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思潮——兩漢儒學(2 / 3)

結果奏章還沒上,正巧朝廷大臣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見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給了漢武帝。

漢武帝看後大怒,決定將董仲舒斬首。後憐其才,又下詔赦免。從此,董仲舒不敢再說災異之事,而是又從事起教學活動,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孫弘又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瑞的國相。劉瑞也是漢武帝的哥哥,他比劉非更凶殘、蠻橫,過去不少做過他國相的人都被殺掉,或毒死。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劉瑞對他還比較尊重。

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唯恐時間長了遭到不測,任職四年後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這次辭職也就結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董仲舒暮年清心寡欲,隻是埋頭讀書、著作,雖然辭去了官職,但朝廷有大事,還常派人到他家向他請教,後來,張湯把詢問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為《春秋決獄》一書。

董仲舒雖然養病在家,但仍十分關心朝政大事,他還常常就重大時政發表看法,上疏獻計獻策。當時關中農民不好種麥,他建議多種冬小麥,以避饑荒。還針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現象,建議限民占田,抑製土地兼並。

在臨終之前,董仲舒還寫奏章給漢武帝,堅決反對鹽鐵官營的政策。

董仲舒總結了自己50餘年治學的心得體會,加上對《春秋公羊》等的研究,寫成了17卷82篇《春秋繁露》。

其中,說《春秋》的共有16篇,講天道陰陽五行的三十二篇,其餘為郊祀及其他內容。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著作,它發揮“大一統”之旨,闡述了以陰陽、五行為骨架,以天人感應說為核心的哲學——神學理論,宣揚“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的赤、黑、白三統循環的曆史觀,為漢代中央集權製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董仲舒把“四權”和“三綱五常”在書中做了歸納,在《基義》中用天地、陰陽之道論證了三綱,他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上天的意誌。

他的“三綱五常”論是維護封建宗法製度的核心,也是原生儒學的核心,因此,董仲舒一直被宋元明清許多朝代帝王所尊崇。

董仲舒從儒家思想出發,在書中表達了“仁義”的改良主張。在《仁義法》篇中,他解釋“仁義”為“愛人”、“克己”。在《製度》篇中,他還指出土地兼並是社會等級破壞、農民貧困作亂的原因,還主張廢除奴婢製。

儒學從產生之日起,它的內涵就時刻發生著變化。創始人孔子首創“仁學”,把人提到了哲學的高度進行論述。孟子把孔子的“仁學”發展成為“仁政”學說,使儒家學說同齊家治國結合起來。

董仲舒則把儒學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把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發展成為宇宙構成論體係,使儒家向往的“人與天地參”的世界觀得到了具體落實。

董仲舒宇宙構成論體係的建立,是儒學神學化的重要標誌。儒學經過董仲舒的改造,開始演變成為一個兼綜陰陽刑名之學的理論體係。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逝,葬於長安西郊,據說有一次漢武帝經過他的墓地,為了表彰其對漢王朝的貢獻,特下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為“下馬陵”。

在曆史上,董仲舒創造的新儒學體係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成為以後眾多封建王朝理國治民的宗法性思想,同時也為下一時期魏晉玄學和宋明心性論做了理論上的充足準備。

【旁注】

經學 原是泛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但在漢代獨尊儒術後為特指研究儒家的經典,是一種解釋其字麵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我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僅《四庫全書》經部就收錄了經學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萬零四百二十七卷。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五經 指儒家的五聖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五經通常和四書合為一起說,是儒家經典著作的代表,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管仲 姬姓,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管仲少時喪父,生活貧苦,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有“春秋第一相”之譽。

主父偃 漢武帝時大臣。漢武帝為了加強皇帝的專製權力,在宮中設立內朝,主父偃在內朝備武帝顧問。他認為應該加強中央政令的推行,因此向武帝建議,令諸侯不得私自分封子弟為侯,這樣王國自析,諸侯王的權力也隨之削弱。

上疏 在朝官員專門上奏皇帝的一種文書形式。上書言事是儒臣規諫君主、實施倫理製衡的重要方式。臣民上書可以分為“上書”、“上疏’和‘上封事”等三類。“上書”是臣民向皇帝進言所采用的最常見的形式。上封事則是向皇帝進諫的帶有機密性文書。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西漢的第7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玄學 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現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玄學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

心性論 又稱為心性之學,儒家關於心性的理論或學說。我國古代哲學雖然是圍繞天人之際展開的,但是天人之際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心性問題。所以心性問題一直是我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的一項基本理論。對於心性的不同理解和說明,是儒學內部派別分歧的重要表現,甚至可以說是儒學內部派別劃分的主要標誌。

【閱讀鏈接】

董仲舒少年時酷愛學習,讀起書來常常忘記吃飯和睡覺。他的父親董太公決定在宅後修築一個花園,讓孩子能有機會到花園散散心休息一下。

第一年,花園動工,園裏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蜂飛蝶舞。姐姐多次邀請董仲舒到園中玩。可他手捧竹簡,隻是搖頭,繼續學孔子的《春秋》。第二年,小花園建起了假山。鄰居、親戚的孩子紛紛爬到假山上玩。小夥伴們叫他,他動也不動低著頭,在竹簡上刻寫詩文。第三年,後花園建成了。親戚朋友攜兒帶女前來觀看。父母叫董仲舒去玩,他隻是點點頭,仍埋頭學習。

隨著年齡的增長,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見強烈,遍讀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書籍,終於成為儒學大師。

大行其道的讖緯神學

西漢後期,政局動蕩,讖緯興起。讖緯漸漸與政權緊密結合在一起。讖,是預言吉凶而有應驗的隱語,也叫讖語、讖記或符命,有圖的讖叫圖讖。

在漢代之前,讖便產生。最早的讖語是秦讖。秦穆公曾借上帝之口說:

晉國將大亂,五世不安;其後將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

這三句話包含了晉國的晉獻公之亂、晉文公稱霸等重大事件,這些事件後來在曆史中都得到了驗證。

讖語之人一般都是托名天帝或神仙,用極其簡練的隱語,預示某種尚未成為事實的“天機”。

與“讖”具有相似神秘性的是“緯”。“緯”本義是指織物的橫線,與“經”相對,後來用以指以神學觀點對經典所作的解釋、附會。

“緯”大約出現在西漢,是假托孔子對儒家經書所作的神學解釋,也叫“緯候”。

起初,讖是讖,緯是緯,二者並無關聯。讖的內容多限於政治興亡,緯的內容則更加廣泛複雜。由於讖與緯都具有神秘性,後來二者逐漸合在一起。

西漢中期,人們很少引用讖語,後來隨著社會動亂加劇,讖緯之說漸漸興起。東漢初年,讖緯大盛。人們普遍認為,誰能符合讖語,誰便是“真命天子”,可以登上大位。

公元22年,南陽一帶發生饑荒,當時還是一介百姓的劉秀見他的哥哥劉績手下的門客搶劫犯法,劉秀為了免受牽連,跑到新野的姐夫鄧晨家中暫住。後來到宛縣賣糧時,偶遇當地豪傑李通。李通以“劉氏複起,李氏為輔”的讖語勸說劉秀起兵,說劉秀有天子之相。劉秀這才購置兵器,招兵買馬,正式起兵。

劉秀起兵還與另一條讖語有關。有一天,劉秀與姐夫鄧晨到別人家做客,看到桌子上有一本讖書,書中有一條寫道:“劉秀當為天子。”這條讖語在當時十分流行,擔任王莽國師的大學者劉歆為此還專門改了名字,以使自己符合讖語。

人們看到這條讖語,一般都想到國師劉歆。這時,卻聽劉秀笑著說:“安知非仆?”意思是說,怎麼知道讖書中的劉秀就不是我呢?

劉秀一向為人樸實,似乎也沒有什麼政治野心,大家當是開玩笑,一笑了之。沒想到,幾年後竟然一語成讖。

劉秀成功起兵後,於公元25年6月,在河北鄗城登上帝位,做了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本是儒生,建國後,即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複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各以家法傳授諸經。

他還經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巡幸魯地時,他曾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誌為褒成侯,以示尊孔崇儒。

不僅如此,針對西漢末年官僚名士醉心利祿的現象,劉秀多次下詔表彰隱居不仕的士人,讚揚他們的高風亮節。

劉秀在成功當了皇帝之後,更加崇信讖緯。讖緯之學遂成為東漢統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聖性。他還在公元56年,正式“宣布圖讖於天下”,使讖緯成為國憲。

當時用人施政及其他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都要依照讖緯來決定。對儒家經典的解釋,也要向讖緯看齊。如果不引用讖緯,經書的權威性就要受到質疑,以致五經成為“外學”,而七種代表性的緯書反而成為“內學”。

七種代表性的緯書分別是:《易經》、《書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易經》、《尚書》、《詩經》都大量涉及災異圖讖,《觳梁傳》雖然在西漢後期一度立於學官,但因為不善於利用圖讖解經,很快就遭廢黜。

經學大師賈逵迎合光武帝的喜好,將《左傳》附會於圖讖,不僅得到大量賞賜,更使《左傳》得以立於學官。圖讖的影響力之大,由此可見。

還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光武帝劉秀對讖緯的崇信,劉秀曾經派遣尹敏校訂讖緯著作,將其中吹捧王莽的內容全部刪除。

過了一段時間,尹敏向光武帝彙報進展,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讖書非聖人所作,其中還有很多錯別字,不像是古人所著,更與上天無關。但是劉秀對此毫不理會。

尹敏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利用讖緯原先的闕文,在空白處填補上“君無口,為漢輔”。劉秀見到這句前所未見的讖語後,十分奇怪,就問尹敏這是什麼意思。

尹敏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君無口”就是“尹”字,意思是說我尹敏可以成為漢室的輔弼之臣。劉秀聽了自然不信,追問下去,尹敏說出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