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開創心學一派
陸九淵是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開創者。他對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有直接的影響,王陽明發展了其學說,陸、王兩人成為我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
陸九淵號象山先生,字子靜,出身於江西撫州金溪青田一個九世同居、闔門百口的封建大家庭。
陸九淵兄弟六人,陸九淵最幼。大哥九思,字子強;二哥九敘,字子儀。三哥九皋,字子昭。四哥九韶,字子美,曾與朱熹論學。五哥九齡,字子壽,登進士第。陸九淵與四哥九韶、五哥九齡並稱“三陸子”。
陸九淵自幼好學,自小不愛嬉戲,穩重如成人。他的好學不在於博覽,而表現在善於思考上。他的求學一個重要特點是“讀書有覺”。三、四歲時,他曾向父親發問:“天地為什麼沒有邊際呢?”
陸九淵13歲時,曾經對自己少兒時思考的問題忽有所悟。有一天,他讀古書到“宇宙”兩字,書中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於是他忽然省悟,原來“無窮”便是如此啊,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
陸九淵讀書很刻苦,在“實勤考索”的基礎上,主張讀書要有疑,認為有疑方有覺,有疑方有進。當陸九齡讀《論語》時,就問陸九淵對其中《有子》一章有什麼看法。 陸九淵認為這一章是有子的話,不是孔子的言論。陸九齡說有子是孔子的主要門人,不可輕議。但陸九淵卻不以為然,對這位賢人進行批評,說:“夫子之言簡易,有子之言支離。”
34歲時,陸九淵中進士,在家候職3年,辦槐堂書屋,開始授徒講學與遊學活動。不久,出任靖安、崇安縣主簿,大約十年後,被薦為國子正,不久,又遷敕令所刪定官。
37歲時,應理學家呂祖謙之邀,與五哥陸九齡在信州鵝湖寺會見朱熹,辯論理學問題。
後來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觀,因這隻是個管理道觀的閑職,於是他便歸江西故裏講學,彙集了四方學者。
宋光宗即位時,陸九淵又被任荊門軍,此間他治績顯著,“厚風俗”,“申嚴保伍之法,盜賊或發,擒之不逸一人”。因荊門處江、漢之間,為四戰之地,陸九淵遂築城壁以禦邊防。
學術方麵,多年的探索及教學積累的經驗,使陸九淵形成了自己的“心學”思想,並積極與當時很多著名的思想家進行討論。
1180年,陸九淵43歲,應朱熹之邀,去南康白鹿書院講學,這次演講,陸九淵演講的主題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句話出自《論語》,有很多人討論過,是個老生常談的題目,但陸九淵卻講得新意迭陳。他提出“君子”、“小人”的差別不在於外在的行為,而在於他們的“誌”,誌向指向哪裏,行為就會有怎樣的表現。
1187年,陸九淵在貴溪應天山講學。他嫌應天山與佛教徒有瓜葛,根據山形,改名為“象山”。自稱為“象山居士”,又稱“象山翁”。這在陸九淵心學的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
象山講學吸引了很多人來聽講,“居山五年,來見者案籍數千人”。通過講學,在他的周圍聚集人數眾多的信仰者,逐漸形成了一個學派。
陸九淵經常與朱熹書信往來,討論些“無極”、“太極”一類的理學問題。二人各抒己見,相互詰問,討論異常激烈。陸九淵和朱熹一樣,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是“理”,但是他反對“無極而太極”的提法,認為這不是周敦頤的原意。
陸九淵的“理”所包含的內涵,即所謂“正理”、“實理”、“公理”、“常理”,則是先天固有的仁、義、禮、智等封建倫理綱常和萬物的規律。
陸九淵強調本體與主體的合而為一,本體服從主體,把本體,即“理”,安置在主體,即“心”之中,從而提出與朱熹“性即理”相對的“心即理”的哲學命題。
在陸九淵看來,“心”即是宇宙的最高的本體,“心”與“理”是一個,是不容分開的。世間萬事萬物都生於心中,充滿心中而往外發散,便充塞於宇宙之中。
而充塞於宇宙之間的,沒有不是“理”的。因此他說,“宇宙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宇宙”,理沒有不包含於心中的。
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在他看來,是直接繼承孟子的思想,他不承認程頤、朱熹是孟子的直接繼承者,隻有他的心學才真正是繼承了孟子思想的正統。
為了強調“心”的作用,陸九淵多次聲明“先立乎其大者”。所謂“大者”乃是指“心”,即首先要“立心”,隻要把心立起來了,就能從總體上來認識事物,隻有從總體上來認識,則各個局部自然明了了。
同時,陸九淵也主張“學”,主張讀書。他認為學問的目的是在“為人”、“做人”,即要“明理”、“立心”。
在他看來,不僅做一般人,還應該做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通過“學”就能知“本”。“心”就是宇宙的本體,宇宙的一切都在心中。因此他提出,既然六經都是我“心”的注腳,我心何必注六經?
因此,陸九淵主張要讀書,但不必多讀。他反對當時學者注疏經傳,認為是隨意增加經典的內容,而主張減少煩瑣的注疏,使之恢複本來麵目。
在鵝湖之會上,陸九淵和朱熹就方法論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朱熹主張“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陸九淵則主張“發明人之本心,而後複使之博覽”。
陸九淵認為朱熹的方法論是“支離”、“煩瑣”,而自己的才是“簡易功夫”。為此,他說到:
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謂道問學。
實際上,朱、陸之爭還表現在心性說的問題上,朱熹對心性才情有嚴格的區分,而陸九淵卻認為“情性心才”都是一樣的。
陸九淵從24至54歲的近30年中,主要活動是建立心學體係、傳播心學理論,從而形成有自身特點的學派。
陸九淵作為心學的代表人物,與朱學相對立,但陸九淵在學術上主張不要“護門戶”,他說, 後世言學者須要立個門戶。此理所在,安有門戶可立?學者又要各護門戶,此尤鄙陋。
陸學作為一個學派,陸九淵建立了與程朱理學抗衡的“心學”哲學體係,提出“心即理”而不同於朱熹的“性即理”說。
陸九淵企圖從事物的合一、同一方麵去探索和認識世界,但卻把客觀世界規律納入“吾心”之中,以“吾心”去統一真理,又使自己陷入主觀唯心主義。
陸九淵的哲學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哲學流派之一,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
【旁注】
陸王學派 宋明時期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流派。南宋時,陸九淵倡言“心即理“,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提出“發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簡易”、“直捷”主張。明代的王守仁繼承並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
呂祖謙 字伯恭,南宋婺州人,原籍壽州,人稱東萊先生。與朱熹、張栻齊名,同被尊為“東南三賢”,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大家之一。他所創立的“婺學”,也是當時頗具影響的學派之一。
白鹿書院 即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始建於公元940年,是我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白鹿洞與嶽麓、雎陽、石鼓並稱天下四大書院。
綱常 即三綱五常的簡稱。封建時代以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三綱,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三綱五常”體現了整個封建統治的各種關係,成為封建立法的指導思想,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控製人們思想的思想武器。
經傳 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與解釋經文的書的合稱。《春秋》、《論語》、《中庸》、《大學》等皆屬於經傳。
【閱讀鏈接】
陸九淵曾寫了一首詩《語錄》讚賞自己:仰首攀南鬥,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 這首詩詩境極為孤高,前兩句用自己輕輕一勾就能攀上“南鬥”和“北辰”以暗喻自己心靈之“高大”,可以充斥整個宇宙,這句詩極得心學之理趣,我心即宇宙。
隨後寫抬頭看天外,再也找不到自己這樣的人了,頓時詩境便刻畫出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孤寂感,望著無盡空虛的“天外”,“這人”又顯得如此渺小。整首詩充滿了張力,刻畫出一位在星空下獨醉的哲人形象。
對理學大師朱熹,陸九淵是這樣寫的:“吾嚐與晦翁書雲:‘揣量模寫之工,依仿假借之似,其條畫足以自信,其節目足以自安’,此言切中晦翁之膏肓。”就是說,朱熹在他眼裏不過是一個“假道學“而已。
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
宋代之後,理學繼續發展,至明代,心學的出現,標誌著理學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而集明代心學之大成者當屬王守仁,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之學,將心學發展成為“知行合一”的哲學理論,使其更易於社會實踐。
王守仁於1472年10月生於浙江紹興府餘姚縣,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王守仁母親早亡,父親又忙於科舉考試,因此11歲前在祖父王倫培養下成長。讀書時,抱著 “讀書學聖賢”的誌向。
王守仁後隨父親王華到北京任所,一度熱心騎射,繼又研習兵法。在京讀書時,有一次,他問老師:“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老師回答道:“莫過於科舉中進士!”
王守仁不以為然,反駁說:“舉進士不能算第一等事,讀書學做聖賢,才是頭等大事。”言談中可見其誌向遠大,此時,王守仁僅僅12歲。
王守仁18歲時在回餘姚的途中拜訪程朱派學者婁諒,婁諒向他介紹了朱熹的格物說和聖人可學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啟發。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王守仁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他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格物不得其門,王守仁遂轉向“詞章之學”,這一時期,他的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開始形成。
21歲時,王守仁中鄉試,遍讀朱熹著作。28歲又中進士,任職於工部,後又擔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
1506年,武宗朱厚照繼位,太監劉瑾弄權,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銑等人,稱劉瑾等人為權奸,被劉瑾廷杖,貶謫為貴州龍場驛丞。
這期間,王守仁思想發生重要轉變,突破了朱熹格物窮理的格物致知說,認為所謂理就是人的心理,並在貴州建立龍岡書院。
劉瑾等權臣被殺後,王守仁被接連提升,先是擢右僉都禦史,繼任贛南巡撫,後拜江西巡撫,再遷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
王守仁從34歲開始,就從事講學活動,直至去世。其中絕大部分時間均是一麵從政,一麵講學。他所到之處,講學活動不斷,並熱心建立書院、興辦社學、建立學校,對明代中期講學之風的興起和書院的勃興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明代中期,程朱理學仍然是官方哲學,王守仁在青年時代曾信奉朱熹的哲學。但是,由於他遭受貶謫,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對程朱理學的弊病便有了深刻的認識。
當時朱熹等理學家注釋的《四書》、《五經》,成了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讀書人隻有背熟《四書集注》,才能考取功名。
至於理學家們身體力行的道德修養,由於其方法的煩瑣和陳腐,逐漸被人們拋到腦後去了,從而形成了空談性理而道德淪喪和腐敗的學風,並由此而影響到社會風氣的頹廢與敗壞,致使明王朝的統治麵臨嚴重的危機。
這個弊病使王守仁拋棄程朱理學而向陸九淵的心學靠攏,並大大地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