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義舉——首義精神1(3 / 3)

墨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四處奔走,“上說諸侯,下教民眾”,席不暇暖,摩頂放踵,東北遊齊國,西遊衛國和鄭國,南遊宋國、蔡國、楚國和越國。

有一次,墨子從魯國到齊國,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對墨子說:“現在天下沒有人行義,你何必獨自苦行為義,不如就此停止。”

墨子說:“現在這裏有一人,他有10個兒子,但隻有一個兒子耕種,其他9個都閑著,耕種的這一個不能不更加緊張啊!為什麼呢?因為吃飯的人多而耕種的人少。現在天下沒有人行義,你應該勉勵我行義,為什麼還製止我呢?”

墨子曾經多次對弟子講解義與利的關係。他說:“義,利也,萬事莫貴於義。”為義就是要“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作為衡量價值高低的標準。要“兼相愛,交相利”,做到“兼而愛之,從而利之”。也就是說,為百姓、國家做好事,就是“義”,百姓、國家得到了好處,就是“利”。

墨子用利來規定義的內涵,把仁、義和愛的道德觀念同利益、功利直接聯係起來,表現了義利統一和重視功利的思想。

墨家弟子為“義”卻可舍去一切。《墨子·大取》記載:

砍斷指頭和砍斷手腕,如果兩者利於天下相同,那就無所選擇了。生和死,如果兩者利於天下相同,那也就無所選擇了。

墨家的貴義精神,既有平治天下的懷抱,也有大俠的義行,更有見義勇為、舍己為人的勇於犧牲精神。這種精神融於墨家學派的深層結構之中,並在其中薪火相傳,代興不輟,對中華民族優良品格的形成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旁注]

書社 古代的一種製度,就是由25家人組成一個社,叫“立社”,把社裏的人名都登錄入冊,謂之“書社”。也可以指按照登記入冊的人口和土地。有點像我們現在的街道或者是街道下邊的一個小組一樣。

楚惠王 (?~公元前432年),春秋晚期、戰國初期的楚國國君。楚惠王即位後,接受郢亡的沉痛教訓,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得以迅速複蘇,使楚國重又步上爭霸行列。

高石子 春秋戰國時期人,身份為墨家“墨辯”。是墨子的學生,深受墨子欣賞,曾推薦去衛國做官,官至卿。後因衛君不用獻言,放棄俸祿回到齊國跟隨墨子。高石子品行純潔高尚,堅持正義,不為功名利祿所動的崇高的氣節,被墨子讚為“為義背祿之人”。

禽滑厘 春秋時期魏國人,是墨子的首席弟子。禽滑釐曾是儒門弟子,學於子夏,自轉投墨子後,便一直潛心墨學。

[閱讀鏈接]

墨子小時候,常隨父母在村旁的一片窪地裏耕耘,但卻很少收獲果實。有一天,父親對他說:“我是一名農夫,我也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土地留有空白!”

後來,墨子長大了,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終日奔波碌碌。他常常想起了父親那句話:“即使沒有收成,也不能看著自己的土地留有空白。”於是他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事來做。墨子最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收獲了曾經擁有的那種快樂。不留有空白,不留有遺憾,就能收獲人生的快樂。

韓非堅持國家大義

韓非是先秦諸子中頗具影響的法家學派代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為了堅持國家大義,寧可放棄道德肉體的價值。他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明了這一點。

韓非是“戰國七雄”韓國國君之子,戰國末期韓國人。即現在的河南省新鄭市。

公元前280年,韓非出生在一個王室家族,但不幸的是,這個家族管理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韓國。

在當時,聲名遠播的學術大師荀子正在楚國的蘭陵開班講學,四方學子慕名而去,韓非也加入到了求學者的行列。在求學期間,韓非結識了李斯。韓非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歎不如。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荀學”的創始人,他的思想體係非常全麵。若幹年後,韓非學成,告別恩師踏上了回國的道路。

韓非以國家大義為重,目睹戰國後期的韓國積貧積弱的現狀,非常痛心。因此,他在回國以後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製、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

然而,韓非的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他隻好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此時韓非的思想已經臻於澄明。

韓非的書傳到秦國,秦王嬴政讀了其中的《五蠹》、《孤憤》之後被深深吸引,總是為他的形象魂牽夢繞。秦王曾經說:“我若能會見這位作者,和他交流談論,便足慰平生了!”

戰國後期的兼並戰爭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強者走向更強,弱者表現出不同形態的衰弱。

公元前234年,秦王派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來到韓國的邊境。但不是要韓國的土地和城池,而是要求把韓非獻出來即可。

大軍壓境,韓國的君臣一籌莫展,最後想到了割地。當聽說秦國隻要韓非,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就馬上把韓非找出來送給了秦國。

韓非知道自己被韓國作弄,但他仍然心念祖國大義。為了韓國的利益,他一到秦國,就給秦王寫了一封書信,這就是被後人稱為《存韓》的這篇文章。

韓非在信中將韓國描繪成秦國的標準仆從國,出則為遮蔽,入則為枕席,為了秦國的利益竟幹一些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韓非竭盡全力使秦王相信秦國的最大敵人是趙國。說了這些後,韓非得出的結論是:秦國留著韓國有百利而無一害,不如領著韓國一起對付趙國,待擊敗趙國之後,天下自然就是秦國的天下。

就在秦國所有大臣對韓非的結論表現出沉默的時候,李斯做出了反應,他認為這是韓非的“障眼法”。

李斯認為,韓非開篇就先入為主地認定韓國一直是秦國忠貞不二的仆從國,然後用大量篇幅以此為前提推導出保存韓國對秦國的好處,這是站在了韓國立場上說話。因此,他也給秦王上了一封書信。

在信中,李斯認為韓國並不是秦國忠貞不二的仆從國,而是秦國的心腹之患。韓國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將秦國的禍水引向其他國家,韓國偶爾追隨秦國,也是為了避免災難,貪圖好處。最後,李斯得出了與韓非截然相反的結論:存韓誤國,擒韓必然。

李斯深知韓非在語言、邏輯、概念方麵的行家,對這個結論,韓非馬上就能再寫一封書信進行再反擊,如果這樣沒完沒了地辯論下去,最後必然會成為文字上的繞圈,事情的真相反倒被掩埋。

實施具體行動是李斯的長處。李斯又向秦王提議用事實來證明韓非所言的虛假。

李斯私下對秦王說道:“韓非是韓國王室貴族。現在秦國吞並諸侯已成定局,韓非的血統決定了他終究不會為秦國出力,這是人之常情。以韓非的學識和才幹,如果不能為大王所用,久留於秦國而又平安返回,不知道有多少秦國情報會隨之而去,必將成為秦國的遺患。韓非來秦有日,無功於秦卻數次以文亂法,大王不如依法誅之。”

秦王表示讚同,於是韓非被關進了秦國的死囚牢裏。韓非為了國家大義,最終在囚牢中飲毒酒而死。

韓非的思想盡在《韓非子》一書中。此書共有文章55篇,10餘萬字。裏麵的文章,風格嚴峻峭刻,幹脆犀利,裏麵保存了豐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

《韓非子》一書呈現出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功利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製,目的是為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在義利方麵,韓非認為無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還是君臣、民眾之間的關係,都受自為自利之心的支配。因此,他主張完全以法代替道德,甚至還將仁義之學視為危害國家甚至導致國家破亡的害人思想。

作為法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韓非的義利觀對我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漢時期以後,法家的影響逐漸式微,但法家並未因儒、道傳和墨、法廢而泯滅,相反仍是封建管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麵,儒法互用構成了古代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旁注]

戰國七雄 指曆史上東周的戰國時期7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至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7個諸侯國分別為齊、楚、秦、燕、趙、魏和韓,這7個國家被史學家稱作“戰國七雄”。

荀子 (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李斯 (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秦代丞相,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製訂了秦代的法律和完善了秦代的製度。其政治主張的實施對我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2000多年政治製度的基本格局。

秦王嬴政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政治人物,建造了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仆從國 在內政事務上享有不同程度的獨立,而在對外事務方麵則受另一國的支配,而且很可能是全部服從於管轄國家。一個國家加入天朝體係,意味著他被這個大家庭接納成為家庭成員,可以名正言順的和大家展開交往,貿易。

障眼法 就是指遮蔽或轉移別人視線的手法。通過轉移他人的“視線”,讓本該發生的事情確定的結果,變得撲朔迷離,不過要看“被騙人”的水平。本義是指魔術上的一種技巧。但是,“障眼法”一詞如果用的地方不一樣,定義也就不同了。

諸子散文 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在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4家。

[閱讀鏈接]

韓非所著的《孤憤》、《五蠹》《說難》、《說林》、《從內儲》五書,有10萬餘言,字裏行間,無不感歎世事之難,人生之難,閱盡天下,萬千感懷。

韓非在著書之餘,時常登臨孤憤台,位臨棠溪岸邊。孤憤台原是一處高地,鬆柏銀杏蒼蒼。韓非之後,孤憤台漸漸之低小,鄉民們平素叫“孤墳攤兒”。有記載說,韓非在秦國去世後,屍體被運回韓國,葬在故土,即孤墳攤處,另說葬在九女山古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