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教化——兒童蒙學3(2 / 3)

比如,《弟子規》裏麵講勤學苦練的重要性時,就有一句“有餘力則學文”,這講的就是董遇利用刻苦求學的故事。

根據三國時代記載魏國曆史的史書《魏略·董遇傳》的記載:  三國時期的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他自幼生活貧苦,性子木訥,卻十分喜愛學習,無論條件有多麼艱苦也會抓緊時間看書,他哥哥恥笑他多次,但董遇絲毫不受影響。

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後來,他的學問已經大到可以為《老子》作訓注了。董遇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工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了《朱墨別異》。

由於名聲越來越大之後,有人來向董遇求學,但董遇卻不教。他對那個人說:“你先去把書讀上百遍再說吧。讀上那麼多次之後,書中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來求學的人麵露難色抱怨說:“可是我沒有時間讀那麼多次書啊。”

董遇反問他說:“你利用‘三餘’的時間不就行了嗎?”

那個人又問“三餘”指的是什麼,董遇回答說:  “三餘指的是三種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

那人聽了恍然大悟,原來求學之道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弟子規》裏麵也強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作用,認為古今以來孩子大都貪玩,最重要的是要能在父母的合理監督下認真求學不鬆懈。因為世上本沒有天生的聖人,而是一點一滴的堅持和改變造就了人們的生命軌跡。

《弟子規》引述了我國古代婦女學古籍《列女傳》中記載的孟母斷杼教子的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李毓秀強調母親教子的重要意義。

《弟子規》中的一句“冬則溫夏則凊”,指的是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古籍《二十四孝》中的首位孝子黃香的事跡。

黃香是家住  雲夢縣城北,他9歲時,母親不幸去世,家裏非常貧寒,他對母親十分懷念。安葬母親後,黃香在母親墳前蓋了個草廬。黃香白天幫父親勞作,夜晚在墓廬裏一邊守墓,一邊挑燈夜讀,這一守就是3年。

不僅如此,黃香對父親格外孝敬。夏日炎炎,他為父親搖扇驅蚊解暑,直到父親入睡,方才回墓廬學習;嚴寒冬日,黃香總是先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捂熱後,再請父親入睡,唯恐父親受涼。

《弟子規》中提到的《二十四孝》事跡不止這一個,“親所好力為具”講的是春秋時期郯國國君郯子以鹿乳奉親的事情.

郯子是春秋時期人,十分孝順。當時,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在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郯子的裝扮,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被誤殺的危險。

從此,郯子的賢名不脛而走。人們慕名而來,紛紛拜郯子為師,學知識,學做人。有的人為了求學的方便,幹脆就在這裏住了下來。就連孔子也曾經來此住過一段時間,接受郯子的教誨。

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鄉由鄉村變成了城鎮,又由城鎮變成了邦國,就稱作郯國。當地的人們都一致推舉郯子做了郯國的第一任國君。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講的是則是晉代人王祥為繼母臥冰求鯉的典故。

晉代的王祥在幼年時就失去了母親。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朱氏不喜歡王祥。經常在父親麵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連父親也不喜歡他了。雖然失去了父母的寵愛,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

有一年冬天,繼母病了,想吃新鮮的鯉魚。當時天寒冰凍,河麵都結冰了,一般漁民都已經不出去捕魚了。王祥為了捉到活魚,竟然脫掉衣服臥在冰上,希望能用體溫化開河麵的冰以後再捕魚。

這時,冰忽然自行融解裂開一條縫,從裏麵躍出兩隻鯉魚,於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動了繼母,以後繼母對他也就格外關心起來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諧起來。

《弟子規》中說的“親有過諫使更,親憎我孝方賢”,指的也是《二十四孝》中的內容,是“蘆衣順母”這個典故。

周代時候有個孝子叫閔損,字子騫。閔損是孔子的學生。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後母很厭惡閔損,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給閔損穿的衣裳卻是隻裝著蘆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親叫閔子騫推車子出外。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以為兒子太粗心很生氣,就手拿鞭子拍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蘆花,父親才知道閔子騫是穿著蘆花的衣服。

回家後,父親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閔子騫的父親十分驚訝,終於明白是妻子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後母。

這時,閔子騫跪下來衰求父親,說:“母親在家,隻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裏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

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後母,也使後母知道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

七十二賢人之一的閔子騫的孝行是發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對他是疼愛或是憎惡,他始終都是用心盡孝的,安頓了一家人的心,讓一家人世間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學時,還特別稱讚閔子騫說:“你真是難能可貴的孝子啊!”

《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本是童蒙養正寶典,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裏麵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

《弟子規》的總敘中  有7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6項屬於德育修養,後1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弟子規》彙集了我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首先教育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  學好《弟子規》,對於“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經常廣泛運用,逐步孕育出重德、崇德、立德、尚德、明德、修德,厚德品行。

《弟子規》對後世影響頗大,可以使後人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麵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

[旁注]

順治 (1638年~1661年),愛新覺羅·福臨,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是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清世祖。在位期間,整頓吏治、網羅人才等,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麵。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

科舉 我國古代為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隋唐到清代時期,朝廷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製度,能使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

賈存仁 字木齋,清乾隆朝辛卯科副榜。工書法,精韻學。對《訓蒙文》從形式到內容都進行了修改和訂正,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對《弟子規》的傳播和發揚光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人應視賈存仁先生為《弟子規》作者之一。

三國 我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曆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及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造成了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280年,西晉滅亡東吳,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代。

《魏略·董遇傳》 魏郎中魚豢編,共50卷,是我國三國時代中記載魏國的史書。一般認為《典略》也是此書中的一部分所構成的,《三國誌注》多引用《魏略》的內容來注釋。有的學者認為《典略》及《魏略》為同一書,有則認為是兩種書。

魏國 指三國時期的魏政權,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於220年建立。東漢末年,曹操控製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去世後,曹操之子曹丕在許昌稱帝,遷都洛陽,曹魏始建。265年,司馬炎改其國號為晉。

《老子》 又稱《道德經》、《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是我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是我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