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愛恨之事也是常有的,有句古話叫“身中福中不知福”,往往被愛包圍著的人卻不自知,而一點不如意便會反目成仇的例子卻很多,愛與恨的反反複複交織在人生的全過程。
有一樂境界,就有一不樂的相對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
意思是說,有一個快樂的境界,就有一個不快樂的事物相對應;有一個美好的光景,就有一個不好的風光來抵消。
由此可見,有樂必有苦,有好必有壞,隻有平平常常安分守己才是快樂的根本。
洪應明退而隱世,對名聲和那些打著隱歸山林旗號以博名氣的人很是不屑。但他並不是全部否定這種做法,他認為如果時機合適,隱者能夠,也應該再度出山,涉足官場:
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技。
意思是說,名利思想沒有徹底拔除的人,即使他能輕視富貴榮華而甘願過清苦的生活,最後仍然無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誘惑;一個受外力影響而不能在內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澤能廣被四海以至遺留萬世,其結果仍然算是一種多餘的伎倆。
爭名奇利之累人所共知,而名利之誘惑確也太大。一個人不鏟除名利觀念,隨時都會有追逐名利的念頭產生,不論他如何標榜清高聲稱退隱林泉,都不過是以退為進的托詞。
唐代的進士盧藏用本來功名心很強,可是他很造作,隱居京師附近的終南山 ,以清高之名而獲得朝廷征用。這時,他竟毫不隱諱地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佳趣!”
其實一個人選擇隱世還是出世,都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看他的修養,是正氣居多還是私心雜念滿身,要看他的行為是不是利國利民,才是判斷他是否聖賢的要點。
經過刻苦修行的洪應明也不再追求一蹴而就的做事風格,明白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的道理: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繰出。
青天白日一般光明磊落的人格和節操,是在暗室漏屋的艱苦環境中磨煉出來的;凡是一種足可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策略,是從小心謹慎的做事中磨煉出來的。
俗話說“滴水穿石”,英雄大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經一夜寒徹骨,哪有臘梅撲鼻香,成大功立大業,都得經過艱苦惡劣環境中的奮鬥。
一個有遠大誌向的人僅僅接受磨難是不夠的,因為受磨難和受得了磨難的人很多,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他們的事業絕對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完成的,都是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樣戰戰兢兢的謹慎態度,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
因此,成大事者都能在胸懷上博大寬厚,光明磊落;細節上點滴積累,大事上眼光長遠;加上堅強的意誌,完善的人格,就可以為自己事業的成功就奠定下厚實 的基石。
人生原是一傀儡,隻要根蒂在手一線不亂,鄭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場中矣!
人生本來就像一場木偶戲,隻要你能把控製木偶活動的線掌握好,那你的一生就會進退自如,絲毫不受他人或外物的操縱。如果是能做到這些的人,就可以超然置身於塵世之外了。
做事要注意發現規律,就具體事而言應發現其竅門,得竅則一通百通,就像看病對症下藥一樣。做人要善於發現優勢、特長,看清本質,就可以使自己遇事進退自如,不受他人控製。人貴自知,處世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以做到卷舒自在。
一向尊崇孔孟之道的洪應明勸導人們在處世的同時保有自己的本心,不去犯道德低下的錯誤:
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一個剛踏入社會的人閱曆很淺,所以沾染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機會也較少;一個飽經世事的人,經曆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隨著加深。所以君子與其處事圓滑,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 一些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他還說: 心中假如沒有憂慮和雜念,又何必要下內省觀察工夫呢?佛教所說的“反觀內省”,實際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礙;天地萬物本來一體,又何必等待人來劃一平等呢?莊子所說的“消除物我界限”,等於分割了本來屬於一體的物性。
“拿著笤帚不掃地,深怕掃起心上塵”,這句富於禪機的偈語,是說人心本來清淨,可用掃帚一掃,雖說目的是在掃除塵埃,反倒會把心中的塵土給掃起來。佛家的“觀人”,莊子的“齊吻”,原來都是為了說明心空物一之理。
六祖惠能慧能禪題就曾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塵不染,也就是像佛僧應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來喻人事是同樣的道理。假如一個人本性善良,就不應邯鄲學步,而應從其他方麵鍛煉自己,保持品性,加強修養。而一個涉世不深的人,有許多純真的品德,關鍵是保持下去,而不是為學習、為修養自己卻丟掉本質上好的東西而揀來世俗的惡習。
《菜根譚》采儒、佛、道三家之精髓,以心學、禪學為核心,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道;融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於一體;它似語錄,卻擁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它似隨筆,卻擁有隨筆所不及的整飭。
《菜根譚》是一部文辭優美、含義深邃的讀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煉人之意誌、催人奮發向上的文學作品。“咬得菜根者則百事可為”,《菜根譚》以眾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出世入世之法則及為人處世之道,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旁注]
明代 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曆經20世、16位皇帝,國祚276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明代前期綜合國力強盛,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等盛世,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
中庸思想 儒家的道德標準,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第一層意義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第二層意義指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第三層意義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韓信 (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我國西漢開國功臣,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平定魏國後,又用背水一戰打敗擊代、趙。之後,韓信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最後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唐代 我國古代社會中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在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並且設東都洛陽。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唐代共曆274年,20位皇帝。
進士 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的人,就叫做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唐代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莊子 (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即莊周,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也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係,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六祖慧能 俗姓盧氏,是我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慧能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憲宗追諡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慧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閱讀鏈接]
《菜根譚》書名又作《菜根談》,書名的由來曆來說法不一。有人以為典出“性定菜根香”,所謂“夫菜根,棄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也有人說《菜根譚》的意思來源是一句俗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菜根譚》作者洪應明的友人於孔兼在“題詞”中則稱:“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曆練中來,亦自栽培澆灌裏得,其顛顛風雲、備嚐險阻可想矣。”於孔兼的這個說法,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