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教化——兒童蒙學3(3 / 3)

《春秋左氏傳》 即《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但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起自公元前722年,迄於公元前453年。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列女傳》 是一部介紹我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列女”就是“諸女”的意思。列女傳有一百多個故事,主要在表彰美善,歌頌古代婦女高尚品德、聰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內容,對後世影響很大。

孟子 (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雄辯家。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子思 (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郯子 己姓,子爵,春秋時期郯國國君。在當時,東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戰侵吞,天下動亂。郯國雖是區區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

晉代 我國曆史上9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字 這裏指家族輩分。古代時,國人都有姓、名、字、號。其中,姓代表家族,名是個人的代號,字代表在自己家族中的地位,號則是同輩之間的稱呼或表明自己的一種誌向。

七十二賢人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

[閱讀鏈接]

《弟子規》裏有一句:“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意思是說帽子要帶好;紐扣要係好;襪子和鞋也要穿好。

孔子的學生子路是個很講究儀表的人。一年,衛國發生了內亂,正在國外的子路聽說後,急忙往回趕。進城之後,子路竭力幫助國君平叛,但還是因為寡不敵眾,被敵人的武士擊中,帽子上的纓帶也被割斷了。子路知道自己難逃一死,立即停止搏鬥,說“君子雖死,但不能讓帽子脫落而失禮。”於是他從容得係好了帽子便死了。

言淺義深的《小兒語》

那是在清代嘉靖時期,這一天,文學家呂得勝正在和自己的兒子呂坤一同誦讀經書。作為一個聲名遠播的大賢,呂得勝教導起自己的兒子還是很輕鬆的。

呂坤自小就跟著父親學習先賢思想,再加上天資聰穎,因此學得也很順利。隻是小小的呂坤發現,自己竟沒有可以和他交流的玩伴,同年紀的同伴們玩的唱的背的都是一些十分世俗的東西,和他平日深種在腦海裏的儒家道義一點兒邊也不沾。

這種擔憂在呂坤成年後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為人父後變得更重了。作為一個望子成龍的父親,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會問問題的時候,就能接受正確的教育。平日裏能熟讀《公羊傳》、《穀梁傳》就好,不理解也沒關係,但是像《爾雅》那種古籍,默念幾遍就能爛熟於心了。

當時流傳的兒歌,如“盤卻盤”、“東屋點燈西屋亮”之類,呂坤認為這些兒歌對兒童固然無害,但對品德修養以及後來的發展也沒有什麼好處。如此下去,孩子學東西怎麼能快呢?如果整天念著這種沒有一丁點兒思想含量的熟語作樂,怕是也理解不了多少仁義之道。

想到這,呂坤坐不住了。他找到父親,把自己的擔憂對他說了一遍。呂得勝很支持兒子的想法,決定父子二人齊心協力編寫新的兒歌,用來代替舊的兒歌。於是他們編寫新的兒歌,用來代替舊的兒歌。《小兒語》就這樣問世了。

《小兒語》的語言淺近,人人明白。用四言、六言、雜言的語言形式,宣傳一些做人的道理,以及每個人應該具有的良好品德。此書問世以來,很受歡迎,比較普遍地流行於民間,所以影響很大。

《小兒語》的最大意義在於,能用十分俏皮輕鬆的語言讓孩子們引起興趣,因此比生澀的古籍更願意背誦。再加上其中的道理十分淺顯,即使是不能熟讀經書的父母也能看得懂,可以為孩子解惑。

最可貴的是,《小兒語》雖然是一本教化類書籍,但其中的很多語句,成年人也可以引以為戒。《小兒語》從不以聖人之德之類的高姿態教導人,而是用一種老友間互相調侃的口氣講出道理。

比如,《小兒語》中有一句:

手下奴仆,從容調理。他若有才,不服侍你。一不積財,二不結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不要和手下的奴仆或者是不入流的人一般見識。他們要是道德高尚才高八鬥的人,也不會跑你這當奴婢了。財產適量就好,也不要與人結怨。這樣一來,睡得也安心,身後事也好安排。

在一個人的成長時期裏,童年的經曆和所見所聞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人模仿能力都很強,思想辨別力卻很差。孩子們則會從身邊的一切,包括父母、鄰居、玩伴身上注意到某些特質,然後不加分辨地模仿,慢慢形成了習慣。

但是人無完人,孩子們總會無意中樹立或者學習到一些缺點。在那個年紀,與他們大談孔孟之道是不實際的,尚未入世的他們也不會明白功名利祿以及淡泊明誌的區別。

《小兒語》的偉大之處還在於,它不需多麼沉重的大道理,就能使人安然地接受其中所說,輕鬆的語言風格裏帶著一種孩子間鬥氣爭辯的慧黠。雖然語言平實,但其中講的句句都不離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主旨。

比如《小兒語》的六言絕句詩裏有一句:

兒小任情嬌慣,大來負了親心,

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

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

人若不遭天禍,舍施能費幾文?

《小兒語》是以鮮活隨意的語言形式,講述了諸多做人的道理,用來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品德。它濃縮了大量文史知識和道德理論,內容豐富,淺顯易懂,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經典而傳承至今。

學術,並不是越晦澀難懂,越故作高深就越是有價值。真正的好學術著作,就該像《小兒經》這樣,用平和的語言將大道理深入淺出地講出來,使人們都能心領神會。不能被發揚傳播的學說就是沒價值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小兒經》要比《春秋》、《論語》等著作,更有效地弘揚了儒家思想,完成了孔子禮教於天下的夙願。

[旁注]

《公羊傳》 也叫《春秋公羊傳》,是儒家經典之一,專門解釋《春秋》的典籍,其起訖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穀梁傳》 《穀梁春秋》、《春秋穀梁傳》的簡稱。《春秋穀梁傳》為儒家經典之一。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說《春秋》的“三傳”之一。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穀梁俶,穀梁赤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說雖然早已有了,但其成書時間是在西漢。

《爾雅》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係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裏專指“雅言”《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六言絕句 絕句的一種,屬近體詩的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根據每句字數,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當前所言近體詩一般很少涉及四、六言。和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

[閱讀鏈接]

呂坤和他的父親呂得勝為了使兒童誦習有教育意義的兒歌,寫了《小兒語》。在此之後,呂坤覺得義猶未盡,還有話可說,便寫了《續小兒語》。此書形式與《小兒語》相同,仍分四言、六言、雜言3個部分。不過內容比《小兒語》更成人化了。

《續小兒語》宣傳中庸之道,主張做一切事情都不要過分。所敘述的也完全不是兒童之事,而是大人的處世經驗和處世哲學。此書把這些經驗和哲學灌輸於兒童,目的是使他們從小就遵循這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