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思潮——兩漢儒學(3 / 3)

尹敏這樣對劉秀說:臣看見前人可以根據需要任意修改圖讖,所以不自量力,增補了一些內容。不過,如果臣可以修改,那麼豈不是說很多讖緯著作都是這樣製作出來的?哪裏是上天或者聖人的意思啊!

對這個解釋,劉秀知道是有道理和一定指向的,但由於他對讖緯十分崇信,因此,禁止尹敏肆意修改讖緯。但對尹敏的“犯上”行為也沒有加以追究。

相應的,那些不相信或者不擅長圖讖的學者,無論學術水平有多高,都很難受到重用。鄭興、桓譚都是當時有名的經學大師,但因為質疑讖緯,備受冷遇。

讖緯在東漢的流行,是與漢代思想界天人感應、陰陽災異之說的泛濫分不開。讖緯與經學的結合,推動了漢代經學的神學化。讖緯之學對當時的政治、社會生活及思想學術均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旁注】

晉文公 漢族,姬姓,名重耳。初為公子,謙而好學,喜歡結交賢能智士,後受迫害離開晉國,遊曆諸侯。漂泊19年後返回晉國奪取王位,稱為晉文公。晉文公在位期間,百姓各執其業,官吏各司其職,晉國由此大治,開創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晉文公由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王莽 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之侄,我國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

《易經》 我國古哲學書籍,亦稱《周易》,簡稱《易》,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

《尚書》 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原本是一部皇室檔案彙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皇室文獻,又稱《書》、《書經》。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桓譚 東漢哲學家、經學家。字君山,安徽濉溪縣西北人。愛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光武帝時,任議郎給事中。因堅決反對讖緯神學,“極言讖之非經”,險遭處斬。著作有《新論》二十九篇,另有賦、誄、書、奏凡二十六篇。

【閱讀鏈接】

兩漢時期,經學中的解釋都主動附會圖讖,經學日漸讖緯化,但是與此同時,經學內部也麵臨許多問題,尤其是注重聯係實際與個人發揮的今文經學,變得日益繁瑣。用幾萬字解釋經書的幾個字,注釋一部經書更是長達數十萬字,甚至百萬字。一個學者從少年時期就開始學習,幾十年不能通一經,終生無法通達群經大義。

公元58年召開的白虎觀會議就是為了協調經學內部的矛盾,會議的內容最後編成兩本書,一是《白虎奏議》,另一是《白虎通義》。《白虎通義》是這一時期儒學成果的集中體現,但是與同期其他儒學著作一樣,書中大量引用讖緯,體現了東漢時期經學神學化的特征。

鄭玄融會貫通開創經學

兩漢時期,儒學是以經學的形式存在和發展的。漢初的統治者為了給“大一統”尋找適合的理論依據,逐漸形成了研究、解說、注釋儒家經典的學術風氣,此即漢代經學,也可以說是經學化的儒學。

漢代研究儒學經典有三種形式,分別是今文經學、古文經學和讖緯神學。經學家通過這三種形式,來解讀儒家經典,並借助這種解讀來為現實政治服務。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相對應,源於漢初,盛行於西漢。主要特點是加入大量的占卜、陰陽學說,提倡天人感應,以符合當時的需要,被列入學官,成為正統。而古文經學不斷對其發動挑戰。

古文經學產生於西漢末年,盛行於東漢。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相對應,認為孔子隻是古典文獻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古文經學注重對經文本義的理解和典章製度的闡明。

盡管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共同之處,它們憑依的同屬儒家經典,闡發的都是“聖王之道”,都從不同的角度論證封建統治“三綱五常”的合理性。

在漢武帝時,今文經學就置有五經博士,後來又陸續設置,共有14博士。設置了博士,就成了國家認可的“官學”,博士弟子員算作進入了仕途,參與了國家政治。這種地位,比起尚在民間,未立於學官的古文經學而言,自然要高出一籌。

鄭玄是經學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是公認的經學大師,其影響力無人可比。他最終完成了今古經學的融會貫通。

諸多曆史事實證明,凡是能成大事者,往往在少年時期便誌向流露,迥異於常人。鄭玄便是一例。

鄭玄從小便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在他十一、二歲的時後,他跟隨母親到外祖父家。那時正是新春佳節,表兄弟們個個都穿著新衣服,喜笑顏開,說起話來口若懸河,出口成章,隻有鄭玄無動於衷,表情淡然。

他的母親不免感到有些尷尬,知道鄭玄平日讀書很多,就讓他也顯示些才華,免得兄弟們覺得他不學無術,遭人笑話。

誰知鄭玄卻說:“這並非我的誌向所在,我也不願如此。”斷然拒絕了母親的要求。

成年後,鄭玄在家鄉擔任鄉嗇夫的職務,掌管地方訴訟和賦稅征收,這是個很有油水的職位。但是鄭玄對此並不感興趣,每逢休假,他就跑到學官那裏,求學問道。

對鄭玄的這個行為,他的父親很生氣,沒少罵他,但鄭玄絲毫不予理會。後來,他毅然辭掉了這個令人羨慕的職位,遠赴京師洛陽,在太學中跟隨名師學習。幾年後,他係統掌握了《京氏易》、《公羊傳》、《三統曆》、《九章算術》。

隨後,他離開洛陽,跟隨東郡張恭祖繼續學習,又係統研習了《周禮》、《禮記》、《左傳》、《韓詩》、《古文尚書》。此時的鄭玄學術造詣已經很深,但仍不滿足,因為關東地區已經無人能做他的老師,便西行入關,拜入經學大師馬融的門下,繼續學習。

幾年後,鄭玄又離開馬融,回到故鄉高密。此時,距離他當初離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鄭玄本人也已年過四旬。回家後,因為家境貧寒,他租了一塊土地,過著清貧的耕讀生活,但是因為學術精湛,聲名遠播,門下弟子多達數百人。

其間,今文經學大師何休專精公羊學,並寫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轂梁廢疾》三部書,讚揚《公羊傳》,批判《左傳》、《轂梁傳》,影響很大。鄭玄有針對性地寫了三部書:《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全麵反駁何休的理論。

鄭玄旁征博引,立論謹嚴,而且善於利用何休的證據來反對何休,以致何休看到後也不禁感慨:“鄭玄這是進入我的房中,拿著我的武器,來討伐我啊!”經過這次論爭,古文經學的大義得以彰顯,更受關注。

鄭玄專心學術,一生不願為官。六十歲時,大將軍何進征召他入朝。脅迫之下,不得不去。何進倒是禮敬有加,但鄭玄仍是平民裝束,不穿官服,而且隻住了一晚就不辭而別。後來,袁隗、董卓又相繼授以高官,鄭玄都不應召,甘心淡泊,無意仕途。

公元200年,大將軍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交戰,強迫鄭玄隨軍作戰。此時,鄭玄已經染病在身,被迫上路,最終病死在半路上。死後,門生弟子前去吊喪的,竟有一千餘人。

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收今文經學之長,從而將今古文融會貫通,形成兼容並包的“鄭學”。他一生勤奮,遍注群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周易》、《論語》、《孝經》等儒家重要經典都有注釋。

此外,鄭玄還廣泛涉及圖讖、緯書、法律等領域,並著有《天文七政論》、《魯禮稀袷義》、《六藝論》等學術著作,共有一百多萬字。

東漢學術昌盛,但是由於學派林立,異說繁雜,而且今文經學的弊端也逐漸顯現,有家法,有師法,解釋繁瑣,互相責難,使後學者無所適從,勞而無功。在這樣的背景下,鄭玄能夠博通古今,博采眾長,刪繁就簡,刊改漏失,闡明經學宗旨,為當時學術樹立了標杆。

我國古典經書集《十三經》中的“三禮”、《毛詩》,仍然采用的是鄭玄注釋,“三禮”之名也因鄭注才流傳後世。有學者甚至認為,東漢以後千餘年來世代相傳的經學,其主流既不是古文經學,也不是今文經學,而是鄭玄開創的調和今古、並以儒家禮教為核心的綜合經學,即鄭學。

東漢以後世代相傳的經學,其主流既不是古文經學,也不是今文經學,而是鄭玄開創的調和古今、並以儒家禮教為核心的綜合性經學,從中可見鄭學的地位和影響。

【旁注】

占卜 古代人們借助龜殼、銅錢、竹簽等物品來推斷未來吉凶禍福的一種手法。由於古代先民對於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借助自然界的征兆來指示行動。但自然征兆並不常見,必須以人為的方式加以考驗,占卜的方法便隨之產生了。

博士 在古代,博士指一種官職。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學官 又稱教官,是指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傳說夏代就有學校。最早的學校叫庠、序、校,以教武藝為主。漢代開始設置的五經博士、博士祭酒, 西晉開始設置的國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代以後的提學、學政和教授、學正、教諭等,都屬學官。

《禮記》 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是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製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製、禮儀,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麵。

《毛詩》 指西漢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輯錄和注釋的古文《詩》,也就是現在流行於世的《詩經》。毛詩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紹本篇內容、意旨等。而全書第一篇《關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總序,稱為《詩大序》,是古代詩論的第一篇專著。

《十三經》 輯錄了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分別為:《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閱讀鏈接】

鄭玄學術成就博大精深,但甘於淡泊,在當時有著非常高的聲望。一代名士孔融,為人狂放不羈,十分傲慢,但對鄭玄卻十分敬服,據說,他常常拖著未穿好的鞋登門拜訪鄭玄。

孔融擔任北海相時,還專門下令給高密縣令,將鄭玄所在的鄉改名為“鄭公鄉”,所居裏巷的大門名為“通德門”。黃巾起義爆發後,亂兵闖入山東,鄭玄到徐州避亂。徐州牧陶謙待之以師友之禮,不敢因其布衣身份而輕視。建安元年,鄭玄從徐州回高密的途中遭遇黃巾兵,不僅未遭侵害,數萬起義的黃巾兵得知是鄭玄後,反而齊齊下拜,並且相約不入高密縣境。作為一個讀書人,無權無勢,卻能受到狂士、高官、亂兵的共同禮遇,在我國曆史上實屬罕見,不禁讓人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