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次六日是《日躔曆》、《恒星曆》、《月離曆》、《日月交食曆》、《五緯星曆》、《五星交會曆》。這6種書由易到難,前後呼應,研討天體運動的規律,介紹測算天體運動的方法。
基本五日包括“法原”、“法數”、“法算”、“法器”和“會通”,是整部曆書的五大綱目。法原是天文學的基本理論,包括球麵天文學原理。前述節次六日即屬於法原的範圍。法數是天文表。法算是三角學和幾何學等天文學計算中必需的數學知識。法器是天文儀器。會通是舊法和西法的度量單位換算表。
基本五日包容了有關天文曆算的全部重要知識。以後《崇禎曆書》的編寫工作,幾乎完全是按這個計劃進行的。可以說,沒有徐光啟的全力支撐,曆局工作順利進展將是不可想象的。
徐光啟生活的時代,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末世。他清白自守,淡於名利,把全部聰明才智傾注於科學研究事業,貫通中西方科學,對祖國科學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旁注]
秀才 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漢代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明清時期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的專稱。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稱童子試獲得取錄。
解元 明清時期科舉製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第一名叫狀元。
庶吉士 也稱“庶常”。是明清時期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目的是讓他們可以先在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各種官職。情況有如今天的研究生見習生。
李之藻 (1565年~1630年)。明代科學家,學識淵博,嫻於天文曆算、數學。“曉暢兵法,精於泰西之學”,與徐光啟齊名。要著作有《渾蓋通憲圖說》等,均收在自輯的《天學初函》52卷中。
《農政全書》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麵,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貫徹這一思想正是《農政全書》不同於其他大型農書的特色之所在。但重點在生產技術和知識,可以說是純技術性的農書
《崇禎曆書》 明代崇禎年間為改革曆法而編的一部叢書。從多方麵引進了歐洲的古典天文學知識。全書共46種,137 卷。1629年9月成立曆局開始編撰,至1634年11月完成。
[閱讀鏈接]
少年徐光啟身材矯健,活潑好動。一次,他爬上龍華寺的古塔捕鴿子,偶一失足,旁觀的人失聲驚叫,他卻若無其事,對著鴿子開玩笑:“你還能在塔頂飛來飛去,惹得我想了好幾天嗎?”
不同於一般頑皮兒童的是,少年徐光啟便懷有遠大的誌向。有一天,老師外出,同學們暢談自己的抱負。一個講長大後要做富翁;另一個講想當道士。
徐光啟說:“這些都不值得做。說到做人,應當立身行道,治國治民,崇正辟邪,不可枉活一世。”
徐霞客誌在遠遊探險
在明末清初科技發展過程中,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徐霞客,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了儒家自強不息真精神的巨大力量。他一生誌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他的探險精神深深地影響了後世。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別號,江蘇省江陰縣人。他從小就愛讀曆史、地理一類書籍和圖冊。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老師督促他讀儒家經書,他往往背著老師,把書放在經書下麵偷看,看到出神的時候,禁不住眉飛色舞。
徐霞客10多歲時父親去世了,他決心親自到名山大川去遊曆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親年紀老了,家裏沒人照顧,沒敢提這件事。
他的心事畢竟被母親覺察到了。當母親了解到他有這樣的願望,跟他說:“男兒誌在四方,哪能為了我留在家裏,做籬笆下的小雞、馬圈裏的小馬呢!”母親為他準備行裝,還給他縫製了一頂遠遊冠。有了母親的熱情支持,徐霞客遠遊的決心更堅定了。
徐霞客在他22歲那年,開始離家外出遊曆。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他先後遊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蕩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
每次遊曆回家,他跟親友談起各地的奇風異俗和遊曆中的驚險情景,別人都嚇得說不出話來,他母親卻聽得津津有味。
徐霞客的身體很好,了解他的人都稱他“身健似牛,輕捷如猿”。正因如此,每逢登山,即使沒有通向山頂的路徑,他也能毫不費力地攀緣上去;每逢渡河,即使不由津口,他也能從容不迫地泳渡到彼岸;每逢探跡洞穴,即使坎坷曲折,他也能像輕猿係掛高枝、長蛇貼附岩壁那樣深入洞內,查清各個洞的出口。他日行百裏以後,還能在夜間把當天觀察所得記錄下來。
在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過程中,他經曆了無數次艱辛。在最初遠遊的日子裏,他曾失足落水而差點喪了性命。登峭壁懸崖,苔滑、多險,多次陷於絕境。
徐霞客28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蕩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隻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
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麵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係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麵鬥深百丈,無法下去。
他隻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他把斷了的帶子接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
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
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
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
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3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
他在中嶽嵩山時,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在騰越經過一座高聳的山峰,發現懸崖上有一個岩洞,根本沒路可通。他冒著生命危險,像猿猴一樣爬上了懸崖,終於到達了洞口。
他遊瀟水發源處的三分石,嶺地峻峭,沒有落腳的地方,他便兩手攀緣叢竹,懸空前進,這樣攀行很長一段路,直至天黑時才到達一個較平坦的地段。由於無水,晚飯也做不成,隻有燒柴圍火休息。後來風雨交加,連火也熄滅了,通宵就這樣在曠野的風雨和黑暗中度過。
到了貴州、雲南的多雨地區,他常淋著雨跋涉在高山深穀之中,夜晚借宿,有時就睡在牲畜的旁邊。
在雲南騰衝時,為了采集懸崖上的一種藤本植物,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回到寓所,然後和挑夫一道,拿起斧子和繩索造了一架臨時梯子後前往,終於得到了這種未曾見過的植物。
他在湖南茶陵,聽說當地有個麻葉洞,洞裏有神龍或者精怪,沒有法術的人,都不敢進洞。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價雇個當地人當向導,進洞考察。
正要進洞的時候,向導問他是什麼人,當他知道徐霞客是個普通讀書人的時候,向導嚇得直往後退,說:“我以為您是什麼法師,才敢跟您一起進洞,原來是個讀書人,我才不冒這個險呢!”
徐霞客並不罷休,帶著他的仆人舉起火把進洞。村裏的百姓聽到有人進洞,都擁到洞口來看熱鬧。徐霞客在洞裏考察了很久,直至火把快用完才出來。
圍在洞口的百姓看他們安全出洞,都十分驚奇地說:“我們等了好久,以為你們一定給妖精吃了呢!”
徐霞客在遊曆考察過程中,曾經3次遭遇強盜,4次絕糧。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發生在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
這次出遊,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人也險些喪命。
在當時,有人勸徐霞客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道:
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
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
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遠遊四方的數十年中,他不避艱險,步行數萬裏,到過16個省、3個市。所到之處,對地貌、地形、物質、水文、氣候、植被都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他登山一定要登最高峰,下海一定要到海底,鑽洞一定要鑽到最深處,找水一定要找到源頭。
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麼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曆和觀察記錄下來。如對長江源頭的考察,糾正了“岷江導江”的說法。他北曆三秦,南及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江,終於弄清了長江的上遊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他曾考察過101個岩洞。如對七星岩的考察,做出了詳細的記錄,其記錄和今人對七星岩實測的結果完全一致。
有時跋涉百餘裏,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殘垣老樹之下,他也要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堅持寫遊曆日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
可惜的是,日記大部分已經散失,現存的《徐霞客遊記》,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這僅存的4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仍然向後人展現了他廣闊範圍的考察紀實,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地理風貌。
《徐霞客遊記》是徐霞客在人類科學史上的貢獻,是寶貴的文化財富。人們稱這本遊記是“世界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的一生大都是在遠遊中度過的,直至56歲,他積勞成疾,雙腳不能走路,才被用轎從雲南送回家鄉。
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他不辭勞苦,不顧生命安危地旅行、考察、采標本、寫日記呢?這力量來自於他內心對名山大川真實麵貌了解的渴望。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不停地研究放在病榻前的礦石標本。
徐霞客給後人留下的不僅僅是一部遊記,他為探索大自然奧秘而舍安逸、忘生死、求索攻堅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旁注]
遠遊冠 製如通天冠,有展筒橫於前而無山述。"山述",即在梁與展簡之間,高起如山形。有五時服備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采用五行之色。西漢時期為四時服,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漢代以後曆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廢止。
黃山 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明代徐霞客兩次登臨黃山,讚歎“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後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武夷山 地處福建省的西北部武夷山市,位於福建與江西的交界處。武夷山通常指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千米的小武夷山,稱“福建第一名山”,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其中,天遊峰有“天下第一險峰”之稱。
嵩山 位於河南省西部,屬伏牛山係,地處登封市西北麵,是五嶽的中嶽。嵩山又分為少室山和太室山兩部分,共72峰。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
瀟水 古名“深水”,又名“營水”,東晉時期改名“瀟水”。因其水流清綠幽深蘸得名。瀟水是湘江上遊最大的支流。發源於湖南省藍山縣紫良瑤族鄉野狗山麓,蜿蜒曲折,於永州市零陵區萍島注入湘江。永州因此得到“瀟湘”的雅稱。
麻葉洞 位於湖南省茶陵平水鄉水源村境內,麻葉洞也在雲陽山下,與秦人古洞是姊妹洞。按徐霞客“遊麻葉洞”一文記載,麻葉洞幽深曲折,隻是洞中狹窄之地較多,不太好進去,但其中的美麗勝景,則是他所遊覽過的洞中最吸引人的。
湘江 是湖南省最大河流,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湖南省永州市海拔近2000米的九嶷山腳藍山縣野狗山麓,上遊稱“瀟水”,零陵以北開始稱“湘江”,向東流經永州、衡陽、株洲、湘潭、長沙,至湘陰縣入洞庭湖後歸長江。
三秦 關中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秦國發源地。秦亡後項羽將陝西的關中和陝北一分為三,分別封給原秦代的三位降將,這就是“三秦”的由來。劉邦建漢王朝後,關中被分為3個郡: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現將陝西的陝南,陝北,關中並稱“三秦”。
五嶺 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故又稱“五嶺”。地處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區交界處。是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
[閱讀鏈接]
《徐霞客遊記》是徐霞客經數十年旅行後,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名著。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他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康熙推動西學東漸
明清兩代的“西學東漸”之風,不僅激勵了科學工作者上下求索,積極實踐,也讓康熙這樣的一代帝王熱衷於科研。在古代眾多的帝王中,康熙是一位認真學習過西方科學的皇帝。
康熙是清代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帝王,他能夠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不僅對當時西方科學在我國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另一個意義上講,也是少數民族融入中原漢文化的一個絕好例證。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麵證明了儒家自強不息精神的偉力。
1668年7月25日,山東莒縣、郯城間發生8.5級特大地震,聲若轟雷,河水橫溢,城垣民房倒塌一空。當時的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南懷仁預測到了這次地震,他抓住這次機會,將驗證結果報告給了當時尚未親政的少年皇帝康熙手上。
此時的康熙才15歲,接了這個案子以後,也不知道誰對誰錯。為了明斷是非,康熙特地下令南懷仁到午門廣場,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用自己的測算方法,測算正午時間日晷表上所顯示出日影的長度。結果南懷仁的計算準確無誤。
從這件事情上,康熙感受到了西洋科學的合理性,並毅然打破國籍的限製,任命南懷仁為欽天監監副,全權主管欽天監,把掌管天文曆法方麵的大權完全交給了這個知識豐富的外國人手裏。
天文數學的精確與神奇,激發了康熙的好奇心,促使他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有餘暇,就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力求把握其中的原理。
康熙早就對我國曆史、文學有相當的鑒賞能力,又喜歡美術,推崇程朱理學。在天文、曆史、數學方麵也有比較好的基礎。因此,當他接觸西方科學的時候,態度是積極的,而且自己也渴望學習這些知識。
康熙學習勤奮,對於政務也絲毫不懈怠,沒有一天誤了上朝。他並不隻認死理,總是把所學的知識付之於實踐,學習得很開心。例如,給他講固體的成分時,他就會拿起一個球,精確地稱出它的重量,測出它的直徑。然後,他又算出同樣材料,直徑不同的另一個球的重量,或者算出另一個比較大的或比較小的球的直徑該是多少。
有時候打算用幾何方法測量距離、山的高度、河流和池塘的寬度。他自己定位,調整各種形式的儀器,精確地計算。然後他再讓別人測量距離,當他看到他計算的結果和別人測量的數據相符合,他就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