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較注重聲韻之美與對仗之美,由此產生了詩詞格律的規範要求。它涉及我國文體學、音韻學、詞學、音樂學等多方麵的學科,是我國古人對形式美高度關注後的產物。
學正 古代文官官職名。宋代國子監置學正與學錄,掌執行學規,考校訓導。元除國子監外,禮部及行省、宣衛司任命的路、州、縣學官亦稱學正。明清國子監沿置。明學正秩正九品。清初不改,乾隆初升為正八品。清州學官亦稱學正。
[閱讀鏈接]
元代著名回族詩人薩都剌在泰定年間的1327年以三甲進士及第,他寫了一首及第後的“謝恩詩”《丁卯及第謝恩崇天門》:“禁柳青青白玉橋,無端春色上宮袍。卿雲五彩中天見,聖澤千年此日遭。虎榜姓名書彩紙,羽林冠蓋豎旌旄。承恩朝罷頻回首,玉漏花深紫殿高。”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及第後的心情。
元代詩人馬祖常延祐初鄉貢會試皆第一,廷試第二,曾任禦史中丞等職。他也曾寫詩描述了元代會試、廷試中的規製習俗。著重渲染了“賜恩榮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