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說:一筒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來,得不到就會死去,如果有人不顧你的尊嚴有辱人格地呼喚你給你吃,即使是行路餓極了的人也不會接受的;有人用腳踢你踹你再給你飯吃,你就是討飯的,這樣的食物你也會拒絕。
“義”是和人格尊嚴一樣的東西,或是比人格尊嚴更重要的東西。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大義。而對於執政者來說,義就是仁義治國。在治國方麵,執政者更應該重義輕利。
孟子為了推行仁義治國的主張,他奔波於各國,“以身任天下”的大義之誌,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寵不驚而辱不屈”、“生死當前而不變”的仁義情懷。
孟子曾經到中原大梁的魏國來推銷自己的仁政主張。魏惠王跪在案子後麵,兩鬢斑白,問孟子道:“老先生,你不遠千裏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當時的梁惠王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窮兵黷武的錯誤,沒有認識到國君的責任首要在於“敬天保民”、富民教民。孟子勇敢地、超前地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對於梁惠王的做法自然反感。
孟子大義在胸,是個敢於橫眉冷對的人。所以當即斥責魏惠王說:“你們天天嚷嚷著利,卻不談義!”
魏惠王見孟子不許講利,就發牢騷說:“即使講義,那麼我治理國,也算講義的。黃河以南發生饑荒,我就把災民移於黃河以東,這不是義嗎?當黃河以東發生饑荒,我也是如此。我調劑糧食,遷移災民等,鄰國的政治,還不如我呢!”
孟子說:“您這是五十步笑百步啊!您和您的鄰國都不怎麼樣?關鍵是你沒有仁政。隻有仁者,才能無敵於天下!”
魏惠王也來了精神,說:“請先生教誨。”
孟子給魏惠王提出3條建議:第一是“不違農時”;第二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裏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第三是“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砍伐林木,但不要亂砍濫伐”。
在這三條中,第一條是要求遵照和利用自然規律以發展生產,不在農忙時征兵打仗,也不搞長官意誌瞎指揮擾亂生產;第二第三條反對竭澤而漁、亂砍濫伐,是要求合理使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要走一條促進民豐國富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此外,孟子還提出了其他具體的辦法,比如:在5畝的宅基地旁邊種上桑,50歲的人就可以穿帛了。100畝的自耕地,也不要奪其時,全家幾口就不會餓死了。然後大家聚起來,講孝順的道理,仁義的理念等。
孟子的這些主張,不外乎安定人民、富裕人民、教育人民。然而,魏惠王並沒有采納孟子的建議,而他的兒子魏襄王也沒有這樣做。
孟子見魏襄王依然像他的父親一樣“不似人君”,就離開了魏國。孟子聽說齊國有一個“稷下學宮”,是個讀書人聚集的地方,於是就前往齊國。
此時齊宣王繼位不久,增修了父親齊威王留下的臨淄稷門外的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慎到等76人,都被齊宣王安排在這裏講學。這裏聚集的名聞天下的學者,達數百千人之多。
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孟子對他說:“當國君的關鍵是做仁義道德的表率作用,引導全國人民提高仁義道德水準,全國人都仁義了,國家就大治了。這就是王道。”
齊宣王忐忑不安地問:“像我這樣的人,能修煉仁義,保民而王嗎?”
孟子說:“仁政實行起來,就像撿起一根羽毛,折斷一根樹枝那麼容易,您當然可以。上次,我看見您祭祀的時候熱愛動物,不忍看見老牛哆嗦,這是仁心發現啊,這就是君子啊,君子遠庖廚嘛!”
孟子和齊宣王談論了如何施行仁政、不貪戀財物女色、官員管理,以及如何看待當時各諸侯間的戰爭等問題,齊宣王受益匪淺。於是,齊宣王授予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請教。
孟子一出門就有好幾百人跟著。孟子受到齊宣王前所未有的禮遇。
齊宣王向孟子學起了仁政,並且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首先對自己的親戚行仁義,把自己的老弟、大貴族田嬰封為相邦。還組建了龐大的王家樂隊,以禮樂推廣孟子的仁政。
孟子還曾奔波於滕國、魯國等諸侯國,與各國的國君或重臣討論以仁治國,如何重“義”的問題,竭力倡導“先義而後利”,培養“配義與道”浩然正氣。
孟子的“舍生取義”道德觀念,是鼓舞誌士仁人為民族大業義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它在幾千年漫長的曆史中,成為了中華民族崇曆經磨難而能巍然屹立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旁注]
子思 (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後人尊他為“述聖”。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魏惠王 (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魏國第三代國君。在孟子見魏惠王前後,魏惠王曾用惠施為相,進行改革。他時曆史上第一個在開封定都的國君,對開封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曆史貢獻。
齊宣王 (公元前350年~公元前301年),戰國時期齊國國君。他著意文化事業的發展,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到齊國稷下學宮,使稷下學宮進入鼎盛。他用淳於髡、田駢、荀子、孟子等人。曾多次問政於孟子。
雪宮 戰國時期齊國的離宮名,宮中有苑囿、台池、禽獸等。故址在現在的山東省淄博東北。臨淄區雪宮中學,便是以起過離宮命名。當年,齊宣王曾經在這裏接見孟子,孟子與齊宣王討論如何仁義治國。孟子在齊國受到禮遇,被齊宣王授予客卿的高位,多次向孟子問政。
[閱讀鏈接]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認為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就帶著孟子搬到了別處。經過3次搬遷,最後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的媽媽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住的地方。
後來,人們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和事,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墨子堅持苦行為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義利之爭是一個時代命題,也是先秦時期諸子普遍關注的話題。除了孔子、孟子對“義”和“利”的闡釋和親身實踐外,墨子繼他們之後創立了墨家學派,這一學派對“義”和“利”也有自己的認識。
墨子,戰國前期小邾國人。小邾國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滕州。他好學深思,苦讀博覽,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
墨子經過長時間艱苦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義”、“利”觀,即“以德為先”,“身體力行”,實現“兼相愛、交相利”,國泰民安的理想社會。
要實現這一崇高理想,教育就肩負著了重大的使命。墨子認為,教育是一種“為義”的活動。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使人認識義的重要性。當人們意識行義不但能使自我受益,也可以給整個社會帶來公義,那麼人們也就會樂於從事行義的活動了。
有一次,有一個遊曆到墨子門下的人,身體很好,思慮敏捷,墨子想讓他跟隨自己學習。墨子對他說:“姑且學學吧,我將讓你當官。”
用好言好意勉勵他後,他答應學習。這個人學滿一年,就向墨子求官職。墨子說:“我其實不能讓你當官。”
這個人問:“當初你說讓我當官的呀?”
墨子說:“你聽說過一個魯國的傳說嗎?魯國有兄弟五人之家,他們的父親死了,那個長子嗜好喝酒而不肯出資安葬父親。他的4個弟弟說:‘你出資替我們安葬父親,我們會為你買酒的。’用好話勸勉之後長子安葬了父親。葬後長子就向他4個弟弟要酒。4個弟弟說:‘我們不能給你酒。你安葬你的父親,和我們安葬我們的父親是一樣的,你安葬的哪裏僅僅是我們的父親?你不安葬那麼人家將會嘲笑你,因此我們勸勉你安葬。’”
墨子最後和這個人說:“現在你要行道義,我也要行道義,哪裏隻有我一個人講道義的?你不學習,那麼人家將會嘲笑你,所以我當初隻是為了勸勉你學習。”
墨子不僅注重“義”、“利”觀教育,把勸學當做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還把行義看得重於一切,“萬事莫貴於義”。
墨子本人曾經止楚攻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吳之地方五百裏以封墨子,但墨子都沒有接受。此“義”舉被傳為美談。
墨子對弟子更是要求用“義”來處理人們的各種利益關係和社會關係,要求其在生死、貧富、親疏麵前,必須以“義”為原則做出選擇,即謂:“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
墨子曾經使人到衛國做官,去做官的人到衛國後卻很快回來了。墨子問他為什麼回來,那人回答說:“衛國與我說話不合。說給我1000盆的俸祿,卻實際給了我500盆,所以我離開了衛國。”
墨子又問:“給你的俸祿超過1000盆,你還離開嗎?”
那人答道:“不離開。”
墨子說:“既然這樣,那麼你不是因為衛國說話與你不合,而是因為俸祿少。”
墨子接著說:“世俗的君子,看待行義之人還不如一個背粟的人。現在這裏有一個人背著粟,在路邊休息,想站起來卻起不來。君子見了,不管他是少、長、貴、賤,一定幫助他站起來。為什麼呢?說這是義。現在行義的君子,承受先王的學說來告訴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喜歡不實行行義之士的言論也罷,卻又加以非議、詆毀。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義之士,還不如一個背粟的人了。”
後來,墨子又派弟子高石子到衛國從政。衛君給予高石子優厚的俸祿,安排在卿的官位上。高石子3次朝見衛君,每次都詳述墨子的治國方略,衛君隻是點頭稱好,卻不采納實行。
因此,高石子辭官回去,向墨子彙報說:“以前先生講過,天下無道,仁義之士不該處在厚祿之位。現在衛君因老師您的緣故給我很高的待遇,我不願在那裏貪圖俸祿和官位。”
墨子聽了很高興,就對得意的大弟子禽滑厘說:“背義而向往俸祿的人很多,拒絕俸祿而向往義的人很少。高石子就是為義背祿之人。”
從墨子對高石子離衛的舉動大加讚賞並悉心勸慰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看出墨子“義勝於利”的價值觀和“從道不從君”的思想。
墨子除聚徒講學、組織團體之外,還周遊列國。有一次,他的弟子問他:“先生見到各國之君說什麼呢?”
墨子答道:“每到一國,必須選擇那些急需的事先講。國家混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窮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喜好聲樂沉迷於酒色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搶奪侵淩則語之兼愛非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